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洪绪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1668

王维德(公元1668—1749年),字洪绪,一字林洪,自号定定子,世称林屋山人。江苏吴县人。外科学家王若谷的曾孙。除精通外科外,对内科、妇科、小儿科也各有所长。王若谷之前,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正宗》的方法,以刀、针为主,且认为凡有 “七恶” 之证必死。若谷则认为痈疽都不应该死,治疗上应分阴阳,以“消”法为主,避免用“托”法,除治疗疔疮外,一般不宜轻易用刀针。这样,就给维德的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他继承祖宗遗法,积数十年的治疗经验,于七十二岁时,写出了有独创见解和较大影响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书对疡科的论证与治疗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是指导外科临证重要方书之一。王氏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内经》有关论说,以疮肿所生部位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治疗上,注意内、外治兼重,但对外科手术疗法持否定态度,过于保守、片面。

王氏反对当时的医生只见患部属于何经,就按经投药而不分寒热、虚实、阴阳的粗疏作风。他说:“若凭经而不辨证,药虽对经,其实背证也。”所以,他在《外科证治全生集》里,以阴阳为纲,把外科疾病分为阴证、阳证两大门,并分别对病机、辨证和治疗原理加以阐发。王氏在外科证治方面,有着不少的卓越贡献。他治疗阴疽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反对“内托”和“清火解毒”,其有名方剂有:温补气血、开腠逐毒的阳和汤,开腠理、散寒凝的阳和丸,温寒散凝、解毒生肌的外敷剂阳和解凝膏和通关窍、活血解毒的犀黄丸等。

王维德作品

卜筮正宗 [ 王维德 ]

《卜筮正宗》,清人王洪绪辑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十四册一函全。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页宽大,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卜筮正宗》是易学六爻预测学的集大成之著作,对后世占卜影响深远。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占卜法,著者于书中驳斥了泥于神煞、古法、定例的谬误,强调六爻占卜术应该以“阴阳、动静、生克制化之理而圆神活变”,从而使六爻占卜法在千余年过程中的种种迷误澄清,使得理论更加精深,更加完备。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 查看详情>>

外科证治全生集 [ 王维德 ]

外科专书,又名《外科全生集》。4卷。清王洪绪(维德)撰。刊于1740年(乾隆5年)。卷一载痈疽的病因、症候、诊法并列症29种;卷2扼要地论述外科诸病治则及王氏家传经验,并收有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 卷3为外科常用药的炮制法及常用方百余首。本书以“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 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为理论依据,创用滋阴散寒、阳和解凝等治疗原则,从而为疽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著名的阳和汤便是这一治则的代表性方剂。与此同时,再次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应是痈疽初期主要治疗原则。书中所载之犀黄丸、小金丹、梅花点舌丹等均为外科之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常用。但另一方面,王氏过分强调自家的经验,如把外症之白陷,一概作疽症论未免失于片面; 又在治疗上反对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等,亦属偏见,反映其治疗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清·马培之注本对原书作了较为正确的评介,纠正了原书某些不足,故本书仍不失为一部有影响的外科专书。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多次刊刻,流传甚广,建国前亦屡有发行,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