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日期:1768年9月4日
  • 逝世日期:1848年7月4日

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年9月4日~1848年7月4日),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生于圣·玛洛一贵族之家。童年在凄凉的城堡中度过,因此从小养成忧郁性格。18岁当兵,曾任陆军中尉。19岁以作家身份进入宫廷。23岁旅游北美洲,呼吸到独立和自由的空气。路易16被推翻后,立刻回法国加入侨民团。因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而流亡伦敦,靠教法文和翻译维持生活。1797年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论革命》。母亲去世后,他重新投入基督教怀抱,提出“我的信念来自心灵的”口号。拿破仑时期,担任过执政官,以外交使节的身份进驻罗马和瑞士。1802年代表作《基督教真谛》问世,着力宣扬天主教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支柱,反对启蒙主义和暴力革命。181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发表过不利于拿破仑的演说,而遭禁令。1814年拿破仑败北,他发表著名小册子《论波拿巴和波旁王朝》,深得路易十八的赏识,复辟时期,他任外交大臣,曾劝说国王对西班牙宣战,镇压西班牙人民反对君主专制的起义。七月革命后路易菲力普上台,他重新投入文学创作。力作《基督教真谛》宣扬基督教的优美和功绩,目的是教人热爱基督教。他视基督教为文艺创作源泉和审美的标准,指出文艺的成败取决于对基督教的信仰,并以神秘和忧郁来对抗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他的浪漫主义代表小说有《阿达拉》和《勒内》。夏多布里昂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在政治上一直效力正统王朝。在文学方面,也散布过许多基督教的有害偏见。他在创作方法上,善长描写月色和景物。

夏多布里昂作品

阿达拉 [ 夏多布里昂 ]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著,1801年出版的这部中篇小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作品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阿达拉与异教青年夏克达斯的爱情悲剧。印第安青年夏克达斯,随父与其他部落作战,战败被俘后,一个西班牙老人洛拜司收他为义子。后来,他又被敌部落俘去,将施火刑前夜,爱上他的敌酋长女儿阿达拉解救了他。二人逃至深山密林,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他们的爱恋越炽烈,阿达拉越忧伤。一天阿达拉倾吐了她的身世:她不是酋长的亲生女,她的父亲叫洛拜司。夏克达斯知道她是义父的女儿,决心娶她为妻,但阿达拉痛哭不已,因她母亲已将她皈依基督教,深深的爱与不能与异教徒结婚的矛盾折磨着她。这时,一位老教士邀请这对年轻人与他的教民一起过男耕女织的宁静勤勉的生活。但是有一天阿达拉忽然生命垂危,向神父和夏克达斯讲:她出生时虚弱难活,母亲向神灵许愿,若女儿能活,就将女儿的处女贞洁奉献给神灵,再不能有丈夫。母亲临终前,阿达拉又对着圣像发誓,若有违背,母亲将堕入地狱。当长老安慰她并答应写信给主教免去这一誓言时,阿达拉说已经太迟了。为了拯救母亲灵魂,她已经服了毒药。阿达拉成了宗教的牺牲品。夏克达斯最终也皈依了基督教。 查看详情>>

墓畔回忆录 [ 夏多布里昂 ]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La vie me sied mal, la mort m'ira peut-être mieux.) 一种更文艺的翻译版本是:生不如意,但愿死后顺遂。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