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类文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此书系作者奉诏“勘校经本”,与儒者“分经钩考”而成,故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例,取名《五经文字》。编写目的主要是应读经之需和科举之用。收集经典中有争议而难决断的“疑文互体”3235字,据偏旁分为160部,参考《说文解字》、《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刊正谬失,辨其异同,“《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书之要;有不备者,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余,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清顾炎武赞扬其书“甚有功于学者”。此书初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屋壁,后易以木版,后又石刻,北周时雕印成书。今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唐大历11年(公元776年)。该书收集经典中的疑文互体,并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吕忱《字林》、蔡邕《石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刊正谬失,辨其异同,相承隶省,引而伸之,共收3235字,依偏旁分160部,以类相从。书中每字之下标有反切,多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正音读。张参于该书自序中批评了当时“务于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的弊病,明确提出“字失六书犹为小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的字学观点,从而阐明《五经文字》之编纂“为经而不为字”的宗旨。故“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所收字不合常体者,则写明出处,以为证据。如“樝,侧加反,又作祖,见《礼记》。”“桃,桃,上《说文》,下《石经》”。《五经文字》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壁。太和(827-835)间,齐暤、韦公肃等改用木版,选择擅长书法的人缮写后悬在堂上,后又改为石刻,至北周时雕印成书。现在流行的有与《九经字样》同函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