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集大成者。生于林肯郡伍耳索普城。父亲是小地主,在其生前去世。三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自幼长于手工艺制作。少年,先在家乡附近格兰腾镇求学。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科学士学位。166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在三一学院期间,师从著名数学家艾萨克·巴罗 (Isaac Barrow),阅读大量前代及当代自然科学名著,为日后科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剑桥附近瘟疫流行,1665~1667年回乡躲避。乡村幽静的环境,使其专心致志地研究,促发旺盛的创造力,获得丰硕成果:提出二项式定理,发明微积分,制成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认识到万有引力的普遍性质,发现白光的构成等。1669年,接替巴罗的教授职位,年仅27岁。在剑桥工作时期,出版了许多关于光学的著作。1687年终于完成并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92年,患精神分裂症。1695年,身体健康稍有好转后,离开剑桥,被推举为造币厂督办。1699年被任命为年俸丰厚的造币厂厂长,又被选为巴黎科学院外国院士。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女皇封为爵士,成为贵族。由于各种原因,牛顿从1687年后,很少专心于自然科学研究,除了热衷于社会活动以外,就把主要精力花在历史年表制作和神学研究上。1727年,溘然长逝,终年85岁。葬于皇家墓地西敏寺。墓碑概括说:“他以几乎神一般的思维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象,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牛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学成就,与其独特的科学方法论息息相关。笛卡儿企图经由怀疑方法寻求第一原理,然后再从这形而上的第一原理中,推导出基本的物理学定律。而牛顿主张科学家应把理论概括建立在对现象仔细考察的基础上,宣称:“尽管从实验和观察出发的归纳论证并不能证明一般性的结论,但它依然是事物的本性所容许的论证方法。”(《光学》)他把这种归纳——演绎程序称为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这个方法和先辈相比,有两点新贡献:其一,强调综合演绎出的推断要用实验确证;其二,强调演绎出的推断有超出原归纳证据的价值。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坚持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他更注意运用公理方法,这个方法继承了欧几里得的公理思想,认为一个公理系统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一组公理、定义和定理。他要求公理系统的定理应有与观察相关的程序,反对玄想。其主要著作除《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以外,还有《运用无穷多项的方程的分析学》、《流数法与无穷级数》等。
英国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著。中译本由郑太朴据英国剑桥1725年第3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1962年重印。牛顿出身于英国林肯郡格兰汉镇附近沃尔斯索普的农民家庭。1661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66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1688年当选国会议员。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光和色的新理论》(1672)、《光学》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主要著作,也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文献。1687年初版。全书3编。第1、2编论物体的运动,第3编论宇宙系统。所谓自然哲学,就是物理学。牛顿在书中总结了17世纪科学家在力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并用数学原则对万有引力定律作了详尽的论证阐释,建立了一个统一概括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天体的运动规律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科学高度,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才对牛顿建立的古典力学作出了革命性的突破。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