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叔重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东汉汝南召陵
  • 出生日期:约公元58年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师事贾逵,博通经籍。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社会上流行着“五经无双许叔重”的颂辞,可以想见他的学术地位是很高的。他著有《五经異义》和《淮南子註》(均已亡佚,有清人辑本)诸书,而一生精力更集中在《说文解字》一书的撰述。《说文解字》不独保存了古代和汉代的汉字,更重要的它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有系统、有条理的字书。在此书中他发明並阐述了文字构造的原意,既说明独体的“文”,也解释合体的“字”,所以名为《说文解字》。全书共十四篇,並叙目为十五篇(後人改篇称卷),分五百四十部,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许慎作《说文解字》,替中国文字学奠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後世编纂字书立下了明确的规范。这部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许慎写成《说文解字》,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有所承,陆续发展而成的。拿它的体例来说,许氏在《叙》中着重指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和史游在《急就篇》所雲“分别部居不杂厕”,一脉相承,将那按偏旁联贯字羣的办法,扩而充之,成为分立部类的体例。凡形旁相同的字都集中编在一部,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的相近与否来编排後先相承的次序。这样,便将极其纷杂繁多成千上万的汉字,都有条不紊地收录在一起了。这一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是许慎继承史游“分别部居”之法,加以改造而创立的一种新体例。将过去歌括体的字书,一变而为有系统、有条理的著作,是他的重大贡献。

在内容上,许慎继承了以前的丰富文化遗产,自经史羣书以及汉赋,都成为搜集资料的源泉。他的儿子许冲在汉安帝时将《说文解字》进之于朝,並上表介绍此书的内容道:“六艺羣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䖵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联繫许慎自己在《叙》中所说:“万物咸睹,靡不兼载”,不能算是誇大。有了这样丰富的资料,非运用崭新的方法和条理来归纳它、部勒它,不足以持简驭繁,以类统杂。他在《叙》中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繫联”,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的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著作,被後世所推崇,不是偶然的。直到今天,它的编述体例,仍为新修字典的工作者所沿用。

许慎作品

说文解字 [ 许慎 ]

简称《说文》。文字学著作。汉许慎撰。15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部次分明、推本求源的文字学巨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文14篇,叙目1篇,后人以其篇帙繁重,每篇厘为上下,成30卷,今通行大徐本即如此。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字头和重文用古籀篆,解说用隶书。设540部首,始一终亥,据字形的相近排次;每部所收字,据字义的关联引申排次。每部终了,合计文数、重文数;每篇完了,总计全篇部首、文、重文、解说数,加以标明。解说,先释义,次释形,后释音;于形音义不明瞭者,则标以“阙”字待考。此书首创部首统字法,至今编纂字典还在承用;保留了1万多古字,可资研究汉字历史以及考求甲骨金文;首次为六书发凡起例,开形音义互求先河;保留大量古音、古训,古制材料,于训诂学、音韵学、考古学必不可少。不足之处:说解形义均有失误,有时带有封建色彩,编排体制和部首设立不够严密。《说文》书成后,即为著名学者郑玄、应劭等称引,历代研习不断,至清达到全盛,专家数十人,专书数百种,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辑录研究著作二百余种,成《说文解字诂林》,有此一编,诸家之说皆得披览。近世研究《说文》,多以甲骨金文互证,取得新的进展。许书原本久佚,今日得见最早之本为唐写残本,通行完本为二徐本。小徐本以道光间祁㝦藻刻本为精,大徐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好。孙刻保留宋本旧式,但眉目不清,讹误仍旧。清同治间陈昌治据孙刻改为一篆一行本,又加校录,才使全书眉目清晰,开卷了然。1963年中华书局据此缩印,并于篆首填加楷体,卷末附新编检字,方便读者,流布颇广。 查看详情>>

五经异义 [ 许慎 ]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东汉许慎著。《后汉书·儒林传》:“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其后,郑玄针对许慎,著《驳<五经异义>》。《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记与《隋书》同,但言许慎撰,郑玄驳,是将许、郑之书合而为一,以便观览。《宋书》不见著录,大约佚于唐代。清王复辑有《驳<五经异义>》,陈寿祺又著有《五经异义疏证》,皮锡瑞有《驳五经异义疏证》。许慎这部书是为利用经传、师说缘饰汉制,但许慎的古文经学家的身分,使这部书带有偏袒古文经学的倾向。如“田税”、“娶迎”诸条,许慎皆以汉制与古文经学之说相附会。“刑不上大夫”、“诸侯数目”诸条,又引《易》、《书》为说,论证古文经学为正解。今文经学说,则多被斥为异义。此书按经学问题分列条目,每条皆列明何为今文经学说,何为古文经学说。客观上保留了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材料,是研究汉代儒家经学最可靠的材料。清末经学大师廖平就是依据《五经异义》的材料,著成《今古学考》,提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区分的根本在礼制之说,解决了两千多年悬而未决的儒家今、古文经学区分的问题。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