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1198年-1268年),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邦彦曾孙。绍定三年,知襄阳县。历濠州通判、军器监主簿、鄂州通判。嘉熙元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兼督视行府参议官。四年,除右司郎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太府少卿兼敕令所删修官。淳祐二年,为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进权兵部尚书。六年,以言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十年,除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策应大使,赐同进士出身。以事奉祠。四年,为福建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六年,再知静江府。景定元年,以岭南败绩落职解官。五年,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以长于边事为贾似道所忌,以论褫职。咸淳四年卒,年七十一。曾伯天才卓越,儒而知兵,屡以疏陈军政获迁,所至得将士心。其《陈可斋文集序》谓文有以名世者,有以应世者。所为多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而风格粗豪,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风貌也似稼轩,而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著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有影宋巾笥本、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词集别行,又有《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可斋杂稿词》四卷、《续稿词》三卷;吴氏双照楼抄本《可斋词》六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二百馀首。《全宋诗》卷三二四三至三二五一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七八一一至七八六一收其文五十一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二○本传,参本集诗文及《宋史·理宗本纪》。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李曾伯著。该集《自序》称其《杂稿》编于淳祐十二年(1252),《续稿》前编成于宝祐二年(1254),《续稿》后编成于宝祐二年至景定二年(1261)。其子杓尝汇刻三稿。荆州湖北仓使刘籈重刻。今传《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惟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诗歌颇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丁亥记蜀百韵》叙蜀地抗外侮史事,气魄宏伟,言词恳切,充满爱国热情。《登河山万里楼》以“收揽河山入此楼,几年蚡冒古荆州。目穷夕照西沉坠,心到寒江东尽头。历历雄图史南北,纷纷遗恨晋春秋”的诗句,抒写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寄慨遥深。有《避暑赋》一篇,述炎暑的酷热,比喻酷吏的可畏,最后以“存乎我之夜气兮,听夫物之秋声”作结,表现了反对苛政的愿望。词多长调,不作绮艳语,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颇受辛弃疾的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