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灵菲(1902—1934),现代作家。笔名林曼青、林荫南、李铁郎等。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六岁开始体力劳动。后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沙基惨案”中做了不少组织和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因在广东政府海外部工作,遭到反动派的通缉,被迫流亡到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后到上海,曾先后在地下党沪西区委、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全国反帝大同盟工作,还在党领导下的中华艺术大学任教,同时,与戴平方、杜国庠等人组织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七个常务委员之一,也曾参与过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主要工作。1933年,从上海调北京工作,不幸被捕,同年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流亡》(1928年,现代书局)、《前线》(1928年,晓山书店)、《转变》(1928年,亚东书局)、《明朝》、《气力出卖者》(1931年,乐华图书公司)、《家信》、《长征》、《归家》(1929年,现代书局)、《大海》(1930年,乐华图书公司)等。其他短篇文艺论著,除了发表在《我们》月刊上外,还散见于《太阳》、《海燕》、《拓荒者》、《海风周报》、《大众文艺》等刊物上。翻译有高尔基的《我的童年》、《赌徒》等。洪灵菲是左联时期的革命作家,他的作品努力表现工农群众的觉醒,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倾向”,“新的努力”(《流亡自序》)。中篇小说《大海》描写了革命高潮中的农民运动,歌颂群众斗争的伟大力量,鼓动人们坚决对压迫者剥削者进行斗争;《流亡》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流亡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在革命低潮时期青年由苦闷转到反抗的过程,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形象地显示出那“窗外的一线曙光”,指出了只有革命才是被压迫者唯一的生路。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方面,他正确地宣传过无产阶级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文学与阶级、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他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解放运动中的工作的一部分,他歌咏着自身阶级的英勇的斗争,唤醒自身阶级里面的大众,它暴露敌对阶级的罪恶,表扬自身阶级的伟大精神”。他自己的创作正体现了这一精神。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洪灵菲选集》。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晓山书店1928年5月初版,列入“我们社丛书”。小说的主人公霍之远,国共合作时期在国民党党部工作,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方面为革命而奔忙,另一方面又置在农村的妻儿于不顾,终日徘徊于多角恋爱的纠葛之中。他的信条是:我们也不要牺牲爱情,亦不要牺牲革命。他把“消灭这罪恶满盈的资产阶级”和“肃清半封建制度下的大军阀”,看作是中国革命的两大目标,而要求人生观的绝对革命化,生活的绝对团体化,意识的绝对政治化,行动的绝对斗争化。最后,当敌人的血腥屠杀到来的时候,霍之远为了保护党的利益和同志的安全,销毁文件,挺身而出,英勇牺牲。全书贯穿了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它与《流亡》、《转变》组成《流亡》三部曲,是洪灵菲的代表作。1934年2月曾被国民党当局以“鼓吹阶级斗争”为由查禁。 查看详情>>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