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理学家。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春坊、左谕德、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尚书。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因其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所论常切中时弊,为官24年间,历经3次革职、一次入狱,乃至险遭冤杀。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学贯古今”,先后主讲于大涤书院、紫阳书院,“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众。其学本于朱学,又在易学思想上继承了邵雍的神秘主义象数学,构成比较矛盾复杂的思想体系,“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在本体论方面,把阴阳二气和“五行”看作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元素,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予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不信鬼神,且把“天命”解说成自然规律,分析人的命运,从人所处的地位与讲求的利害得失出发。在心性论方面,把人性抬高到天命的地位,把“诚”看作天命之性的主体。发挥了性善论,并将这种善性看作万物生成的根源,“善是万物所得以生,性是万物所得以成”(《明儒学案》),反对从先天气禀不同去寻找善恶贤愚的根据,指出后天变“恶”变“愚”均是“风会不同,习染渐异”(《榕坛问业》),通过主观努力,仍能复归“善”、“智”。在认识论方面,其“格物致知”说有自己的特点,强调接触、熟悉客观事物的重要性,“意识情欲俱是物上精魂”,“未能格物,知字消息如何相探得来?”(《榕坛问业》)还强调其说与以往圣贤的道德践履不同,他们只是“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还阐明了“博”“约”的辩证关系。对思维作用与事物认识的可知性也有一些较好的见解,把能否“致见”作为区别凡圣的标准,至于人的主观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揆景以表形,缘名以测质,故万物之情见也”(《声无哀乐辨》)。其认识论还表现为重躬行、重实践,提出“行易知难”的见解。其修己以敬的道德修养,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其“敬”非僧侣式的修养方法,而是种“本体工夫”,甚至是一种能产生神秘力量的主观精神;将其修养论与“天下百姓”联系起来,突破专讲个人修身养性的狭隘圈子,使其说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因素;提出“诚是天道,敬是人道”,修己要修到诚处,便与天地同体。从诚再到“自一物看到百千万物”的慎独功夫(《榕坛问业》),其修养已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其一生对易学研究倾注大量精力,神秘主义色彩很浓,但也从积极方面吸收了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观点,提出一些可贵的思想,如:治易要“推明天地,本于自然;摆正理、象、数三者关系;要贯彻“实测”精神。著有《榕坛问业》、《易象正》、《三易洞玑》、《春秋揆》等,后人编有《黄漳浦集》。
四卷。明黄道周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其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此书系崇祯十年(1637)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所进呈朝廷者,其进书序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下卷言阴骘相协、彝伦条贯、旁及阴阳历数之务;初、终两卷,考正篇章,分别伦序。”道周受伏生、董仲舒、刘向影响至深,所言天人感应、性命相符、阴骘相协、彝伦条贯等多属穿凿附会;至其改正字句及篇章次第,亦多出于武断,不尽与经义相合。此书有《石斋九种》本。 查看详情>>
黄道周撰,明代诗文集,六卷,收录黄道周诸体诗、文、问学之作。卷一,记,颂,碑,序,问业,文,铭,题跋,志铭墓表,列传逸事,尺牍,书示同学。卷二,诗。卷三,诗。卷四,诗。卷五,诗。卷六,麟书记略,诗。 查看详情>>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 《礼记》注五篇之二。《表记》为《礼记》篇名; 黄道周《自序》有言,古者窥测天地日月,皆先立表。《表记》之名由此而出。《表记》古注约分九节,陈浩《礼记集说》乱注疏伦次,强分为四十余章,后学者多以此非之。黄道周分为三十六章,后学者以为有乖于说经之法亦加指摘。是书解《表记》均引之于《春秋》,以《春秋》发其条例,多言君子恭敬仁义之德,必证之以 《春秋》,触类旁通,说解颇有发明。虽为《表记》集传,实则疏于《表记》本义,而专力于《春秋》,所发多有借鉴之处。后附黄道周 《春秋表记问业》十五条。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查看详情>>
