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也牧(1918—1970),原名吴承淦,后改名吴小武,笔名萧也牧,吴兴(今湖州)人。6岁上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今湖州二中)。后到杭州电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到上海浦东洋泾镇益中瓷电机制造厂当装配工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萧也牧回到湖州,入民众教育馆,积极参加救亡活动。湖州沦陷后,和几位进步学生穿过孝丰山区,经南昌,徒步到长沙。经徐特立介绍,考入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后又转到五台山,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先后担任《救国报》编辑、《前卫报》编辑、铁血剧社演员、宣传队干事。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
50年代初,萧也牧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后调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不久,任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在此期间,先后编辑出版了《伟大的祖国》小丛书、《时事丛书》、《红旗飘飘》丛刊等。对初露才华的作家,甘为人梯,鼎力相助。《红旗谱》、《红岩》、《李自成》、《太阳从东方升起》等作品的修改、出版,均渗透着萧也牧的心血。
萧也牧坦率善良,才华横溢,不仅擅长写中、短篇小说,也擅写散文和报告文学。其作品朴实无华,语言干净洗练,所叙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真实感人。主要作品有《秋葵》、《连绵的秋雨》、《识字的故事》、《我和老何》、《锻炼》、《山村纪事》、《地道里一夜》、《难忘的岁月》、《海河边上》、《携手前进》以及《我们夫妇之间》等。有《萧也牧作品选》。
《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于1949年秋天。小说提出了老干部进城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描写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性格。萧也牧因这篇小说,被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此后饱受折磨,屡仆屡起。1970年10月15日在河南“五七”干校被迫害致死。1980年春天,得到平反昭雪。
当代短篇小说。萧也牧著。初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被4家报纸转载,并被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却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指责作者“歪曲”革命知识分子,“丑化”工农干部,“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已经形成了必须加以批判的“不健康的倾向”。(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作者本人于1951年在《文艺报》5卷1期发表题为《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文章。1979年前后,康濯、王蒙等相继发表文章,重新肯定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当年被批判的萧也牧的其他作品。天津百花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收入了这篇小说。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