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 mì )(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著名教授、学者和报刊编辑。陕西泾阳人。 原名玉衡,字雨僧,又作雨生,笔名余生。1911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1917年留学美国,先后在费吉尼亚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西洋文学和比较文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主教东南大学,并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授、系主任。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时,曾与梅光迪、胡先骕等创办《学衡》杂志。《学衡》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为月刊,1933年停刊,共出79期。他担任《学衡》总编辑达11年之久。因该刊宣传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其成员被称为学衡派。1925至1926年,他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在北方任教期间,曾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1930年至1933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文学。他通晓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擅长西方文学,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名著,对《红楼梦》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研究《红楼梦》的论著,是我国很有影响的“红学家”。1933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积极主张抗日,在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主编。1949年5月来到重庆,在湘辉学院和勉仁学院任教。同年9月,又兼任重庆大学外文系主任。重庆解放后,自1950年4月起在四川省教育学院任教。9月该院合并于西南师范学院,此后一直担任西师外语系教授。先后开设了“英国小说”、“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世界古代史”等课程,并为本院和兄弟院校培训外国文学研究生。他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编写了不少高等学校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学科研人才。在“文革”中,他以古稀之年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分子”,在批斗中被打致残,受到残酷迫害。1977年1月,由其妹接回陕西泾阳治病养伤,1978年1月17日含冤逝世。1979年7月18日,西南师范学院召开平反昭雪大会,为其恢复政治名誉。著有《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吴宓诗集》等书。
近代诗话。吴宓著。附刊于1935年中华书局(上海)出版之《吴宓诗集》。卷首有1934年作者自叙。自叙说:“近年编辑读书,及与友人通函谈叙之所得,有关于诗者若干条,录存册中未尝刊布,兹汇为一编,以示同好。”所录诗话52则,约7万字。其内容则兼顾记事与评论。所记述与评论者均为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人士,其中不乏吴宓的师友。如杨钟羲、吴芳吉、张尔田、黄节、王国维、梁启超、姚华、柳诒徵、胡先骕、黄遵宪、于右任、汪荣宝、曾广钧、曾宝荪、胡子靖、凫公、徐英、陈家庆、吕碧城、李思纯、王越君、卢前等。所记黄节临终前关于顾炎武的谈话及王国维自沉前的题扇诗,均可补文献记载之缺。偶尔也有独到之见。如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以黄遵宪、夏普佑和蒋智由为晚清“诗界三杰”。吴宓却说:“细按之,蒋君殊平庸,夏君为史学家,帷黄先生可当此名”。吴宓认为爱国救亡与民族之复兴,同传统文化之保存完全一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旧诗之不作,文言之堕废,尤其是汉文文字系统之全部毁灭”,是最令人感到悲伤痛苦的。主张“以新材料熔入旧格律”,方才是诗歌创作的正轨。而黄遵宪正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典范,故“可作吾侪继起者之南针”。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