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期秦国的国相、著名的思想家、杂家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珠宝商人家庭。成年后到各国经商,后来成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家累千金”的巨贾。公元前265年,在邯郸市上遇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遂挟为奇货。后西入咸阳,游说秦孝惠文王夫人华阳夫人,使子楚立为太子。孝惠文王死,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他被任为相国,开始独揽朝政大权,有食邑十万户,家僮上万人,受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嬴政即位时年仅13岁。吕不韦以三朝元老和“仲父”的身份,辅佐朝政,并与宦官嫪毐相串通,大权独揽。任相期间,他为推行秦国的统一大业制定了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在灭卫,掠取赵、魏地的战争中有功,并设置了三川(今河南洛阳)、太原、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同时,他曾广招游士宾客,著书立说,为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提供理论依据。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后,二人政见不和,暗中争权,他被免去相职。先出居河南,再徙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途中忧惧自杀。《汉书·艺文志》著录《吕氏春秋》(一名《吕览》)26篇,今存,为杂家代表作。
吕不韦在政治上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和举荐人才;思想上主张博采百家,化众为一;经济上强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实力;军事上坚持用兼并战争来实现统一,并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创立的大一统学说为秦统一全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篇,合为二十六卷。《吕氏春秋》一向被视为先秦杂家的著作,但这是综合各家思想之所长,具有基本统一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著作,而不是各种思想学说的机械拼凑。本书以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采墨、法、名、农各学派学说,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可以说是杂家的代表作品。书中保存了先秦各学派的许多资料,汇集了先秦各派比较进步的思想,如道家的“贵生”、墨家的“薄葬”、法家的“察今”、农家的“上农”等,惟于鬼神迷信所不取。此外,还保存了不少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数、农医、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是一部有多方面价值的古代文献。《吕氏春秋》是从先秦向西汉过渡时期的产物,要了解先秦和秦汉的哲学史、思想史,都不能离开《吕氏春秋》。它的许多珍贵的思维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东汉高诱曾为此书作注,对本书的整理和保存作出过重大贡献。近人许维遹(yu)根据七十九家校注作的《吕氏春秋集释》考证比较详,颇利于阅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