易学著作。明黄道周撰。十六卷,卷首目录凡例一卷。是一部以古占法解释《周易》的书。《凡例》叙述作书大旨:“凡《易》自《春秋》、《左》、《国》暨两汉名儒皆就动爻以论之,虞(翻)、王(弼)而下始就本卦正应以观攻取,只论阴阳刚柔,不分七八九六,虽《易》有刚柔杂居之交,而卦无不动玩占之理,《象正》就动爻以明之。”卷首目次一卷,“以汉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之卦序,以推历代之治乱。”《明史 ·艺文志》、《经义考》作十四卷,盖合其初卷上下、终卷上下四卷为二卷。是书自卷一至卷十一为上下经解,卷十二为重卦解。其解经,每卦都重列之卦经文,以之卦观其变象,发明 《左传》、《国语》以来卜筮之法。 查看详情>>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黄道周传》。此编皆七言律诗,依上下平韵各为三十首。董养河子师吉随侍狱中,合而编。前有叶廷秀小引,后有师吉跋。考《明史·黄道周本传》,道周以劾杨嗣昌贬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推奖道周备至。但大学士魏照乘,则恶道周,拟旨责学龙滥荐。帝发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狱,并究党羽。牵连工部司务董养河等,户部主事叶廷秀救之,皆系狱。道周照磨之贬在崇祯十一年 (1638)。后之系狱,史不言何年。现以此编跋语考之,当在崇祯十四年 (1641)。有梁上国家藏本。 查看详情>>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六,人浮于食第七,贵让第八,作让第九,可托第十,酌言第十一,让善第十二,作忠第十三,作孝第十四,敬美第十五;下卷之目为微谏第十六,睦族第十七,敬辨第十八,敬老追孝弟十九,食义第二十,教敬教瞌第二十一,卒子第二十二,不贰第二十三,先事后录第二十四,遗利第二十五,别嫌第二十六,厚别第二十七,辟远第二十八,民纪第二十九,亲迎第三十,每章之下,皆罗列《春秋》大事以证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意存鉴戒,追原其乱之所自生,探究其福之所终极,颇为剀切,引据有实。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查看详情>>
二卷。明黄道周撰。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五。《儒行》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其分为十七章。上卷凡八章:服行第一,自立第二,容貌第三,备预第四,近人第五,特立第六,刚毅第七,又自立第八;下卷凡九章:儒仕第九,忧思第十,宽裕第十一,举贤第十二,任举第十三,特立独行第十四,规为第十五,交友第十六,尊让第十七。是书列举历代史传中有关自立、刚毅之人以证之,旨在以备后之天子循名考实,知人善任,为天下得人。黄道周《礼记》注五篇自创名目,意不主于解经,而在于借解经以抒其忠愤,一年之中,成此五书,未免太速,故考证间或有疏。然赋诗断章,意各有取。况明代《礼》学,着述是少,其五书之说见,亦堪称一家之言。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彭蕴章补刊本、二酉楼刊本、道光四年(1834)凝远堂刻本等版本。 查看详情>>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2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四。《缁衣》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缁衣》分为二十三章,卷一共七章:不烦第一,咸服第二,殊心第三,民表第四,好仁第五,王言第六,禁行第七;卷二共六章:德壹第八,壹德第九,示厚第十,不劳第十一,成教第十二,忠敬第十三;卷三共五章:亲贤第十四,慎溺第十五,体会第十六,壹类第十七,好正第十八;卷四共五章:坚着第十九,德惠第二十,声成第二十一,成信第二十二,恒德第二十三。每章各证以史事二百余条,以明好恶、刑赏之道。其训释之意在于讽谏,故所采于君心好恶,纲领之原,以至三代而下治乱盛衰之故无不包举。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查看详情>>
四卷。明黄道周撰。南明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唐王立,任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率师至婺源抗击清军,兵败被执至江宁(今江苏南京),不屈而死。道周学识渊博,贯通古今,通晓天文历数,工书善画,文章风节高天下。着有《易象正文》、《三易洞玑》、《洪范明义》、《孝经集传》、《石斋集》、《骈枝别集》等。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取《礼记》中《月令》、《儒行》、《缁良》、《坊记》、《表记》等五篇为之作注,进呈于上,此书为其中之一。其说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于中央之土,为取则于《洛书》之中五,而五气于以分布。此为岁功所由成,政事所从出,故作《月令气候生合总图》。又以《月令》载昏旦中星,故又作《十二月中星图》,每图又详载中星距极远近度数,及寅泰、卯大壮等十二卦彖、象,以此为圣人敷治之原。每一月分为一章,其日星度则名列原本于前,而别列授时历新测于后。先儒论说,大抵只推求差分,而不追改经文,至唐玄宗时始黜《月令》旧文,甚而附益时事,名为《御删定月令》,改置于《礼记》第一篇,故《开成石经》于昏旦中星皆改从唐历,至宋景祐二年(1035),仍复旧本《月令》,而新本唐《月令》别行。黄道周仿唐制《月令》之例别立经文,附以己说,并杂采《易》象、《夏小正》、《逸周书》、《管子》、《国语》等书,测验天文,推以数学,参稽考证,于经文颇有阐发。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查看详情>>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