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日期:1861年5月7日
  • 逝世日期:1941年8月7日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用孟加拉语写作。生于大地主家庭。曾在加尔各答学习。富有文学、戏剧和音乐教养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审美力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1875年2月25日他在《甘露市场报》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年仅14岁。他开始为《知识萌芽》和《语言》杂志撰稿,于1877~1878年发表了长诗《诗人的故事》,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怜悯》数章和短篇小说《女丐》。这是些不很成熟的、模仿性的作品。1878~1880年他赴英学习文学和音乐,攻读于伦敦大学。回国后,他创作了音乐剧《蚁垤仙人的天才》(1881),把印度的民族曲调和在英国听到的爱尔兰民歌揉合在一起;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画与歌》(1884)、《刚与柔》(1886)。这些诗歌对生活和改变民族命运充满信心,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戏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谴责了禁欲主义。他还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班·查特吉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圣哲国王》(1885)等,谴责暴君,并宣扬非暴力的斗争。

1884~1911年,泰戈尔担任宗教改革团体“梵社”的秘书;他与新印度教(企图利用正统的印度教来复兴民族的派别)的代表人物展开论争。他反对宗教偏见、种姓制度和腐朽落后的传统。同时他还参加了印度国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工作。

9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短篇小说和诗歌。诗集有《心中的向往》(1890)、《金帆船》(1893)、《缤纷集》(1896)、《收获集》(1896)、《微思集》(1899)、《刹那集》(1900;其中相当一部分诗收入英语的《园丁集》)、《奉献集》(1901)。此外,还有哲理戏剧集《国王与王后》(1889),《牺牲》(1890)、《契特兰戈达》(1892)、《马利尼》(1895);喜剧《单身汉俱乐部》(1901)。他主编《萨塔纳》(《理解生活》)杂志,在杂志上刊载他的大量作品和政论时评。

1891年,泰戈尔经管祖产西莱达大庄园,熟悉了农民、手工业者、小职员的生活。他看到到处都是贫困、破产、人民毫无权利。他感到痛苦和不满,要寻求一条使祖国摆脱殖民主义压迫和中世纪传统束缚的道路。他开始注意社会主义思想,在写给友人的信里说:“我不知道更平均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理想能否实现,如若不能,则上天的意志真是冷酷无情,而生物中最不幸的则是人了。”泰戈尔这时期的短篇小说鲜明地刻画了孟加拉的农村。他的主人公们都是普通的人。他憎恨贪婪、残酷、盲目遵守旧传统。他歌颂爱、忠诚、人性。他特别关心深受种姓制度和陈规陋习压迫的妇女的命运,塑造了一系列不幸妇女的形象。《还债》(1891)抨击了嫁妆制;《素芭》揭露了种姓制的荒谬;《摩诃摩耶》抨击寡妇自焚殉夫的陋习;《练习本》反对童婚和歧视妇女;《是活着,还是死了? 》描写寡妇的悲惨处境。短篇小说《光明与阴暗》(1894)可说是殖民地现实的一幅缩影。他在这篇小说里愤怒地揭露殖民当局的专横暴虐,孟加拉官吏的怯懦与奴颜卑膝,还痛心地描写了农民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在这种阴暗背景衬托下,他展示出两个光明的形象:与社会不公平作斗争的青年律师和真挚地爱着他的少女。泰戈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倾向决定了印度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发展,他的创作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作家。

泰戈尔的思想和美学观点是在印度哲学和文化传统(奥义书、早期佛教、迦梨陀娑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方进步思潮(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歌德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90年代的这些诗集表明了他的思想的进步。他提出“生命之神”的观念,它源出于奥义书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学说和中世纪毗湿奴派诗人的“人高于一切”的理想。泰戈尔说,他从“内在的我”中汲取灵感,而“内在的我”与无处不在的“最高起源”是同体共存的。他的这一唯心主义观念其精神则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其实质在于号召为人服务。诗人号召孟加拉人从沉睡中觉醒,团结一致与暴政作斗争。

除了紧张的创作活动,泰戈尔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01年他在和平村(离加尔各答不远)创办了一所学校,并亲自任教。他在首批描写社会风俗人情的长篇小说《小沙子》(1902)、《沉船》(1905)和中篇小说《覆巢》(1903)中,表现了封建道德规范与新的民主思潮的冲突,以及古老家庭生活的解体。他的理想是婚姻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1902年泰戈尔的妻子去世;随后,女儿、13岁的儿子,父亲相继故去。诗集《回忆》(1903)、《儿童》(1903)和《渡船》(1906)就是那些不幸年月的纪念。然而悲伤没能压倒他。1905年,印度总督宣布分割孟加拉,民族解放运动因之高涨,他全力以赴地参加社会活动,成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群众大会发表演说,谱写爱国歌曲,其中一首《我金色的孟加拉》为孟加拉人所家喻户晓。他出版了政治性杂志《宝库》。但是当运动超出了非暴力斗争的范围时,他退出了,因为他不赞成暴力。他转向启蒙活动。这时期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戈拉》(杂志连载,1907~1910)等。泰戈尔不仅号召所有的印度人不分种姓和宗教信仰团结一致,而且引导读者得出必须进行斗争取得解放的结论。同时他还写了戏剧《报应》(1909),讽刺剧《顽固堡垒》(1911)、象征剧《国王》(1910)和《邮局》(1912)。

