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丰(1833年-1888年),字松存, 号侣菊, 又号少逸, 衢县 (浙江省衢州) 人, 约生于清道光十三 年 (1833), 卒于光绪十四年 (1888)。 其父逸仙自闵浦来衢, 曾随程芝田学医, 遂悬壶于市。 逸仙曾集古人医书为 《医博》 40卷, 又自著 《医约》 4卷, 惜皆亡佚。 郑永禧谓: “丰幼承父训, 天资聪颖, 诗、 书、 画皆擅长, 时有三绝之誉。 以医道盛行于时, 研究医理益精, 有 《时病论》 及 《医家四要》 之作。” (《衢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四·方技》)
《时病论》8卷,后附医论13篇。其谓:“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书中专论四时外感病,非论时疫之证。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所论病证76种,参以先圣后贤之论,每卷先论各病见症及拟用诸法,再附备用成方,后列本人临证医案。该书详辨各病之新邪伏气、表里虚实,条分缕析,治法方药旁涉各家,又兼本人之经验心得,见解独特,自成体系,迥异诸家,力图使寒温合一,对构成完整的外感病学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眉目清晰,颇切时用,向为近世医家所推崇。
《时病论》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因专论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所见外感病,故名书为《时病论》。雷氏认为古来论时病的医书很少,而一年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精研时病,临症未免茫然无据。主张“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故撰此书。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领,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分述时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并备有常用成方,末附雷氏治验案。卷1首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阐发了伏气致温的见解; 卷2论“春伤于风”,分述伤风、冒风、中风、风寒、风热、风湿、寒疫7种时病。认为“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不同于伏气为病;卷3~8分别论述夏季伏气之病16种,新感之病13种;秋季伏气之病18种,新感之病7种;冬季伏气之病2种,新感之病4种。全书论病总计72种,拟“诸法”60余则,列方106首,选医案87例。由于该书有观点,有临床经验,理法方药齐备,因而备受后世医家崇信,是近现代常用的临床参考之书。然因历史条件所限,也有某些观点和提法上欠妥。自初刊(1884年)以来,有清刊本近10种,建国后也多次翻印。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