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习尚不同。趋舍各异。痘疹一门。向得涵高兄采辑诸家方论。备列医通。其间方药多有以意参易者。惜乎笔削未竣。完璧难求。志儿心折其学。因命续貂。系以麻疹诸例。庶不失先哲二者并名之义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钱氏痘疹论

小儿在胎时。食母五脏血秽。生后其毒当出。故痘疹所发。皆五脏之液。肝水泡。其色青小。

肺脓泡。色白而大。心为斑。其色赤小。脾为疹。其色赤黄。疮疹欲出。五脏证具。惟肾无候。

但耳凉尻冷是也。疮疹出时。辨视轻重。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疹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甚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极也。凡疮疹当令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致归肾变黑难治也。有大热当利小便。有小热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

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时月轻重。大抵痘疹属阳。出则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又当辨春脓泡。夏黑陷。秋斑。冬疹。亦不顺也。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急宜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也。

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脾旺胜肾。寒去而温热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下则内虚。多归于肾。

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四顺清凉饮下之。若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涩。

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五六日痂不焦。是内发热。热湿蒸于皮中。

故痂不得焦。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便热退痂脱矣。疮疹欲出。先欠呵顿闷。肝也。

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多睡。脾也。面腮颊赤。咳嗽喷嚏。肺也。此四脏证俱见。

惟黑者属肾也。疮疹乃五脏之毒。内一脏受秽多者。出则归其脏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小儿疮疹。大抵与伤寒相似。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嗽喘痰涎。始发之时。有因伤风伤寒而得。有因时气传染而得。有因伤食呕吐而得。有因跌扑惊恐瘀血而得。或为窜眼惊搐如风状。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自汗。或下利。或潮热。

证候多端。卒未易辨。须以耳冷尻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尻足俱属肾。故独冷。又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候。调护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

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平之。是为权度。如庖人笼蒸之法。

但欲其松耳。盖毒发于表。如苟妄汗。则营卫一虚。开泄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有之。毒根于里。如苟妄下。则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作振寒。耳尻反热。腹胀黑陷。十无一生。汗下二说。古人深戒。以此视之。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治法实不同。伤寒从表入里。疮疹从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葛根、紫苏可也。其或气实烦躁。热炽便秘。则犀角地黄汤。或紫草饮。多服亦能利之。故虽云大便不通少与大黄。尤宜斟酌。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则热气有所渗出。凡热不可骤遏。但宜轻解。若无热。又不能起发也。疮疹分人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凡已发未发。但觉身热。证似伤寒。疑似未明。先与惺惺散、参苏饮。热甚。则升麻汤、人参败毒散。(张涵高曰。上方俱难应用。当以轻剂透表为妥。)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恐发则表虚也。凡痘疮初欲出时。身热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便宜升麻汤加山楂、大力子。则疮稀疏易愈。凡痘疮发热时。法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囟门。免有患眼之疾。凡初出之际。须看胸前。稠密。急宜消毒饮加楂肉、黄芩、紫草。减食。禁加人参。初出之时色白者。便大补气血。

参、 、术、草、桂、芍、芎、归。若大便泻。加木香、肉豆蔻。初起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而然。有初起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凡疮已出。可频与化毒汤。(当去升麻。)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或紫草饮、紫草木通汤。及快斑汤。出太甚者。人参败毒散。色赤。犀角地黄汤。疏则无毒。密则毒盛。宜多服凉药解之。庶无害眼之患。炉灰色白静者作寒看。齐涌者燥者 发者作热治。黑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

补气为先。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则相兼而治。凡痘疮分表里虚实。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陷伏倒 灰白者为表虚。红活绽起为表实。表实而复补表。

则溃烂不结痂。痘疮分气血虚实。虚则黄 养营活血之剂。佐以风药。实则芍药、黄芩为君。佐以白芷、连翘之类。调解之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兼而治之。温如当归、黄 。

凉如前胡、葛根。佐以川芎、白芍、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不能尽出者。酒炒黄 、紫草、人参辈。黑陷甚者。用烧人矢。蜜水调服。痒塌者。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红紫。虚则脉无力。色淡平塌。虚痒。以参、 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少与大黄寒凉之药下其结粪。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羽润疮上。疮干宜退火。只用轻剂。荆芥、防风、牛蒡之类。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槟榔、牛膝。佐以贝母、忍冬、白芷、栝蒌之类。若咽喉痛者。鼠粘子汤、如圣饮选用。喘满气壅者。麻黄汤加黄芩、白芍、石膏。烦渴泻利者。乌梅与绿豆、黑豆作汤。时温服之。泻利呕逆者。理中汤加木香。将欲成就却色淡者。

宜助血气。芎、归、芍药、红花之类。将欲成就却色紫者。宜凉血解毒。生地、芩、连、连翘之类。甚者。犀角大解痘毒。淡白色将靥时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俗呼为倒靥。

但服实表之剂。消息二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小便赤涩。大连翘汤、甘露饮。

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加枳壳最当。或少与四顺清凉饮。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自下黄黑。则毒已成。不必多与汤剂。但稍与化毒汤。不用亦可。二便一或闭焉。则肠胃壅遏。脉络凝滞。毒无从泄。眼闭声哑。不旋踵而告变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

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衣被。并浓盖之。若犹未也。独圣散入木香煎汤。若其疮已黑。乃可用钱氏宣风散加青皮。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寒战者为逆。知其脾强。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太峻。宜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当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减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为主。脾土一温。胃气随畅。何惮不消弭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冷。三曰变黑归肾。近时痘疹。多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时立方之时。为严冬大寒郁遏。痘疮不得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概施治。误人冬矣。夫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立方多用燥热。或未适中。恐其立方之际。必有挟寒而虚者设也。痘疹多是毒瓦斯盛。便先宜解毒。

然恐气血周贯不定。故随后亦宜兼补。以助成脓血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薛立斋痘疹大要

