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sǒng](985年-1051年),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死国事,年二十录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举试贤良方正科,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为国史院编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迁右正言。真宗幸毫州,为东京留守推官。天禧初,因家事纠纷降知黄州,徙邓、襄二州。仁宗即位,任知制诰,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天圣四年,以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同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兼龙图阁学士、又兼译经润文官。天圣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四),迁给事中。七年,参知政事。出知颍州,景祐元年,改青州,徙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入为三司使。出知永兴军。康定元年,知泾州,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判鄜州、河中府。庆历二年,徙蔡州,为枢密使。出知毫州,判并州。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宋宰辅编年录》卷五)。再为枢密使,封英国公,出判河南府。皇祐元年,加兼侍中。三年,以疾卒,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正,改谥文庄。竦为人急于进取,喜用权术,世人目为奸邪。然明敏好学,才智过人,为郡有治绩,善治军旅,在文学上亦多有建树。他论文以气骨为主,强调文章有经邦治国之用,应根于道,益于世,具有颂刺之义、规讽之旨。他既不满浮浅鄙俚的五代文弊,又不满当时西崑体“近俳优,如绣屏”的诗风,但也强调文辞藻饰,认为“无文不远,君子所以尚辞”(《将帅部议论篇序》)。其诗绝大部分为奉和应制诗,典雅富赡,但缺乏社会意义。刘克庄称其《宫词》“不减《香奁》、《花间》之作”(《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其为数不多的咏物诗,如《厩马》、《蔷薇》,咏物而不泥于物,寓意深微,富有哲理,令人寻味;怀古诗如《吴中怀古》、《江南怀古》,属思深湛,构辞精密,亦颇耐读。他长于四六骈文,富丽典则,表章制诰典策被誉为“四六集大成者”(《四六话》卷上)。其进策、奏议,反映社会弊端及其政治主张,有较高社会价值。他的书信,尤其是青年时代求举制策之书启,辞笔委婉曲折。词作存世极少,如《喜迁莺令》虽为应制之作,也“富艳精工,诚为绝唱”(《吴礼部诗话》)。著有《夏竦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原本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录出《文庄集》三十六卷,另有《古文四声韵》等著述。《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五五至一六一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三三三至三五七收其文二十五卷。事迹见王珪《夏文庄公神道碑》(《华阳集》卷三五)、《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诗文别集。宋夏竦撰。三十六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荫补官。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 与王钦若、丁谓结交,屡得升迁。仁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大名府。后为言者所攻,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改郑国公。其集原一百卷,今已不传。此本为《四库全书》编者据《永乐大典》所载,兼以他书附益之。正文含制、诰、诏、表十二卷,进策、奏议三卷,上书、状、启三卷,书、议二卷,记、序、铭等八卷,诗七卷。集中多朝廷典册之文,其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准诸人所作。竦所记事迹真实,其中如记太宗为京兆尹时召见魏咸信事,澶渊河清见底事等史实,足以订《宋史》之伪,并补其不足。其文章词藻赡逸,风骨高秀。《归田录》、《青箱杂记》、《东轩笔录》、《中山诗话》、《玉海》、《困学纪闻》诸书皆称引之。吕祖谦《文鉴》亦颇采录。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 收有《夏英公杂诗》一卷,载竦诗赋十七首。多为即景抒怀之作。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