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生约1588年,卒于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末清初名医。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实践50余年,他与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曾被誉为当时的“上海四大医家”。著述甚富,有《内经知要》2卷(1642年)、《医宗必读》10卷(1637年)、《药性解》2卷(1622年)、《伤寒括要》3卷(1649年)、《颐生微论》(又名《删补颐生微论》)4卷(1642年)、《士材三书》包括《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3种,清代尤乘辑,刊行于1667年。传本《雷公炮制药性解》6卷,旧题李中梓辑注。除上所述,尚有《居士传灯录》、《道火录》等书刊行。
李氏兼通医药,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为药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用药除注重常规的炮制方法外,还有其特色。在临床实践中,李氏善于运用依法炮制这一特色,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如对地黄的使用时指出:“生地性寒,胃虚者恐其妨食,宜醇酒炒之以制其寒,熟地性滞,痰多者恐其泥膈,宜姜汁炒之,以制其滞,更须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纳气归肾,又能疏地黄之滞。”又如常山:“劫痰疟无他药可比……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见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李氏认为:“古法制药如雷敩,失之太过,而四大家已抵和平,然更多可商者。”所以在《本草通玄》中,炮制方法记载详细,有30%~40%已变动古法,如:“古人制黄耆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其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药中,须盐水炒之。”另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药物项下收载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如磁石:“……入火煅红,醋淬七次,研绝细用。”玄胡索:“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调血”等。李氏治学,注重实际。他在年轻时相信豨莶有补益之功,并诚心炮制,但“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于是指出将豨莶作风家至宝是世俗的误解。
诊法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 已著录。李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参以己见,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原刻本已散佚,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收入《士材三书》 中。卷一四十七篇,主论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择叙望、闻、问三诊。卷二两篇,以四言歌诀形式主论二十八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 进行辨误,末附 “脉法总论”。对王叔和、朱震亨、滑寿、李时珍等诸家脉学理论,予以研讨,并有发挥。对脉象描述生动形象,辨析精详,文字简要,颇为后世所重,流传较广。有康熙六年 (1667) 大盛堂刻本,光绪十三年 (1887) 上海江左书林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论,示人分六经、辨阴阳、审表里、察虚实辨治之要。继则以证为纲,分门别类,详析辨治之法。后则以方例证,简言临床应用之法,探究制方精义,末附杂方五十六首。阐发仲景奥旨,采诸家之长,条目清晰,立论公允,简明扼要,切于实用。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有清朱二然校白鹿山房活字本,一九八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刊《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本草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另有 《内经知要》已著录。作者因本草药物繁多,对药性阐发不彻,遂以《本草纲目》为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本书系《医宗必读》卷三~四。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类,共352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语说明。现存《医宗必读》本及1917年排印本等。 查看详情>>
医经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多闻,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医误治,究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的理论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颇负盛名。在学术上受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主张脾肾并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治疗上擅长温补。一生著述较多。根据《内经》、《伤寒论》理论,参阅诸家著述,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撰有《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著作。本书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是《内经》的节注本。约五万字。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八类。分类系统,选材精当,注文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实为学习《内经》的一部较好参考书。为后人所重,流习甚广,为学习 《内经》必读之书。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语,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阊传万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赵氏重校刻本,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影印本。杨春波《论李中梓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医药》1963.8)、徐荣斋《略论李士材学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2),可供参考。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