痘疹大要。与痈疽治法无异。宜辨表里虚实寒热。盖表虚而用发表之剂。轻则斑烂。重则不能起发而死。里实而用托里之剂。轻则患痘毒。重则喘急腹胀而死。里虚而用疏导之剂。轻则难以灌脓结痂。重则不能结靥落靥而死。治法可不慎哉。若 赤发热疼痛作渴。能食便秘。此形气病气俱实也。虽在严冬。必用四顺清凉饮。以救其阴。若黑陷不食。呕吐泄泻。寒战切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虚败。寒水所侮也。虽在盛暑。必用六君、姜、附。或陈氏异功散。以回其阳。此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若起发迟不红活。不作脓。不结痂。或发热作渴。饮食少思。此脾胃虚弱也。参 四圣散补之。若虽起而色白。虽灌脓而不满。虽结痂而不落。或痒塌作渴饮汤。腹痛不食。呕吐泄泻。此脾胃虚寒也。陈氏木香散以温之。其在四五日之间死者。毒瓦斯盛。真气虚而不能起发也。六七日之间死者。元气虚而不能灌脓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气去。脾胃败而元气内脱也。治者但能决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血气亏损。苟能逆推其因而预为调补。岂断无生理哉。

盖起发灌脓结痂三者。皆由脾胃荣养。不可妄投克伐之剂以致其夭枉也。至于大人患此。治法迥异。昔丹溪尝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愦不知。亟用大补四十余剂。出痘而愈。观此可见。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夫痘分逆顺险法。古无有也。愚妄立之。何则。顺者吉之象。逆者凶之象。险者悔吝之象。

治痘而执此三法。以观形色。

验吉凶。将无施而不当也。盖痘发热三日。放标三日。起长二日。灌浆三日。收靥三日。始于见形。终于结痂。凡十四五日之间而已。是故吉不必治。治则反凶。凶不可治。治之无益。至如险者治之。则可以转危就安。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惟气血弱者。虽毒不能顿解。故必加补益扶持。使生意固乎其中。无不平矣。余尝苦心究讨。定立法式。观者幸毋以余为僭。

一二日。初出如粟。血点淡红润色。于口鼻年寿之间。先发两三点。顺之兆也。形如蚕种。

紫黑干枯。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广太阳等处先见者。逆之兆也。虽稠红润泽成个者。亦险也。圆晕成形。干红少润。险之兆也。险者毒虽犯上。其气未离。候其气血交会。保元汤加桂。

二三日。根窠圆混。气满血附。长发饱满。光洁为顺。根窠无晕。气失血散。枯死不长为逆。

根窠虽圆而顶不满为险。保元汤加芎、桂。

四五日。大圆光泽。大小不一。气和血就为顺。绵密如蚕种。黑陷干红紫泡者为逆。根窠虽起。色不光洁为险。保元汤加桂、糯米。

五六日。气会血附。红活鲜明为顺。气虽旺而血不归附。灰陷紫陷。或发水泡。痒塌为逆。

气弱血微。光白不荣为险。保元汤加木香、芎、归。

六七日。气化浆行。光洁饱满为顺。浆毒不行。神去色枯为逆气血不足。不能成浆为险。急以保元汤加桂、米。

七八日。气旺血附。神全色润为顺。毒不化浆。色枯干紫为逆。发痈者可治。外剥者必死。

气血少缓。毒虽化而浆不满为险。保元汤加桂、米。

八九日。浆足根化。而无他证为顺。浆不足而成外剥者为逆。浆不充满。血附线红气弱者为险。保元汤加姜、米。

十一二日。血尽毒解。气调浆足而敛为顺。气弱血凝。枯朽剥尽为逆。血尽浆足。湿润不敛。

内虚为险。保元汤加苓、术。

十三四日。气血归本。浆老结痂为顺。毒未解而脱形。诸邪并作。虽结痂为逆。浆老结痂之际。或有杂证相并。不可峻用大寒大热之剂。保元汤随证加减。

十四五日。气血收功。痂落瘢明为顺。痂未易落寒战切牙。谵语狂烦。疔肿作者为逆。痂落潮热。唇红口渴。不能食者为险。四君子加黄连、山楂、陈皮。不解。大连翘汤加减。

论曰。保元汤。即东垣所制黄 汤也。不越人参、黄 、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而能补火。故虚火非此不去。人参固内。黄 固表。甘草解毒。借以治痘。令其内固外护。扶阳助气。

使气生血附。藉此载领。有回生起死之功。或云。气血与毒同途。何专理气而不理血。殊不知气旺自能载领其血也。或曰。桂者辛物。痘出已热。而专用之何也。盖取其辛甘发散。助参、 之力而成伟功也。今更采入痘科诸方。辅助保元汤以收图治。是以升麻汤、和解汤、四顺清凉饮等。

有开济之功。故用于三日七日保元之前。解毒汤、大连翘汤、参苏饮等。有平治之能。故用于十四日前后。四君子汤、生脉散、桔梗汤、参苓白术散、四苓散等。故用于保元之间。有赞相之能。

不拘日数。白螺散治痘之不收。金华散治痘后肥疳疥癣。生肌散治痘疳蚀不敛。以上诸方。不过翊运保元。以济阴阳亏盈之变。治痘用药之要。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后。清凉渐进。毒去已尽。补益宜疏。其他虽有奇方。

不合中和之道。悉皆不录。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翁仲仁痘疹论

夫痘由中以达外。用药因期而变通。以常言之。发热三日而后见标。出齐三日而后起胀。蒸长三日而后灌脓。浆满三日而后收靥。故发热三日。当托里解毒。使其易出。亦有气弱而不能出者。当微补其气。气和则出快。切不可轻用黄 。恐腠理一密。则痘难出也。四五六日起发之时。

