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罗曼·罗兰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日期:1866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44年12月30日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法国作家,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生在一个中产者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上大学期间,深受托尔斯泰学说和“博爱”主义影响,曾写信给托尔斯泰。后者给罗兰回了一封长达三十八页的信。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学习两年,潜心于造型艺术的研究,探索意大利作曲家的经历与创作。回国后,先后在高等师范和巴黎大学讲授美术史,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发表了反战政论文《超乎混战之上》,引起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意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改造人类社会。30年代,他与高尔基书信频繁,1936年访问苏联,坚定了他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念。1944年8月巴黎光复,他在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不幸与世长辞。他的创作内容涉及到音乐与文学两个方面。30年代以前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法国大革命。如《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开始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和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30年代以后的作品有《向过去告别》、长篇小说《母与子》、论文集《十五年斗争》、历史剧《罗伯斯庇尔》、回忆录《内心旅程》和友人传记《查理·贝玑》。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分10卷。描述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主人公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小镇,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音乐师。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钢琴家与作家,但他不愿意同庸俗艺术为伍,竭力宣扬博爱思想,推崇艺术是体现对人类的爱、促进民族和谐最有力的手段,强烈批判德国市侩文化艺术。然而,他强调个人的精神力量,不相信人民群众,坚持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陷入在艺术中寻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境地。小说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大自然景物描写相结合、抒情因素与哲学及政论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品。

罗兰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 [ 罗兰 ]

长篇小说。罗曼·罗兰著。作于1904—1912年。共分10卷: 《黎明》、《早晨》、《少年时代》、《反叛》、《广场上的市集》、《安多纳德》、《在家里》、《女友们》、《燃烧的荆棘》、《新的日子》。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贫穷的音乐师家庭,在父亲严厉管教下从小学习音乐,常到宫廷里演奏,目睹封建贵族的骄横跋扈,也看到小市民的奴颜庸俗,因而鄙视豪门,反抗宫廷,攻击市侩,结果在家乡处处遭到排挤,加之初恋受挫,被迫逃往法国。但巴黎同样充斥着黑暗腐败,他仍感格格不入,备受冷遇,在孤独的斗争中,只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给他安慰。接着,他把视线转向下层人民,号召他们起来反对丑恶现实,但又自恃知识分子的清高,结果仍遭失败。后在一次五一节游行中,被卷进群众同警察的搏斗,挚友奥里维埃被警察刺伤致死,情人葛拉齐亚也突然病故,他悲痛至极,万念俱灰。晚年避居意大利,虽已成为誉满欧洲的音乐大师,但只求平息一切冲突、专心创作宗教音乐,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最后在追忆往事中死去。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广泛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现实、文化面貌和人情风俗,揭示了德、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文化艺术的腐败堕落,成功地塑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倔强性格和永不休止的奋斗精神的典型形象,同时也表现出美化和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和博爱思想的局限性。作者的这部代表作将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同自己的哲理思想相联系,组成了一部庞大的交响乐,各种音调错综交织,形成旋律轰鸣的洪流,具有雄伟深厚的独特风格,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查看详情>>

名人传 [ 罗兰 ]

传记。作者罗曼·罗兰。作品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坎坷一生,赞扬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的奋斗精神。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外貌以及性格中的缺陷,这样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人们觉得更亲切,更崇敬。作者着重表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所经历的人生磨难,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贝多芬的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他的困难几乎无人问津;米开朗琪罗经常受到小人的嫉妒和怨恨;托尔斯泰甚至被开除教籍。虽然他们都受到了社会最冷酷的对待,但他们并没有对人类社会失去信心,而是用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受到人们的景仰。 查看详情>>

歌德与贝多芬 [ 罗兰 ]

作者是(法)罗曼·罗兰,译者是梁宗岱。本书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长的曾在《欧罗巴》杂志上发表。作者已把它增订过。其余三篇也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不过从另外几个观点研究。歌德的问题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旧那么动荡(因为这个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经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作者觉得对于这几篇独立的研究保持它们那活动的弹性比较符合真理,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们接近那伟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查看详情>>

哥拉·泼泥翁 [ 罗兰 ]

作者是(法)罗曼·罗兰,“哥拉·泼泥翁,勃艮第的老好人,做人随便,肚皮臃肿,年纪不轻,已经五十足岁,但是背还没驼,牙齿还咬得动,眼睛不花,耳朵不聋,头发虽然已经花白,还是紧紧地栽在头皮上,密密丛丛。” 这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勃艮第的细木工,坐在桌前,左边一瓶墨水,右边一瓶美酒,以日记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半百人生,记录了经历的种种欢乐和忧愁,还有对生活充满智慧的观察。他聪明、幽默、正直、勇敢,热爱自由,在不幸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是高卢民族精神的化身。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