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钦,生卒年月不详,元代天文学家、科学家。号缘督,一说字敬夫,一说名敬,字子恭,人称綠督先生或綠督子。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一说江西德兴人。为宋室汉王第十二代孙生平活动约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宋亡时,为避祸隐遁为道家,奔走他乡。后在浙江龙游鸡鸣山定居,并在山上筑观象台(又称观星台),观察天象。其著述颇多,大都失散,唯留《革象新书》五卷。此书以讨论天文问题为主,兼及光学和数学,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书分二篇,记述了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32问题,用浅显生动的形象比喻说明天文学问题。明确肯定日道远,月道近,进而在中国首先提出了“日之圆体大,月之圆体小”这一正确的论断。书中还提出了测定两颗恒星的上中矢的“恒星时”时刻差来求它们之间的赤经差的新方法。批驳了邵雍在《皇极经世》中提出的宇宙循环论。对于物理学中视角、光的直线传播和照度等问题亦有研究。书中“小罅光景”节记载了光学上的针孔成像实验,说明了用实验方法得出小孔成像,大孔成影的原理。其实验工作对比性强,并能逐个因素进行讨论,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详,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比伽利略早约200年。
亦名《原本革象新书》。中国宋末元初自然科学著作。赵友钦著。明王袆删节该书为2卷本,称《重修革象新书》。现在上述2种版本俱存。赵友钦(1279—1368),元代民间科学家。又名钦、字敬夫,自号缘督,人称缘督先生或缘督子。饶州德兴人,宋代宗室。南宋末年,隐居为道士,奔走他乡,道号缘督真人。曾定居龙游鸡鸣山,并筑观象台于山上,观察天象。时常外出游学,深入自然,接触实际,对天文经纬地理术数等,均有研究,并颇有建树。重修本为明王祎删定。二卷。两本各有所长。从科学史角度看,以原书五卷本为善。是书为天文学和光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观测恒星赤经差和去极度的新方法,与近代子午观测原理相一致;在“小罅光景”一节中所描述的小孔成像实验,是古代世界最大型的光学实验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全面探讨天文学原理的综合性著作。赵友钦著。原书共5卷,33篇,元时由作者门人章濬编辑出版,收入《永乐大典》。后由王袆删改润色为2卷,改名《重修革象新书》。明清时有多种版本刊印。其“革象”之名,取义于“革卦大象”之文。《四库全书》2种版本并载,其《简明目录》评论曰:“术数主于测算,不论文词之工拙,且儒者之兼通终不似专家之本业,故二本今并存焉。”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明初与宋濂同修 《元史》,官翰林待制。有 《大事记续编》《卮辞》《王忠文公集》等。王氏称《革象新书》芜冗鄙陋,便“为之纂次,削其支离,证其讹舛,厘其次等,挈其要领”。与原本相校,润色者颇多。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