宜清热解毒。清热则无血热枯燥之患。解毒则无壅滞黑陷之虞。七八九日灌脓之时。宜温补气血。

气血流行。而成浆自易也。十日至十一二日收靥之时。宜调和气血。补脾利水。自然结靥矣。此特语其常也。盖常者可必。而变幻无期。当随候参详。见红点之时。如痘轻少。不可过表。在后恐成斑烂。如干红紫色。急宜疏利。不然。在后必成黑陷。四五日之内。痘出足下为齐。苟未尽出。于解毒中宜兼发散。若专于清凉。则痘反凝滞。不能起发也。七八日之间。毒未尽解。于温补之中。宜兼解毒。若偏于温燥。则毒反蕴蓄。不能化浆也。十一二日之间。浆未满足。虽当大补气血。然须兼解余毒。不然。恐有痈毒 疤之患也。夫痘疮之发也。身热和缓。达于外者必轻。

闷乱烦躁。彰于外者必重。其颜色贵润泽而嫌昏暗。贵光彩而嫌枯涩。贵淡红而嫌黑滞。贵鲜洁而嫌娇嫩。贵圆净而嫌琐碎。贵高耸而嫌平塌。其皮肤贵坚实而嫌虚薄。贵匀净而嫌冗杂。其根窠贵收紧而嫌散润。痘根阴阳见点。最忌浮肿。出要参差。血宜归附。耳后头项心胸。少于他处为吉。眉棱两颧额前先后润而不滞为佳。夫色之红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

血衰而气滞也。焦褐者。气滞而血枯也。黑者。毒滞而血干也。如红变白。白变黄者吉。红变紫。

紫变黑者。死之兆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痘疹握机论

张安世曰。医学贵乎专精。崇古分科习业。各擅所长。庶几夺权造化。痘疹一门。为婴孺始基第一关隘。予尝历考钱陈朱魏诸家之论。各执一端。缘其立言之义。有就证而论者。有究本而论者。有因时而论者。观费氏大运论云。尝稽痘证。有独取于辛热。有得意于寒凉。有扼要于保元。是皆治痘名家。何不见有逐年先后之别。要知天运使然。非三者之偏僻也。而费氏明指文中仲阳桂岩三子而言。独不及济川者。以济川实得一本万殊之妙。兼该三子之长。其论可法。后学可宗。有言于神宗丁巳至癸亥。尚多气虚。由甲子而血热者渐多矣。其毒亦渐深矣。向补宜从重者变而宜轻。泻宜从轻者变而宜重。逮及丁卯。所宜重泻者。虽极清极解而亦弗灵矣。势必荡涤而元枭之势始杀。然犹放标起胀时之权宜也。至壬申后。荡涤之法向施于成浆前者。竟有首尾而难免者矣。其黄氏痘疹或问亦云。予自万历辛巳始行其道。所历之痘。多属虚寒。至癸卯岁。

忽然气候大变。自后当温补者。十无一二。虚中挟火挟痰者。十常八九。痘色亦常变异。良由运气使然。握司命之机者。可不达权通变而固守成则欤。于是会参诸家宗旨。综其大端。不出血热毒盛。毒盛气虚。气虚不振之三纲。顺险逆之三要。顺则无庸治。逆则治何益。惟险者在急治而尚变通。其机不暇少缓。不可泥于首尾而拘于绳墨也。至于病有寒热。证有真假。毒有浅深。药有轻重。治有缓急。时有寒暑。

人有贵贱。禀有强弱。安可概论。若夫膏粱之治。与贫贱之治。迥乎不侔。夫膏粱之家。素嗜肥甘。肌体柔脆。譬之阴地草木。未经风日。奚堪胜任。况一有微 。即日历数医。虽具法眼。亦难独出己见。稍用一有关之品。即众口 。功未见而咎有归。此亦世道使然。无足憾也。而贫贱之家。日甘粗 。风霜切体。纵有疾苦。力能胜受。即或从事医药。则专任于一。虽证剧可危。

尚堪重剂推扳。功成反掌。第贫家之痘。一涉危疑。医者往往忽略而委之不救。弃以待毙。因得土气滋化而复苏者。亦恒有之。达权之士。务在见机于始萌之际。变通于未发之先。如毒因表邪而发者疏解之。由里邪而发者宣畅之。热剧者凉润之。毒 者开泄之。挟惊者清理之。挟痰者驱导之。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此数者乃治痘之大纲。必须明烛其机而毅与之。慎毋疑似而混用升发。标证一退。其痘自起。盖治病必求其本。审系血热而用凉解。即是升发。审系气虚而用补托。即是升发。以故新甫有见点忌升麻之说。丹溪复有一见红点便忌葛根之诫。夫今之以痘疹名世者。或称家秘。或尚师传。下手不辨气血之虚实。热毒之浅深。禀赋之强弱。兼证之有无。概以通套升发为务。直待点齐而验以凶吉。不知延过三日。则毒已归经。加之兼证交攻。种种变端。莫不由此。此皆识见未真。习俗之谬耳。费子所谓识见不真。先迷向往之路。胆力不雄。同归废弛之地。理障未捐。难神变化之用。是必胆与诚俱。心随理运者。而后可以语此。尝有痘虽初放。功不在于升发。时虽起胀。宁有事乎清凉。寓补于泻。何嫌灌浆而解利。

用热为收。何病结痂而疏发。至若临证之机。必细察其形。熟验其色。复于神情而绎之。兼内证以参之。庶乎似虚寒而反实热。似有余而反不足。似平易而实危殆。似必毙而实可生。燎然于心目间。其有素禀气虚。而证见血热者。当于发热之初。乘毒未归经。元气犹堪。宜先理其标。峻投凉血以化热毒。后固其本。任用温养以助成浆。设先不为清理。至四五日间。欲行凉解。则痘心难起灌。欲行补托。又碍热毒未清。至此攻补两难。而致夭枉者比比。且有闷痘一证。方书但言白闷紫闷紧闷。从无辨救之法。

