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篇中讨论了以五色诊断疾病的相关问题,故以“五色”名篇。首先阐发脏腑在面部各有所主的部位,称之为“色部”;其次言五色各有所主之病,即所谓“官五色”;又其次言五色的变化,以察疾病之情,即所谓“以色言病之间甚”也。全篇论“五色”的具体内容不外上述三个方面,对于临床极具现实意义。篇中亦提到人迎、寸口之诊,可见“色”之与“脉”是密切关联的。全篇可分作二章。

第一章 色诊及脉诊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至“察色以言其时”。

【提要】言五色的部位、主病、变化等,并及人迎、寸口诊。可分作四节。

第一节 五色诊之分部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夹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提要】言五色部位、主病、变化等之大概。

【讲解】“五官之辨奈何?”这个“五官”不是指眼、耳、口、鼻、喉,是指五色所主。如“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即整个鼻部叫做“明堂”,“阙”是两眉之间的部分,分为阙上、阙中、阙下,两眉之间的是阙中;天庭叫做“颜”,耳门叫做“蔽”。

“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是说若长得方正大方,这样的人往往会高寿。下面又说,鼻子要高、要大、要直,所以汉高祖的鼻头描述为“龙准”,即鼻头像龙一样大,据说朱元璋的鼻子也很大。

为什么要强调鼻子呢?因为五脏相应的部位分布于鼻柱上,比如两眉之间属肺,两个眼角之间属心,心下面是肝,肝下面是胃,鼻头属脾,脾的部位就是准头。这就是“五脏次于中央”的意思。肝的左边是胆,肝的右边是小肠,人中属膀胱,下面属子处,这就是“六腑夹其两侧”的意思。

“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在阙之上叫做“首面”,“下极”指目内眦之间的部位,“王宫”是指心,即心的部位在两个眼角之间。

“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是说整个鼻部要润泽,心、肝、脾、肺、胃都在明堂周围。临床怎样辨别呢?“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这是说不管哪个部位,虽然有病色,但是没有相克的颜色,一般问题不大。

总之,五色的部位、五色的主病、五色的变化,是此节文献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寸口人迎脉诊

【原文】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提要】诊寸口、人迎辨病之间甚。

【讲解】因为人迎主外、寸口主内,故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与寸口主病也是相对而言。这段主要讲依据人迎、寸口的脉象来辨病,在某种情况下是主“病甚”,某种情况下是主“病进”,某种情况下是主“病不易治”。

第三节 五色诊病间甚

【原文】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提要】从五色的变化以观察病的间甚。

【讲解】“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粗”是指颜色重浊,“沉”是说颜色不在表面而是深盖着的,“夭”是指没有神采,多见于病重者,在热性病中这种面色比较多见。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是讲病色的上下关系。若病色从下向上逐步出现,说明病情在发展,病色从上向下慢慢地消散了,这是病情在好转。

“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是说病色有内外之势,五脏色在于内中,六腑挟其两侧在外,病色从外向内说明病在深入,病色从内向外说明病在消退。

此节内容主要是从病色的深浅、上下、内外来分辨病之间甚。

第四节 五色诊病死生

【原文】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提要】论死色。

【讲解】“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这种面色被称作“粉妆”,即像涂了胭脂一样。这种病色出现在临床上是很忌讳的,特别是慢性病,即使是其症状很轻,但预后均不良,故曰“病虽小愈,必卒死”。这是临床所见的“戴阳症”,患者脸色发红,像涂了胭脂一样,用手触摸却不热,是凉的,这种情况一般预后都不好。

“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在天庭的地方出现一块黑色,尽管只是拇指那样大,这种病色预后也不好。1975年,有个男性病人,是牡丹江地区政协的一个工作人员,患肝炎腹水,他的爱人陪他一起找我看病,治了一个多月,效果不明显就回去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病人的情况还不错,又到北京来找我继续治疗,但他的爱人却死了,据说是死于静脉炎并发症;我这才回想起见到她的情景,她的天庭上就有一大块黑色,当时还以为是疤痕之类的东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医案,扁鹊看出一个人快要死了,就是通过天庭看出来的。总之,两颧赤是阳外脱之象,天庭黑是肾阳亡失、阴精外脱之象。

“察色以言其时”,欲知死亡的大致日期,要看病色出现的时间。如黑色发生在冬季或夏季,通过五色的生克关系来分析推断,如果是克制之时,那么其死期会很短,如果不是克制之时,那么死期可能就会长一些。

第二章 五色诊方法

【原文】“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至篇尾。

【提要】详述察五色的部位及其方法。

第一节 脏腑肢节在脸之部

【原文】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夹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夹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提要】详叙脏腑、肢节在面的相应部位。

【讲解】脏腑在面有相应部位。两眉心之间是“阙”,“阙上”是两眉之间的上面天庭的下面,“阙上”主咽喉;“阙中”指两眉心之间,主肺;“下极”指两眼角之间,肺的下面,主心;“直下”即指鼻柱,主肝;鼻柱的左面,主胆;“下者”是指鼻准头,主脾;“方上者”是指鼻翼,主胃;“中央”指“人中”穴这个位置,主大肠;“夹大肠者”指两个口角处,主肾;“当肾”是指肾部的下面,主脐;“面王以上者”是指鼻柱的右面,主小肠;“面王以下”是指鼻翼的下面,人中的两边,主膀胱和子处。以上是脏腑在面的相应部位。

不仅脏腑在面有相应部位,人的整个形体在面都有相应部位。“两颧”主肩;“颧后”指颧的侧边,主上臂;“臂下”主手;目内眦上方,主膺乳部;目内眦中间为胸,两侧为膺;“挟绳而上”指眉毛上面,主背;“循牙车以下者”,主股。面颊部大致可分为三横行,“中央者”指中间这行,主膝,“膝以下”主胫骨,“胫骨以下”主足;“巨分者”指额上的纹路,有的人显著有的人不显著,主股;巨屈者,膝膑也。

五脏六腑以及肢节的病变都可以从面部相应的位置来分辨,我这里做了一张图(图缺)供大家参考。

第二节 五色主病之辨诊法

【原文】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提要】详叙察五色的方法。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