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思想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波兰的但泽。早年曾随同父母游历法、荷、意、瑞士等国。1809年入哥根廷大学学医,后来学习哲学。1811年转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沃尔夫、弗希特和施赖伊马赫是他早期的导师。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授他的形而上学,因与黑格尔的讲演对立而失败。1832年以后定居于法兰克福,过隐居生活直至逝世。主要著作有《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1813)、《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论文集》(1851)、《附录和补遗》(1851)。叔本华广泛吸取柏拉图、巴克莱、康德和佛学的一些思想,建立了一个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在内的理论体系。叔本华形而上学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主体的表象,即主体的感觉、经验。它们是主体意识的产物,主体是它们存在的条件,离开了主体它们就不能存在。主体和客体是表象世界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二者密切联系。主体意识中先天具有的根据律为二者共同具有,是二者的分界限。在客体中根据律是永恒的形式或本质。世界的另一面是世界的本质,自在之物,这就是生存意志。它是无目的、无止境的追求,他强调意志的同一性、不可分割性。这个意志是世界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根源、内在本质。叔本华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世界本体的传统观点,它们错误的片面强调客体或主体单方面的决定性。表象只不过是转瞬即逝,变化不定的现象,其本质或根据是表象之后的意志作用。对表象世界可以采取理性抽象的方法,用根据律来研究自然现象的原因;反之意志本身是无根据的,它超越于时空之外,不适用于根据律,科学的理性思维在此失败。把握意志的惟一手段是直观。当认识的主体忘却一切个性的欲求而上升到“纯粹的认识主体”时,他就在直观中达到自我,直接把握意志的本性。叔本华在认识论领域中得出直观高于理性的结论。艺术欣赏就是实现这种认识的一条途径。它只是少数天才在个别场合下才能实现。在伦理学中叔本华阐述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是意志的显现,人的个体受时空形式的支配。个体的人的生存时间与空间和地限的时空相比,几乎等于零。所以人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短梦。意志的无止境欲望和满足推动着宇宙的生成变化,欲求和挣扎是人的本质,所以人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人在进行哲学研究和艺术欣赏时进入忘我境界,能暂时地摆脱痛苦;永久地摆脱痛苦的惟一途径是像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所作的那样,实行禁欲,弃绝意志的一切欲望达到忘我,最后在无欲宁静的理想世界中实现超脱,他把这叫做“生存意志的否定”。否定生存意志的方法,是甘愿受苦、去掉性欲和绝食而死等。彻底否定了生存意志、世界所剩是无。在哲学史上,叔本华强调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因素。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相对立,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另一侧面。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人研究非理性的东西提供重要启示。
亦译《生活的智慧》,19世纪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重要伦理学著作之一。1890年出版。书中认为:人的命运自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线上展开自己,生命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人唯一能做的是借助意志努力发挥生命中固有的能力。“命运就是指人拥有什么”。由此把人的命运分为三类。其一,拥有人格之命运。人格是人身固有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等特性。它是自然界赐予的,个人不能加以扭曲。人格中具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直接源泉,具有绝对价值。但人无法摆脱痛苦与厌倦,人生仍在二者之间摆动;其二,拥有财富和其他占有物之命运。这种命运不断地追求财富,又不断地使希望落空。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得来的快乐随之消失,到头难免痛苦一场;其三,拥有地位之命运。对地位的追求就是对官位、名声、荣誉的追求,这如同对财富追求一样不能带给人幸福和快乐,反而更加危险,使人陷入绝望之境。无论哪种命运,我们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虽然各人展开的命运类型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此应有充分认识。该书所述内容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缩影。 查看详情>>
作者是亚瑟·叔本华。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查看详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著。叔本华出身于但泽市(今波兰格但斯克)的富商家庭。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1811年去柏林大学专攻哲学,深受费希特“知识学”的影响。1813年在耶拿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大学开设“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讲座。1833年定居法兰克福,担任大学编外讲师直到去世。主要著作有《视觉和色彩》(1816)、《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全面论述了他的以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为核心,悲观主义人生观为外壳的哲学体系。1819年初版。全书包括4篇正文和1篇附录。第1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讨论传统的认识论问题。第2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讨论传统的本体论问题。第3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讨论艺术和美学问题。第4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论述伦理学问题。附录:康德哲学批判。叔本华的哲学来源于康德、柏拉图和印度哲学。他的悲观论迎合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失败之后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他的唯意志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开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先河,影响了如尼采、詹姆士、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西方当代哲学家。叔本华在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的美学和艺术形而上学对近代西方美学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较大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