因思闷者。痘缘毒邪壅蔽。闷而不发。其证最急。是为逆中之逆。虽有神丹。莫可救也。然有似闷而非真闷。即属闷而缓者。是为险中之逆。此闭证也。世多例之闷痘。弃而不救。可概委之于数乎。若能明究其故而开其闭。庶可转危就安。犹之鸡鸣度关。此关一过。前途别有料理。但闭证之由种种。有因火毒炽盛而闭者。有因痰垢凝塞而闭者。有因虫 内攻而闭者。有因挟食挟血而闭者。有因真元亏极而闭者。略举一二言之。如一发热即报点如丹。身热如烙。渐干焦紫黑。

烦躁闷乱。唇焦口臭。或唇口肿满。是属火也。虽冬月亦须大剂白虎化斑汤。石膏非数两不应。

或发热时。便头项不举。痰喘气急。或目闭神昏。眩晕颠仆。闷乱搐搦。是属痰也。亟当猛进金匮大黄甘草汤。使上吐下泄以救之。或一发热即烦闷呕吐。舌下当流清水。或时沉默喜睡。或时躁扰不宁。或腹痛狐疑。或频频叫喊。验其舌下筋青。或下唇有黑白细点。是属虫也。宜先与椒梅丸。诱入虫口。即以紫草承气汤下之。或初发时便壮热神昏。腹痛谵语。舌刺如芒。或气粗便。狂叫闷乱。是属食也。急投大承气汤。及三承气选用。或因跌扑内伤。瘀血阻滞。谵语神昏。

喘胀衄血者。桃核承气汤。或有身无大热。见点细白如喑。气怯无力。目闭无神。面色及唇反鲜泽娇艳。光彩倍常。是气虚无阳。肺胃之精华涣散于外也。然此亦不多见。惟豢养柔脆者间或有之。若非峻用人参二三两。生 两许。佐以升麻、五味。续续灌下。乌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而振起之耶。其证之属实而闭者。竭力图之。可全十之半。属虚而闭者。则与秦越人起虢太子不异。

可知造化枢机在掌握间。岂可拘于寻常例治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辨证(六则)

初发悠悠身热。最宜气息和平。饮食甘而便溺如常。手足温而面容不改。兼之睡卧安宁。便见证来之顺。四肢清而面色 白。饮食少而精神倦怠。此证当作虚看。痘出决然不振。再见便溏乳。急当补气为宜。若还热甚气粗。定须解毒何疑。谵语狂言烦躁。均为内热。喘满气粗便秘。

须知毒壅。毒盛则头面赤热。气虚则手足寒清。呕吐为火气上炎。溏泻为毒瓦斯下迫。腹胀口张喘急。啼声不绝嗄频。须防失血。面青札眼摇头。狂乱忽生吐乳。发惊先兆。是以热盛者。只宜清凉发散。不可峻用苦寒。发散则毒外出而热自解。苦寒则毒反伏而出愈难。故发散之剂。轻则升、葛以疏其热。而烦躁壮实者。非此何以定其标。重则麻黄以开其壅。而喘急胀满者。非此何以救其危。未萌先泻。有热证莫作虚看。已泄而渴。无热证便从虚治。止热泄以清凉。重加发散。治虚溏以温补。仍用开提。内虚误用寒凉。助其作泻。实热妄投补剂。转增烦剧。安静能食。勿谓便实可下。泄泻烦渴。休言热证宜凉。气弱而少食者。不任其毒。神强而能食者。不失其常。

尝谓痘初见点。便观颜色荣枯。一来便觉粗肥。稀疏可必。始发若还琐屑。繁密堪知。带热敷疮。陆续出来犹可救。一齐涌出。 经皮薄总难生。细细白头如痱 。干枯必作内攻形。稠稠红点似丹朱。不久定成焦萎势。粗肥馒顶。点子不红终白陷。头尖皮薄。茱萸纹起定空疮。白嫩则皮薄娇红。黄瘦则痘成褐色。若人苍黑皮粗。疮色必然惨暗。婴儿肌肉不同。未可一例而断。

只宜绽凸有神。不喜娇红平塌。色泽神安。见点如珠如粟。毛焦皮燥。敷疮或紫或焦。带热出来。最恐密似针头。纵然续出。尤忌形如蚕种。如麸如 。如疹如疥。根窠不立。脚地俱无。

犯此数端。总皆不救。夹斑如同蚊咬。最为恶烈。乃或螺蛳云电。差为可治。未热先敷数点。俗名报痘。若还热久不敷。便作疔看。先发块而后发疮。块为风毒所发。先发疮而后发块。块名鬼肿难医。避痘避于隐僻。眼胞唇内多凶。闷痘闷于要处。喉舌胸背皆危。顺不憎多。逆嫌一点。

冷疔先见。诸疮何敢彰形。贼痘若生。诸痘焉能灌汁。辨认若真。急须挑破。里证未平。痘虽出而毒犹在里。解毒为务。便调人静。身虽热而毒已透表。安表为先。设使内外证平。此际不须过治。再看精神勇怯。审详表里如何。

三日四日。痘出当齐。点至足心。势方安定。犹是陆续不齐。尚隐皮肤之内。若非风寒壅遏。

定属气虚不振。是以四日以前。痘毒方出。身表宜凉。四日以后。毒出已定。身表宜温。凉则气血和平。痘色必然润泽。温则腠理开通。其势易以成浆。故至此而身不微热。色不鲜泽。虽不至于冰伏。痘疮断乎不长。五六日来。血包已成。候当肥大而粗。顶宜发光而白。故根红而顶白者。

已具行浆之势。若还赤色过头。虽见娇红可爱。绵延六日依然。到头空壳虚花。皮薄而光亮如灯。

内含似水。顶尖而根脚不红。行浆不实。热毒盛而未解。则为紫为黑。壅而不起。则为陷为塌。

滞而不荣。则为干枯为青灰。怯而不振。则为不快为停浆。或有肉先肿而痘反不起者。浆则滞而不行。面已浮而痘反退伏者。毒则壅而不通。故身不热而痘不起。已成冰硬之形。赤色若还不变。

