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1055年-1134年)北宋象数学家,字子文。共城(今河南辉县)人,邵雍之子。元祐二年(1087)以经行荐,授大名府助教,调长子县尉,绍圣初,移监永兴军铸钱监,属元祐旧党。“二程、司马温公、吕申公俱屈名位辈行,与再世交。”(《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徽宗即位,因“以日食上书,恳切言当复祖宗制度,辩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同上)。大忤时论,出监华州西岳庙。后主管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迁利州路转运副使。卒后,追赠秘阁修撰。在治学上,谦虚好学,博学多闻,“先生入闻庭训,出友长者,故学益博,尤熟当今事务。”自幼随侍父雍,亲接前辈,所知前言往行甚多,因类次成书,于绍兴二年撰成《邵氏闻见录》。前16卷记北宋一代故事,于熙宁变法尤详;卷十七记杂事,凡十二节;后三卷记邵雍言行,颇涉诞妄。为学强调独立思考,自成一说,“人之为学忌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立。”(同上)在哲学上,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提出以“一”为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邵子文语录》)又说“一为太极”,在事物之先存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太极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同上)认为“一”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过程不是指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指逻辑的先后顺序。“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有四象,八卦也”;“其实一时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无穷。”(同上)这里明显地具有程朱理学的特征。但他又说:“一”或“太极”存在于“圣人”心中,“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万物为一身。”(同上)这就又显露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其著作有《易辨感》、《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邵子文语录》(后人编)等。
因作者是河南人,又称《河南邵氏闻见》,又因作者之子邵博撰有《邵氏闻见后录》,故此书又称《闻见前录》。史料笔记。南宋初邵伯温撰。全书二十卷。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李剑雄、刘德权校点本。邵伯温在本书自序中说:“伯温蚤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与夫侍家庭,居乡党,游宦学,得前言往行为多。以畜其德则不敢当,而老景侵寻,偶负后死者之责,类之为书,曰《闻见录》,尚庶几焉。”伯温为北宋理学大师邵雍之子,早岁逢王安石变法,中年时经历元祐党争,晚遭靖康之祸,卒于绍兴四年(1134)。书成于绍兴二年,前十六卷记宋初以来故事,对王安石新法载之尤祥。然因作者激烈反对新法,因此亦妄加新法以许多罪名,并记载了不少莫须有的事。 查看详情>>
北宋邵伯温撰。一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伯温自述此书之撰作缘起,谓其父邵雍之《易》学,远承陈抟之传,又有独得之妙,平时未尝妄以语人,唯王天悦、张子望两人尝从学,又皆早死;时有郑夬者,于天悦临卒之际,贿赂天悦之仆窃得其书,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是书以辨之,题曰《易学辨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邵伯温言:“邵子受《易》于李之才,之才受之于穆修,修受于陈抟,平时未尝妄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荣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早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学,皆不之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学,著《易传》、《易测》、《明范》、《五经时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因撰此书以辨之。《宋史》邵子本传颇采其说。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