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1369—1463),字尚文,号节庵道人。明代医家。浙江余杭人。陶氏自幼习儒,旁通百氏。据说他曾遇良师,授以秘藏医籍,研读之后,遂精于医。陶氏临证精于切脉,随证制方,不拘原法,每遇奇疾,巧施方法,每能应手而愈。据《杭州府志》记载:“一人患病周食羊肉。涉水,结于胸中,其门人请曰,此病下之不能,吐之不出,当用何法·陶曰宜食砒一钱。门人未之信也,乃以他药试之。百计不效,卒依华言,一服而吐,遂愈。”陶氏曾悬壶于杭州,治伤寒证常一剂而愈。有记载云他非重金聘请不到,故有“陶一帖”之称,系医中之贫者。永乐间(1403~1424)征为医学训科,宣德间(1426~1435)致仕。其著作有《伤寒六书》(即《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明理续论》《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一卷)、《伤寒全生集》(一名《伤寒活人指掌全生集》)。此外,据《浙江通志》《余杭县志》《医藏书目》以及《明史·艺文志》《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记载,陶氏著作尚有《伤寒治例点金》二卷、《伤寒治例直指》二卷及《伤寒直格标本论》一卷、《伤寒段段锦》但均已佚。陶华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发挥较多,而于仲景本论发明较少。可以说他是学仲景而出于仲景,是攻伤寒而不是局限于治《伤寒论》。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