温之可兴。气血弱而疮不振。遂成不快之状。红润依然如旧。补之可生。紫色干枯。切忌温中带补。只宜活血松肌。毒势壅滞。烈药虽然可发。透肌尤是良方。溏泄惟于温补。泻甚佐以升提。

六日七日之期。气血敷化之际。顺候浆行半足。虚疮才发微光。毒重而壅遏者。顶滞干红。

气盛而 发者。饱满光泽。头面行浆而四肢未起。切莫慌张。腿 发泡而脸额焦枯。且休欢喜。

既以惧其发呛。且又虑其喘急。饮食不多。恐致脏虚而内陷。水浆频进。须防泄泻而变危。热盛烦渴。到此休为实论。再加溏泄。此时只作虚看。黑紫干枯。急须攻发其热。气虚塌陷。盒饭温补其虚。发呛愁其失声。喘急恐其腹胀。疮或白而少神。根虽红而难治。尖不起而离根。脚虽赤而无济。色淡白而塌阔。此内必无浆汁。皮薄泽而娇红。有浆亦是清稀。犯此四端。总属气虚。

八九日间。必然发痒。若还壮热燎人。不痒定行干燥。紫色干枯。不须着眼。中凝血迹。或可幸成。浆既行而半足。时则未当收敛。忽尔一齐紫黑。倒 莫认结痂。若还攻发得宜。傍生血点再行浆。如见气急腹胀。不久失音死在迩。

痘出八九日来。已结干红痂 。(音被)如或少生不顺。

至此方得灌浆。若遇身重发热。停浆不易结痂。此则阳亢阴虚。应以清凉收敛。浆足气促。恐因痰涌而然。忽尔发惊。毋乃二便秘结。再见气虚塌陷。必然倒 黑焦。一则温补可兴。一则攻发可活。泄泻安宁。大虚少毒。脾寒则下白脓。脏毒必然便血。唑喉声哑。浆行饱满亦无妨。塌痒切牙。便实声清犹可活。靥来痂硬。变证终无 脱如麸。须愁余毒。蒸发或致太过。则溃烂难收。

身热若见燎人。则燎浆发泡。空遗痘壳不成痂。只为浆清热重。腹胀喘呼而塌陷。皆因毒入内攻。

出来不灌黄浆。痂 犹如血赤。若曾解毒于先。此证断之极美。胃气绝则唇口肿硬。肝热盛则目睛吊白。喘急发于泻后。总属气虚。便泻继以烦渴。谅非实热。泄泻而烦渴不止。理必升提。好饮而发渴愈甚。势难救援。气虚寒战。痘疮无恙即温经。浆足难收。便实热蒸须解利。进清凉以助结痂。叱补法而防过益。

痘成痂 。八九功成。余毒变迁。终非吉兆。是故眼合腹胀。犹蹈危机。虚浮不退。尚罹凶咎。痂虽成而反致失声。犹为黑 。肿未退而眼已先开。恐毒内攻。阳气极而狂叫喘呼。肠胃伤而便溺脓血。热毒逗遛不化。结痂而壮热憎寒。经络余毒未尽。日晡则往来寒热。发在午前为实证。

烦渴腮红。申后方热是阴虚。便调形瘦。他如摄唇弄舌。心经蓄热无疑。撷肚抬胸。肺胃毒冲有准。身热便秘。恐成暴急惊风。潮热便溏。防变慢脾风搐。验失明于眼合羞明。辨口疳于唇焦龈黑。实热结于大肠。必然便秘。虚寒客于胃府。乃成泄泻。喘渴须分虚实。泄泻当辨寒热。欲观痂落之余。再审瘢痕之色。桃红光泽。营卫俱安。灰紫干焦。尚留风热。粉白为气血之虚。皮粘为脾胃之疾。遍体赤斑。乃是失于解利。浑身青紫。恐为风寒所客。余毒未消。不特为疽为疖。

见风太早。须防发疮发痍。匪人切勿胡传。此本先贤真诀。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表里虚实论

凡痘灰白不红绽。不起发。出不快。昏暗顶陷。皆表寒而虚。二便清。身凉。手足口气俱冷。

不渴少食。唇白涕清。饮食不化。皆里虚而寒。此表里虚寒之证。急宜温脾胃补气血。当用参、 、归、术、木香、肉桂等药。以助灌脓收靥。夫表虚者。以补气为主。补血次之。里虚者。于补血之中须兼补气。使胃气条畅。脾气壮实。在后必无陷伏之忧。苟能补气。则血亦周流。送毒出尽。

不致凝滞。在后必无痒塌之患。凡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皆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唇燥烦渴者。皆里热而实。此表里实热之证。急宜凉血解毒。当用紫草、红花、连翘、鼠粘、木通、蝉蜕、荆芥。甚则芩、连之类。如表热者。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如在二三日之前。热毒盛者。以硝、黄微下之。盖凉血不至于干紫。解毒则免于黑陷。如表虚不补。则成外剥。里虚不补。则成内攻。表实过补。则不结痂。里实过补。则发痈毒。所以痘证变迁不常。若色一转。又当变通。不可拘于一定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气血虚实论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位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 之祸立至。是以治虚证。必当补气为先。盖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养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血亦随之而盛矣。何谓气血虚实。且如气过热则泡。血过热则斑。气不及则顶陷不起。血不及则浆毒不附。凡痘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手。不起胀。皆属气虚。宜保元汤倍黄加肉桂、丁香。人乳与酒酿同服。根窠不红不紧束。或红而散阔。以手摸过即转白。毫毛竖起。枯槁不活者。皆血虚也。保元汤加芎、归、红花及山楂以行参、 之滞。木香以散滞气。而血自活也。凡用黄 。当在痘出尽之后。凡用热药。当看毒尽解之时。更察气血之虚实偏胜而治之。则药无不效矣。凡补血。首尾用地黄。防滞血必用姜制。用芍药恐酸寒伐胃。必用酒炒以抑其润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达表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防变论

