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之一。出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后来作木厂经理,承揽建筑业务。母亲很注意对他的教育,鼓励他学习古典文学、培养艺术趣味,自幼学希腊文、拉丁文,1862年去伦敦学建筑,同时去大学听课,研习文史哲和神学、语言学课程。1867年重返故里,当了几年建筑师,随即致力于文学创作。开始时写诗,后转而写小说,晚年又回过头来写诗,在小说与诗歌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一生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和一部史诗剧《列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为背景。他把自己的小说分成三类:“罗曼史与幻想”、“爱情阴谋故事”、“性格和环境小说”。而他的重要作品都属于最后一类。
《绿荫下》(1872)真实地描绘英国西南部的农村生活。作品以一位青年农民和一位女教师的恋爱故事为主线,以宗法制下的田园生活和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相对照,表达对前者的赞赏。作品的背景“威塞克斯”后来反复出现在他的小说中。《远离尘嚣》(1874)发表后受到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作品开始面向现实,以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子的爱情悲剧贯穿全篇,鞭挞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丑恶灵魂,全书虽以幸福的爱情作结,但悲剧气氛多于喜剧气氛,为作者要写的一系列悲剧性主题揭开了序幕。
《还乡》(1878)是哈代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写一个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珠宝商人姚伯厌倦城市生活,从巴黎还乡,试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但不被乡亲们理解,与新婚的妻子也产生矛盾,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作品揭示宗法制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但流露出看不到出路的悲观色彩。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一种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神秘象征,哈代对这一背景散文诗般的描写已使它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优美篇章。《卡斯特桥市长》(1886)通过一个打草工人变幻无常的人生悲剧,强调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有较浓重的宿命论色彩。
《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写纯洁、善良、美丽的农村女子苔丝不断遭到恶和伪的打击,终于悲惨地死去的故事。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清楚地揭示,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法律的不公、贫富悬殊、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新兴资产阶级分子的荒淫无耻等是造成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小说中宿命的观念已经减弱,社会批判的力量已经极大地增强。
《无名的裘德》(1896)对社会的批判进一步展开,它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作品通过裘德的爱情和家庭悲剧,指出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方面的陈规陋习扼杀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哈代肯定裘德和表妹在志同道合、真挚相爱基础上的自由结合,着力表现这种结合之为社会习俗所不容,他抨击的矛头无疑是指向社会的。但他又较多地掺入了命运拨弄的因素,使批判的力量有所削弱。
史诗剧《列王》(1904~1908)共三部,以史诗的规模和抒情诗的形式描写1805~1815年间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其主旨是要说明人世间的一切全凭命运主宰的观念。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981年创作了《德伯家的苔丝》一书,又译《苔丝》。小说的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纯洁,美丽的乡下姑娘。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到农场主德伯家当了佣人,被德伯诱奸。对此,人们竟认为是苔丝本人的过错,她甚至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同情和帮助。不久,苔丝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她结识了不愿意当牧师,来到乡下务农的青年克莱,他们相爱了。新婚之夜,克莱准备向苔丝坦白自己一段不检点的经历,以求苔丝宽谅,而苔丝却抢先向克莱讲叙了自己不幸的过去,不料,一向“开明”的克莱竟愤然离去。痛苦、孤独的苔丝拼命地工作,企盼着克莱的回心转意。以后,苔丝的父亲去世了,一家人无处存身,德伯乘人之危,用金钱和花言巧语诱逼苔丝与其同居。心存悔疚的克莱回来了,而苔丝却陷入了绝望,最后她愤而杀死了德伯,与克莱聚到了一起。在一个安静的黎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作者在该书的副标题中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并由此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抨击了法律的不公正。作品在艺术上情景交融,刻画细腻,风格独到。哈代还著有《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还乡》等小说。晚年著有史诗剧《列王》。20世纪以来,哈代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法国等国还将《苔丝》改编搬上银幕。 查看详情>>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他重整学业,打算当牧师。这时他深深爱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二人情投意合,女教师便离开了她所不爱的丈夫和裘德同居。这种结合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虚伪的道德, 被认为“有伤风化”。这对情人的结合虽然出于纯洁真挚的爱情,但他们却不能获得幸福。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住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生活无着,孩子惨死。女教师认为这是天谴,便回到丈夫那里去了。裘德在失望潦倒中开始酗酒、堕落,最后在孤独绝望中死去。 查看详情>>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生活,回到故乡,爱上了游苔莎,游苔莎怀着上巴黎的希望和他结了婚。不料克林决心留在家乡办学启蒙,还当伐木工人,游苔莎大失所望,又暗中和旧日的情人韦狄来往。克林发觉此事,又得知游苔莎未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开门,致使伤心疲惫的老人在归途中休息时被毒蛇咬死,便愤怒地赶走了游苔莎。游苔莎去找韦狄,正好韦狄得到一笔遗产,两人商定夜间私奔巴黎,结果在途中被水淹死。克林当了传教士,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哈代以此表明:游苔莎之死,既非受人迫害,也非个人犯了严重罪行,只因她厌恶家乡的环境,无情的大自然便严厉地惩罚了她。哈代认为,悲剧是由于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造成的。其实,小说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宗法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变化。这些,后来哈代也是逐渐认识到了,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作品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