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1929年3月1日-1991年1月25日),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3月1日生。山东诸城县相州镇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解放区滨海干部学校学习,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曾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部队行军、作战,看到和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了他深刻的感染和教育,这期间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七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1952年至1966年,担任过《解放军文艺》编辑,参加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其间,于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曾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采访,访问过不少老红军、老干部,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1954年起,连续发表了十六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篇则歌颂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篇描写了老一代革命英雄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动人事迹。1959年写了短篇《早晨》、《征途》等。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1977年发表了《足迹》、《标准》和《路标》、《草》、《歌》等短篇小说,歌颂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其中《足迹》获由《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主要短篇集有《党费》(1956年,工人出版社)、《后代》(1959年,作家出版社)、《普通劳动者》(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珍贵的纪念品》(196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苏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和革命老战士的光辉形象,作品大都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无论在人物刻划上还是在情节描绘上,都有着浓厚的革命浪慢主义气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是文学创作上的可喜收获。
短篇小说集。工人出版社1956年出版。作者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1954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这部集子收入了他初期的作品。其中《党费》一篇发表后即引起巨大反响,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党费》的女主人公、共产党员黄新,是老苏区女英雄的典型之一,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她带着5岁的女儿在和党失去联系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千方百计为留在山上的游击队腌制咸菜,并用咸菜代替银元交纳党费。她把咸菜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甚至舍不得让自己的小女儿吃上一口。当游击队的同志生命危急时,她从容镇定地把孩子托给组织,牺牲自己,保护了同志。小说结构谨严,语言凝练,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把黄新这个普通党员对党的赤子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另一篇《粮食的故事》,也是闪耀着崇高革命精神的感人之作。小说主人公郝吉标,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在敌人闻声追击的紧要关头,他毅然叫儿子去引开敌人,自己完成了送粮任务,这种为革命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幼子的行为令人心灵震颤。王愿坚擅长写革命战争题材,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富于激情和魄力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是当时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文学新时期以来,他又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小说,仍是以红军长征前后革命前辈可歌可泣的事迹为素材,受到读者好评。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