初发身热悠悠。乍热乍凉。肌松神倦。面青 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方见。隐隐不振。淡红皮薄。

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发。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白不起。

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切牙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致。皆缘气虚之故。故治虚痘。初发不宜轻投透表之剂。即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亦不宜用。况升麻汤等纯行升发之药乎。

至于黄连、紫草。皆为切禁。惟宜保元汤为主。若气粗皮燥无润色者亦当忌之。只以四君子少加桔梗、川芎。补益之中略佐升提之法。俟点子出齐。重用参、 峻补其气。助其成浆。至八九日间无他凶证。十全大补汤倍桂。塌陷灰白。腹胀泄泻。木香散。塌痒闷乱。腹胀渴泻喘嗽。头温足冷。寒战切牙者。急进异功散。迟则不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变实论

气虚痘疹。调理得宜。使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二便调适。仍可转祸为祥。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 。多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误用五苓、木香散。多有大便秘结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用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之剂。则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患。用润燥汤。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然而气虚变实。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只宜斟酌。不宜疏通。若误行疏利。则方生之气复虚。而脱证将至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似实论

气虚痘疹。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虚阳上壅。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斯为津液暴亡而渴。阴气暴逆而喘。

故治渴则宜钱氏白术散。渴泻不止。则用钱氏异功散。治喘则宜独参汤。不应。亦用钱氏异功散。

大便实者。少与生脉散调之。喘渴而泄。陈氏木香散、异功散选用。若至闷乱腹胀。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语者。此名失志。庸医不察。谬认为实。而与耗气之剂。速其毙也。安有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实证似虚论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烦渴腹胀。便秘喘急。皆实热证。而复见呕吐者。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

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泻兼见。似乎虚证。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

则毒从下陷。寻窍而出。亦当升提发散。热毒外解。内泄自止。有食则兼消导。如枳壳、山楂之类。又复有不思饮食。似乎内虚。不知郁热在内。不得伸越。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遏。

腹胀满急。不思饮食。必然之势。亦当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有热则兼清热。如山栀、黄连之类。

则热气有所升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误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之证。用参、、白术等补药于腹胀不思饮食之证。立能杀人。他如龙骨、豆蔻、曲、 、缩砂。皆热泻之戈戟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热证变虚论

血热痘疹。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过投芩、连之属。必致内伤脾胃。外闭肌肉。脾胃伤。则饮食减而泄泻。重则洞泄无度。遂致虚寒。肌肉闭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涩滞。则痘不起发。不行浆。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证既形。便从虚治。不可胶执而畏参、 、丁、桂也。六七日后见之。则木香、异功皆可应用。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招竭泽之祸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毒盛变虚论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而佐以清凉。使热毒得平而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灌清浆。或虚肿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百变皆至。而内气亦不能自守。略伤饮食。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变虚寒。而气脱烦渴闷乱。寒战切牙。无所不至矣。夫始出之时。虽为血热壅遏。至三四日后。身反不热。痘疮不长。焉得不进温和之剂。如观桂、川芎、干姜之类。使内气一暖。则外气自和。泄泻之后。其内必虚。虽有腹胀烦渴喘急。焉得复为实热。

不过内虚伏陷毒瓦斯内攻而然。故实热之证。七八九日曾经泄泻。皆从虚治。有木香异功证。便进木香、异功。如无冰硬之证。非泄泻之后。切勿误投温剂。盖塌陷倒 干枯。而无冰硬泄泻之患者。多因热毒内攻而然。又当用百祥丸、猪尾膏等方治之。误投温热。卢扁不能复图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 白。饮食减少。睡卧安宁。

清便自调。此皆虚证无疑。未见点前。用保元汤加紫苏、防风、白芷以发散之。见点后。以保元汤加川芎、桔梗以开提之。见点四五日后。仍用保元汤随证加减处治。七八日浆足之后。宜四君子加归、芍、山药以调养之。大便实者。加熟地以兼补其阴。若证见虚寒。不妨加肉桂倍参、以温补之。如见塌陷黑 。多用陈氏木香、异功收功。凡血热之证。初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烦躁。渴欲饮水。日夜啼哭。睡卧不宁。好睡冷处。小便赤涩。此皆热证无疑。未出之前。

升麻汤加生地、芎、归、红花、鼠粘、连翘。以凉血解毒。见点三四日后。热证渐平。将欲灌浆。

紫草木通汤加生地、川芎、桔梗、红花、山楂之类。八九日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七八日根脚红晕不化。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黑陷者。皆由血热之故。急宜清热凉血为主。

切勿误用补气之药。则营血愈虚愈热矣。惟泄泻之后。变黑陷干红者。则从小剂木香、异功治之。

凡热毒壅遏之证。初发身热面赤。气粗喘满。腹胀烦躁。谵语狂言。睡中惊妄。二便秘涩。面浮眼胀。多啼多怒。此皆热甚无疑。未见标时。先须升麻汤一服。随加羌、防、荆芥、川芎、连翘、紫草、白芷、桔梗、鼠粘子。以清热透表。至见点三日之内。诸证向宁。势将行浆。紫草木通汤加川芎、桔梗、山楂、蝉蜕、鼠粘子之类。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六七日外。

根窠连肉通红。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白陷者。此皆气虚血燥。毒邪壅盛之故。急宜凉血解毒。兼调中气为主。切不可轻用温补。惟曾泄泻。内气暴虚而陷。则当小剂木香、异功救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汗下论