1912~1913年,泰戈尔访问英国和美国,讲印度文化和哲学。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奖金。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泰戈尔已世界闻名。在诗集《飞鸟集》(1914~1916)中他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沉思。1916年出版中篇小说《四个人》和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后者曾轰动一时,它指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缺点:领袖们无能力理解农民的利益,冒险分子利用运动煽动沙文主义和宗教狂热。

20年代,泰戈尔仍然没有直接参加政治斗争。他认为社会恶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因而创办了一所大学。虽然他年事已高,但这些年来他访问了英、美、德、法、意、日本、中国、 阿根廷、捷、匈、保加利亚和苏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这期间创作较少。

20年代末起,泰戈尔的创作热情重又高涨。长篇小说《最后的诗篇》(1929)描写印度“迷惘的一代”。《纠纷》(1930)写印度的家庭矛盾。《四章》重新回到政治问题。此外有中篇小说《两姐妹》(1933),《花圃》(1934)、诗集《森林之声》(1931)、《再一次》(1932)等等。晚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如《树叶集》(1936)、《边缘集》(1938)、《再生集》(1940)、《生日》(1941)等。《非洲》(1936)、《佛陀的膜拜者》(1938)、《赎罪》(1938)等诗篇中他愤怒地谴责德、意、日的侵略行径。1941年4月他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而在去世前的作品《一个女伊斯兰教徒的故事》中他再次警告宗教狂热的危险性。 8月7日他在加尔各答的祖宅逝世。

泰戈尔的创作不但影响了印度各种语言的现代文学,而且还影响了我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谢冰心、徐志摩等的早期创作。1924年他访问中国,我国从1915年起就译介了他的作品;1961年全世界纪念他的百岁诞辰,我国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泰戈尔作品

园丁集 [ 泰戈尔 ]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的强烈与内心的羞涩的统一,并且还展示了爱情的无限神秘与莫可名状的暗示。如《园丁集》——12,就是表现了爱之丰富的最壮丽的诗篇,在这里,情人的心被比做湖水,他的情妇被邀来装载她的水壶,湖水依恋地环抱她的双足,汩汩地诉说心中的秘密,形象地表现了淹没一切其他感情的强烈爱情。《园丁集》——28,则通过一个男子的自白,讲述了爱情的神秘;它是那么深沉,一切言语和表情都是无从表达的。一个情妇要完全了解她的情人,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除爱情外,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肯定现实、执著现实、反对解脱的生活态度,为诗集增加了不少的乐观与欢快。诗集中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宗教诗等。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诗集立意新颖,构思奇妙,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查看详情>>

吉檀迦利 [ 泰戈尔 ]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是诗人从他的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船》诗集中选译成英文的。诗集共收103首,于1912年出版,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集中,诗人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无限的意志。诗人渴望与神结合,因为与神的分离,给人生带来痛苦,使现实变得黑暗,一旦与神结合,黑暗就会过去,镣铐也会被打碎,诗人和他的国家将会永享自由和幸福。诗人笔下的神是神秘莫测的,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诗人感到他的存在,受到他的恩赐,得到他的启示。这位神既没有具体的化身,也没有高坐天庭,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泛神。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诗人把他作为理想和真理的化身,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与神结合,实现美好的理想,进入自由的天国。因此诗集在强烈的宗教观念中透射出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诗人希望、探索、追求、苦恼、彷徨的矛盾复杂心情,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诗人,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企图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民族矛盾的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吉檀迦利》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它那清新隽永的诗句,含蓄幽深的意境、朴实平易的比喻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使诗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我国已出版冰心译的《吉檀迦利》。 查看详情>>

飞鸟集 [ 泰戈尔 ]

诗歌集。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发表于1916年。该诗集共收入短诗325首,其中的一部分为诗人1916年访问日本期间所作的即兴诗,其余为诗人选译自《碎玉集》等几个孟加拉原文诗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简炼明快的诗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抒发了自己的种种感受。整本诗集以格言诗和哲理诗为主,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哲理; 语言凝炼、瑰丽。短小的诗行,犹如芳草小葩,清新秀丽,典雅朴实。 查看详情>>

新月集 [ 泰戈尔 ]

