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吴宇洪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黑龙江省瑷珲人
  • 出生日期:1920年

乌·白辛(1920年-1966年),现代剧作家。赫哲族。原名吴宇洪。黑龙江省瑷珲人。后迁居吉林。1938年于吉林毓文中学高中毕业后,尊其父命考入奉天(今沈阳)佛学院。然不久即背离父亲的意志,考入沈阳协和剧团,后转为正式话剧演员。1942年曾在吉林组织吉林剧团,上演话剧《沉渊》,自编、自导、自演广播剧《海的召唤》。此期间曾以柳如丝、端木杨、吴大宽、庚辛金等笔名发表诗歌《南行草》、《九月之歌》等,表现其爱国和反日的情绪。1944年夏,他把《吃耳光的人》改编成话剧《后台》,遭到伪宪兵、警察的查禁。1945年结识我党地下工作者郑墉,遂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主办《前进报》、《轻骑报》等,宣传抗日。是年11月受命组建吉林文工团并带往东北民主联军七纵队。他前去盘石后转进军政干部学校。此后曾任文工团戏剧教员、编导组长、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46—1952年,白辛一直随军转战。1947年初编写小歌剧《好班长》、《送饭》、《鞋》等。1948年创作大、中型歌剧《郭老太太杀鸡》、《马玉惨案》和《土地是我们的》等,为此被评为劳动模范,立大功受奖。1949年入关后写大型话剧《四海为家》,1951年随军参加抗美援朝,写歌剧《白绶带》。1953年调至北京,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导工作,曾亲赴新疆、西藏,直至1957年末,拍摄 一批新闻艺术记录片,如《帕米尔高原上》、《勾格尔王》、《伞兵生活》等。1958年调哈尔滨活剧院,编写话剧《黄继光》。1961年发表电影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后拍成电影,受到普遍好评。1962年他将赫哲族民间说唱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写出剧本《赫哲人的婚礼》。该剧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概括地反映了赫哲族上下300余年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他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除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外,大部分取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涉猎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作品,他不仅继承和创造性的运用本民族的民间优秀文学传统,对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对中国的戏剧、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代表作除上列外,尚有话剧《雷锋》(1963)、《焦裕禄》(1965)等。《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载有高兰写的白辛传记。

乌·白辛作品

冰山上的来客 [ 乌·白辛 ]

当代电影剧本。白辛著。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剧本描写边防战士与潜入国境的敌特的斗争故事。1951年盛夏,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附近,塔吉克青年阿不力孜的迎亲队伍已经回来,一场别致的婚礼正待举行,解放军边防战士飞马前来报告排长:尼牙孜大婶不明去向,傻姑娘朵丝侬莎阿汗昏死了过去。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散了。据现场分析,尼牙孜大婶是被大熊拖进黑熏沟去了,傻姑娘也是这么说。傻姑娘对阿不力孜的婚事特别不满,不仅当着新娘疯话连篇,还有投河自杀之举,因为她不是尼牙孜的亲骨肉,她是维族姑娘,也爱着阿不力孜。恰好与迎亲队伍同来的新战士司马宜·阿不都力密提是“傻姑娘”的同乡,且幼年时订过婚,此时相见而不能相认。原来,朵丝侬莎阿汗的父亲从事革命活动,被伪县长江得拉枪杀,掳走了他的女儿。解放前夕,江得拉逃跑时带走了朵丝侬莎阿汗,却把姨太太巴里古儿留下作内线,被尼牙孜收养为女。眼下,江得拉正跟着他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主子赛密尔·格阿德纳在冰山那边,企图通过哨卡混进来煽动暴乱。而真正的朵丝侬莎阿汗,却成了跟随着他们的神秘的蒙面女郎。边防军排长从尼牙孜一家的复杂关系中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在上级的指示下,严密地监视着黑熏沟。排长还向新娘子布置任务,监视着“傻姑娘”的行动。“傻姑娘”与伪装人熊的敌特的联络信号都被边防部队掌握了。赛密尔在行动前,准备杀害朵丝侬莎阿汗,她却被善良的哈萨克牧民救出,回到了祖国怀抱。经过试探,排长确认她是真朵丝侬莎阿汗。她与司马宜相认,倾诉这多年的苦楚。排长又召来“傻姑娘”,让她们两人相认。“傻姑娘”见事已暴露,刺伤尼亚孜,策马逃走,被边防战士逮住。又以朵丝侬莎阿汗冒充“傻姑娘”,与敌特联络,诱骗他们行动,敌特越过冰山时,被边防部队一网打尽。从此尼牙孜一家四喜临门,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