钱氏论痘疮。发散利下皆不可妄。又曰。非微汗则表不解。非微下则里不解。言表热方炽。

痘点未见之先。或外感寒邪。约束腠理。痘因出不快。此当微汗之。令阴阳和。营卫通。俾痘易出。而毒易解。若原无闭塞不快而妄汗之。则成表虚痒塌斑烂之患也。如痘出时。烦热谵语。喘胀便秘。此毒蓄于肠胃之间。当微下之。但脏腑疏通。陈 涤去。气血和平。而毒易升发。若原无里实壅热而妄下之。则元气下陷。致变灰白虚脱之证矣。张涵高曰。余治血热毒壅便结之证。

每用凉膈散下之。百不失一。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所感轻重论

或问时气之盛衰。而痘出之轻重者。何也。盖痘之出。必假天行时气而发。天时疫气。有盛而有衰。人之生禀。有强而有弱。疫气盛行。虽轻亦能变重。禀弱者当之。必致于危。厉气已衰。

虽重亦能变轻。禀强者当之。益见其轻。故贫贱家儿。多历辛苦风寒。更无浓味伤脾。即有重证。

亦能抵当。富贵家儿。暖衣浓味。少见风日。脾胃脆弱。不经劳苦。凡遇小疾。亦为大病。譬之阴地草木。岂能御冰霜烈日乎。临证之际。可不辨人之强弱贵贱。参时气之盛衰。而为施治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死而复苏论

痘有死而复生者。非气血相离也。乃毒火弥炽。气血壅遏不行。故肢体俱冷而气绝。本不终绝。虽绝必通。毒火有时而少解。则正气渐复而苏。尝见痘儿气绝。转卧于地。良久复生者。得土气以化毒热。而正气复矣。然虽气绝而死。其心胸必温暖。若胸冷气绝复生者。未之有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原委

尝读炎黄扁鹊仲景书。从无痘疮一证。相传谓是伏波定交趾归。中原始有此患。则知皆是炎方火毒。蒸发先天淫火毒邪而成。盖得于有生之先。发于既生之后。或感风寒惊食。或当岁气并临。则蕴发为痘。今之所见者。不问何脏所主。但发热之后。一二日间。红点成水泡。水泡成脓泡。脓泡后结痂脱靥。总谓之痘。此则胎毒也。其或隐现于肌肉。不脓不痂。谓之瘾疹。一见红色。而后没复现者。谓之肤疹。北人谓之瘙疹。遍身红斑如锦纹云霞者。谓之麻疹。吴人谓痧。

越人谓 。其或初发红点。有似痘疮。不三日而灌浆红润。见浆即焦者谓之水痘。南人谓赤痘。

以上诸证。乃脾肺蓄热。或外感风热。或伤寒发斑之候。不可尽归胎毒。方书所谓痘毒之发。传于心为斑。传于肝为水痘。传于肺为疹。传于脾为痘。其沿街里巷一概出痘者。此则岁气并临。

疫疠传染。岂可概为胎毒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发热

痘疮将出。必先发热。然其热有风痰食惊变蒸之异。及时气传染。俱能出痘。疑似之间。即当审其所触。随证清理。以观其势。更察其耳冷尻冷足冷。中指梢冷。耳后红丝赤缕现。呵欠喷嚏。六脉洪数。身微洒淅颤动。白睛微红。目光如水。颧间有花纹见者。乃为真候。如温温微热。乍凉乍热。咳嗽嚏呕。欠呵顿闷。面微红者。此必痘稀毒少。身凉后出尤轻也。其或骤发壮热。如火熏炙。头面俱赤。闷乱昏眩。狂躁不定。一热便见红点。此必稠密毒盛。急投柴胡饮。甚则凉膈散下夺之。发热时肢体骨节俱痛者。六淫之邪也。宜表散兼透毒之剂。发热时遍身作痒。此表虚客冒风寒。毒不能出。

故痒。桂枝汤加黄 、防风、白芷、蝉蜕。发热时恶寒。身振振动摇。此气血弱。不能逼邪快出。

邪正交争。故振。升麻汤加人参、穿山甲、桂枝、防风。发热时腹痛攻搅躁渴。此毒势壅遏。热气内蒸。急以蜜调元明粉四五钱。不下再服。甚则凉膈散。大便一利。其痛即减。疮亦随发。勿泥首尾不可下也。若虚寒脉弱而腹痛者。小建中加升麻。若腰胁痛者。此毒在肝肾。最为恶候。

急以石膏六七钱。人参一钱。茶一撮。煎好入元明粉三五钱。加生白蜜热服。或可十全一二。若唇口上下紫黑。燥裂疼痛者。此毒攻脾脏。难治。急投犀角消毒饮。加石膏、黑参以救之。发热时或吐或泻。此毒邪奔越。精神不减者。为吉兆。毒瓦斯上下分泄也。若见点后。犹吐泻不止。四苓散加枳、橘、山楂。虚者。钱氏异功散加藿香、木通。发热时如惊者。为热乘心包。亦是吉兆。

导赤散加蝉蜕、紫草。形实便秘者。泻青丸微下之。如见点后。惊搐不止者危。发热时切牙窜视。

此心经热甚也。导赤散加黄连、赤芍。若切牙闷瞀。为肝经风热。羌活汤加青皮、柴胡。发热时声音遂变者。宜清肺气。消毒饮加连翘、桔梗。面赤。加紫草。发热及见点时两目红肿者。风热上攻也。导赤散加荆、防、蝉蜕。若热至五六日。或腹胀喘急。便秘狂烦。痘不见点。而热甚于背者。风寒留滞于经。羌活汤。不应。加麻黄。热甚于腹者。实热亢盛于里。大承气汤。其或谵语循衣。昏睡不省者。皆毒瓦斯内攻。导赤散加连翘、犀角。使小便流利。神爽发出为吉。若大便四五日不通而谵语者。紫草承气汤下之。昏迷累次。谵语不休者。不治。发热二三日痘隐隐不透。壮热谵语。喘胀便秘者。夹食感寒而发。先以升麻汤加麻黄汗之。次以大柴胡利之。发热时小便黄赤短涩者。热毒不透。渗入膀胱也。导赤散加荆芥、连翘、鼠粘子。自汗者。

