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超(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中国社会学家。安徽徽州 (歙县) 人。1915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赴美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社会学。1925年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从帕克、伯吉斯及托马斯主修社会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讲授社会学原理及都市社会学。1931年回清华任教, 除教社会学原理和都市社会学外, 又添加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1935年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1947年回清华任教。主要著作有《都市社会学》(1929)、《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
吴景超是我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学者。他将都市区域和都市的区域区分开来,认为前者不仅包括都市, 而且包括都市的附庸。他详细说明了都市和附庸的依存关系,同时认为,“发展中国的实业, 创造中国的都市, 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到都市中去寻生活, 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吴景超将国家划分为4种类型: 第1种国家, 人口密度颇高, 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占百分比比较低; 第2种, 人口密度低, 农业人口比例也低; 第3种, 人口密度低, 农业人口比例高; 第4种, 人口密度和农业人口比例都比较高。认为中国属于第4种类型。根据国家特点, 他认为中国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必须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 改良生产技术, 实行公平分配, 节制人口数量。
吴景超认为中国农民生计困难的原因是: 土地少、生产方法落后、交通不便、副业衰落以及盘剥严重。他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 不能光从农村着手, 必须通盘考察全国的经济问题。他坚决反对城市是农村的死敌的观点, 力主发展城市, 进行工业化, 以救济乡村。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专著。吴景超著。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景超(1910—),中国当代社会学家。安徽徽州(歙县)人。1923年去美国留学,1923年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曾执教于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等。主要著作还有《都市社会学》等。本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口密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4类: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低;第二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低;第三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第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第一种国家以英德为代表,第二种如美国加拿大,第三种国家以俄国为典型,中国恰恰属第四种国家。第四种国家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密度比较高,每平方公里在50人以上;二是他们的谋生方法,以农业为主体,农业人口要占70%以上。这类国家的共通之点就是贫穷。要改变中国的贫穷状态,要做到:1.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2.改良生产技术;3.实行公平的分配;节制人口的数量。具体的办法,就是发展都市救济乡村,发展城市工业,吸收一部分农民进城,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方便交通,扩充金融,救济乡村,从而使中国走上富裕之路。作者的思考,对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仍具有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