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发表的一部诗集,共有诗四十首。它通过对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儿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愿望和追求光明的理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真切地描绘了天真烂漫美丽无邪的儿童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贪婪只有纯真、没有罪恶只有自由的世界:“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孩童之道》)。作者还揭示了自己描写新月、歌赞孩子的原因:“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些诗篇中,作者善于从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大自然之间以及孩子与社会事物之间窥透儿童的内心隐秘,因而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五彩缤纷的自由天地,比如《开始》中孩子的天真发问和妈妈的疼爱的回答;《天文家》中弟弟的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可爱纯净的心理活动。其它如《仙人世界》《纸船》等对孩子生活的描写,都能激起人们的儿时记趣,正如本书评者郑振铎在《译序一》中说的《新月集》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查看详情>>

止息盛怒 [ 泰戈尔 ]

大多数读者只知道泰戈尔是一位诺奖诗人,却不知道他小说写得也很好,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泰戈尔,一个用诗意写小说的瑰宝作家。本书精选的21个短篇,内容涉及印度的种姓阶层、婚姻制度、社会习俗、女性地位、家庭伦理等,即使年代久远,依然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充满哲思、优美的笔触使这些故事的现实回响尤为深远。作品中既有对平等、尊严、自由、爱情的追求,也有对生死、人性的探索,这些主题在他的诗意之下显得格外悲悯动人。有的被改编成电影,名留宝莱坞;有的在坊间传颂,成为传世名篇。 查看详情>>

沉船 [ 泰戈尔 ]

《沉船》是印度近代著名作家泰戈尔的长篇小说,1903年在报上连载,1906年成书出版。此书为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描写了青年大学生罗梅西和汉娜丽尼的爱情故事。两人热恋已久,互以身相许,但罗梅西之父命他回乡成婚。在罗梅西去迎娶新娘途中,与另一家迎亲船队同在狂风中沉船遇难,幸存的罗梅西漂到荒岛,巧遇另一船同时遇难的卡玛娜,二人误认为夫妻。后来,罗梅西知道卡玛娜并非自己迎娶的妻子,但他既不忍心抛弃孤苦伶仃的卡玛娜,又怀念与汉娜丽尼的旧情,在道德、人格和爱情、信誉之间,罗梅西进退两难。他决定为挽救卡玛娜而牺牡自己的爱情。卡玛娜了解事实真相后,痛苦出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丈夫。罗梅西又想与汉娜丽尼重归旧好,但饱受感情折磨的汉娜丽尼,“仿佛忽然遇见了一个可怕的鬼怪急于逃命似地跑开了。”罗梅西哀叹:“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世界中去过我自己的生活吧。”作品用罗梅西这个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具有民主思想、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但思想不能付诸行动,在传统观念前,是不会战斗的弱者。卡玛娜是泰戈尔塑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形象。她聪明善良,但宗教观念使她甘愿做陌生人的妻子,套着封建的精神枷锁,在社会最底层做逆来顺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奴隶。她的命运反映了众多印度妇女的命运。此书情节曲折、离奇,心理描写细腻,写景状物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是泰戈尔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此书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黄雨石的中译本。 查看详情>>

交错集 [ 泰戈尔 ]

《交错集》是梁宗岱翻译的唯一一本小说集,包括里尔克、鲁易斯、贺夫曼、泰戈尔等作家的小说与戏剧作品,曾于1943年在广西华胥社初版。梁宗岱在题记里介绍道:“原作的风格既各异,译笔也难免没有改变。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的内容,既非完全一般小说或戏剧所描写的现实;它们的表现,又非纯粹的散文或韵文;换句话说,它们多少是属于那诗文交错底境域的。如果人生实体,不一定是赤裸裸的外在世界;灵魂的需要,也不一定是这外在世界底赤裸裸重现,那么这几篇作品足以帮助读者认识人生某些角落,或最低限度满足他们灵魂某种需要,或许不是不可能的事。” 查看详情>>

采果集 [ 泰戈尔 ]

《采果集》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与《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齐名。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采果集》(1916年)大部分由诗人亲自从孟加拉文译成英文的两部诗歌选集。主要是1900年以后的作品,此前的诗篇入选的寥寥无几。
《采果集》是一部侧重宗教抒情歌曲的诗歌选集,主要选自《白鹤集》(Balaka,1916)、《歌曲集》(Gitali,1914)、《歌之花环》(Gitimatya,1914)、《奉献集》(Utsarga,1914)、《摆渡集》(Khaya,1906)以及为纪念死去的妻子而写的《悼念集》(Smaran,1903)和被誉为“爱国主义教科书”的《故事诗集》(Katha,1900)。 查看详情>>

游思集 [ 泰戈尔 ]

泰戈尔的《游思集》是一本散文诗集。这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诗十三篇,第二部分选诗二十六篇,第三部分选诗二十七篇,共收集散文诗六十六篇。这些散文诗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数序也不连贯,均为诗人一时即兴之作,是诗人平日将自己倏然而生的思绪随时记录下来而成的。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