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浊流(1900.6.2-1976.10.7.),作家。原名吴建田,笔名吴饶畊。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新埔镇,祖籍广东焦岭县。少年时受日语教育。毕业于新埔公学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后改为台北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曾做过教谕(教育部小官),当过小学教员,1927年参加苗栗诗社,1932年参加大新吟社。1940年郡督学公然凌辱教员,他非常愤慨,立即辞去教职,结束了19年的教师生涯,随即赴南京,任《大陆新报》记者,因对汪精卫伪政权的不满和失望,于1941年返回台湾,先后任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新生报》、《民报》记者。1964年他创办了《台湾文艺》,到他逝世时共出版了52期。1966年他任“台湾机器工业同业公会”专员。1969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独自设立“吴浊流文学奖”。在主持《台湾文艺》和“吴浊流文学奖”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环游世界80天,在返台途中路经澳门时,翘首远眺祖国的山川和城镇,写下了不少抒发怀念故国之情的诗篇。1976年病逝于台湾。吴浊流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1962年台湾华南出版社中文版初版)、《遥远的路》 (1968年刊载于《台湾日报》副刊上,是《亚细亚的孤儿》的续篇)、《无花果》 (自传体小说,1969年写成),短篇小说集《功狗》、《疮疤集》、(1963年集文书局),诗集《浊流千草集》以及《吴浊流全集》(共六册,张良泽编)等。吴浊流和赖和、杨逵是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家,他虽没有象赖和和杨逵一样直接参加政治斗争,但他受过“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日据时代和台湾人民一样,深受过日本军阀的凌辱和迫害,民族意识很强。他没有向旧思想旧势力低头,也没有向现实妥协,而用严峻的眼光注视周围的客观现实,满怀悲愤、坚韧不拔地从事小说创作。这种思想和经历,就形成了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强烈的社会性,浓郁的乡土色彩和深刻的讽刺力量。吴浊流的作品从抗日战争爆发到70年代台湾社会历史的面貌。他的作品可分为前后期。前期作品都是以日据时代的生活为背景,描写那时台湾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命运,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以及“正人君子”、御用绅士的丑恶嘴脸。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先生妈》和《亚细亚的孤儿》。《先生妈》写成于1944年,作者以讽刺和诙谐的笔触,揭露日本侵略者御用绅士钱新发的虚伪和奴才性,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母亲形象。作者把美与丑对照起来描写,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亚细亚的孤儿》是吴浊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名《胡志明》,后改为《胡太明》,写于1943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以日文发表,后才译成中文。日据时期吴浊流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写这篇作品的。《亚细亚的孤儿》是吴浊流的一部力作,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主角胡太明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历程,反映出日据时代台湾人民精神上的痛苦、悲愤,和生活的苦难与辛酸,表达了台湾人民希望祖国强大,台湾人民不再做海外孤儿的愿望和理想。它被誉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吴浊流在光复以后写的后期的作品,主要以反映战后的台湾社会为主,作品有《波茨坦科长》、《铜臭》 、《狡猿》、《三八泪》、《老姜更辣》、《黎明前的台湾》、《风雨窗前》、《幕后的支配者》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狡猿》,描写的是明湖村里一个在日据时代以吹牛角做巫师,藉神为幌子卖假药为生的江湖骗子江大头,在台湾光复后,如何平步青云,一跃变为乡代表、省议员,最后又由于官商勾结,琅珰入狱的过程。小说有力地揭露了光复后沉滓浮起的官僚政客的丑恶历史和狡猾手段。光复后他出版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孤帆》 (1959年黄河出版社) 、《泥泞》 (1971年林白出版社) ; 散文《东南亚漫遊记》 (1973年台湾文艺杂志社)、《风雨窗前》 (1958年文献书局) 、《谈西说东》 (1969年集文书局) ; 评论《台湾文艺与我》(1977年远行出版社) 、《黎明前的台湾》(1977年远行出版社)。后来成功大学张良泽教授又为他编了一套全集。他是台湾跨越日据时代和光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老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在台湾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短篇小说。吴浊流著。初载1944年4月台湾 《民生报》。后收入1977年9月台北远行出版社版 《吴浊流作品集 (卷二)》。小说描写日据时期 “皇民化运动”中有可贵民族气节的母亲和奴性十足的儿子的冲突。先生妈的儿子钱新发出身贫寒,毕业后娶了有钱小姐为妻,依附妻家和当地官绅发了迹,就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成为爱钱如命的守财奴。在日本殖民统治者推行“皇民化运动”中,他趋炎附势,迎合日本人心意,成了新的暴发户。他丧尽民族气节,成为彻头彻尾的日本人豢养的走狗奴才。他要把自己的家建成模范的 “国语家庭”,受到了来自母亲先生妈的坚决抵制。她至死不过日本式的生活。平日里讲台湾话,睡台湾床,吃油条烧饼,亲手用菜刀剁烂儿子为她买的日本和服。对儿子甘当走狗的无耻行径十分愤恨,并时常加以斥骂和责打。先生妈为人正直善良、乐善好施、她身上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是一篇揭露、抨击“皇民化运动”的力作,是讨伐民族败类的檄文,也是歌颂民族精神的赞歌。它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母子两个形象:一个是凛然刚毅,永葆崇高的民族气节;另一个则嗜钱如命,奴性十足,辱没民族尊严。作品美丑对照,褒贬有力。 查看详情>>
。吴浊流著。1943至1945年用日文写成。1946年以《胡志明》为书名在台北出版,1959年6月杨召憩以《孤帆》为书名首次将作品译成中文。1962年台北华南出版社出版了傅恩荣的中译本《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解释主人公原定名“胡志明”时说:“原来我命此名很多寓意,日据时代的台湾人象五胡乱华一样被胡人统治,台湾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要志明,此明字是指明朝汉族的意思,而且这个胡字可通何字,所以可以解释‘怎么不志明呢?’”可见作品的主旨在于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小说塑造了胡太明的形象,通过他从亚细亚孤儿到祖国真正的儿子的曲折道路,抒发了沦于殖民统治的无根孤儿的深痛巨哀,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台湾人民的命运与大陆人民的命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主题思想。作者以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广阔背景,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和众多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岛内的秘密斗争,大陆上的抗日热潮和反侵略斗争,以及台湾封建主义的颓废腐烂,都得到了真实的写照。全书人物众多,其中有蛮横的征服者、数典忘祖的败类、无端歧视台湾人的国民党官吏、醉生梦死的新女性、死守正统的老儒、反战日人、正义学生、满腔仇恨的百姓、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叶石涛《吴浊流论》)。小说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章回小说体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采取白描的手法,加上台湾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这部作品代表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是台湾新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