邪从汗散也。不须更与升发之剂。衄血者。邪从衄解也。衄久不止。犀角地黄汤去丹皮加木通、荆芥穗。发热时遍身皆热。手足独冷者。此脾胃虚弱。急宜补中益气汤。三四服仍厥冷者难治。

发热时以火照之。若皮肉里有鲜红成片者凶也。若遍身如蚊迹蚤斑者不治。发热时壮热谵语。喘胀搐搦。寻视腰背有一二点如蚊迹者。闷痘也。不治。发热时腰痛如折。不能坐立者。折腰痘也。

四五日当口鼻出血而死。痘出三四日。身犹有热者。尚欲添痘也。出尽则热自止。若五六日后。

痘出尽复热者。必有余毒未尽。当轻剂以解其毒。不可骤遏。至八九日复发热者。名曰煎浆。将欲收靥结痂故耳。凡痘疹发热。不可误认外感。过投解散之剂。则表之阳虚。不惟不能长发。且有痒塌之患。亦不可误认内伤。过投消导。则里之阴亏。不惟不能灌浆。倒陷之祸立至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见点

痘家以看法为要。初见点时。用纸捻蘸清油点照。遍观其色。熟视其形。须以火在内。向外平照。则隐于肌肉间者。悉皆显现。以手揩摩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白随转红。谓之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举之不红。是为血枯。纵疏难治。又看目睛光彩了然。口唇尖上红活如常。

无燥白紫滞之色。乃为吉兆。又须知灯火之下红。纸窗之下白。不可不审。先哲看痘有四。曰根。

曰窠。曰脚。曰地。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脚欲其固。地欲其宽。四者俱顺。虽密无虑。近世看法。

但言盘顶。盖盘即根也。顶即窠也。所谓脚地。则本乎根窠之圆混。痘点之稀密也。凡见顶起盘深。红晕透在肉里。方是正痘。若无盘顶。红色浮在皮肤。即是水痘。非正痘也。否则必是气虚毒盛之故。始虽长发。后必浆清脚阔。十朝十一朝。必变痒塌而死。若根脚阔散。不成红晕。

后必难于收敛。十二三朝必有变也。盖痘疹须辨血气之盛衰。形色之轻重。大抵形属气。色属血。

故形色为气血之根本。最为切要。其起先专看根脚紧束。紧束则热聚。易长易灌。若灌浆后。专要根脚溶化。溶化则毒解。易收易脱。若发热三四日。身凉而出。初见淡红。

三四日方齐。微觉明亮。磊落如珠。大小不等。颗颗如黍米。摸之碍手。四五日间。明亮光泽。

根窠红活。二三次出。头面胸腹腰背项下稀少。大小便如常者为吉。若一热便出。疮多稠密者。

当详视其根窠分与不分。颜色红润不红润。若其中有先起虚大色黄如金者。名贼痘。大而黑者为痘疔。若报点青色。箸头大一块不起凸者。此冷疔也。若根窠分。色红润。或一盘三四顶中有黑疔者。当以银针挑破。口含清水。吸去秽血。用紫草膏、油胭脂。加血余灰。真珠末填入疮内。

或珍珠散并与三仙散。或犀角消毒饮加紫花地丁。以解其毒。挑后痛不止者。隔蒜灸之。若无根窠。色紫黑疔多。小弱者不治。若头面一片光润。如胭脂涂抹。隐隐于皮肤中者。是血涩不流。

气凝不运。为痰阻滞。不得通贯也。先以升均汤大吐其痰。次以犀角地黄汤去丹皮加木通、紫草、蝉蜕、连翘。但两颧琐碎成攒。红晕不分颗粒者。急投羚羊解毒汤以分之。若虽分根窠。身热枯紫者。后必发躁。导赤散以利小便。更用凉血解毒药。入烧人矢一钱。迟则变黑而危矣。若身不热。只干焦者热也。导赤散。若虽红活。太觉娇嫩。此元气不实。毒入气分。保元汤加连翘、忍冬。若色淡皮宽者。此元气至虚。参 内托散。若虽高起色红。但干燥口渴。此火盛血少。四物汤换生地加荆芥、紫草、连翘、木通。最忌参、术。若带淫淫湿气者。此脾胃气弱。四君子加苍术、荆、防、川芎。切戒黄 。若色虽光润。捺之即破。此气不足。大剂参内托散。或保元汤。若色如麸壳无水气者。此气血俱虚。急用十全大补加烧人矢治之。能变红润含水者可治。否则危矣。以上俱有痒塌之变。均险证也。若遍身有细如芥子者。夹疹也。有皮肉鲜红成片者。夹斑也。皆毒火太盛。故一齐涌出。并宜化斑汤发之。热剧势甚。加石膏。若初见点。簇簇于皮中。不现不起者。非风寒壅遏。必气虚不振。风寒壅遏。必烦扰色晦。羌活汤加升、葛。气虚不振。必气微色淡。保元汤加芎、桂。有痘出身凉而口燥渴者。此热毒内盛。其痘必密而重。急宜内解热毒。禁用升麻。痘初出而肢体作痒。爬搔不宁者。此风寒滞于皮肤也。解毒饮子加穿山甲。痘出隐隐不起。而发狂便闷溺涩者。此毒火郁结于阳明也。凉膈散下之。痘本磊落。而变干焦紫黑。厥冷脉伏者。此必饮食所伤。不能运化。致气血凝滞。故形如死状。但按其胸腹必热。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痘出将半。遍身作痛者。此热毒郁滞而未尽外出也。荆防解毒饮。亦有六淫所滞而作痛者。审时令寒暄而调适之。痘出壮热烦渴。痰喘便秘者。肺胃二经实热壅遏也。凉膈散加前胡、枳壳。痘未出齐而烦躁壮热色赤。用凉剂转躁热者。此毒得寒而凝滞也。仍用前药。稍加辛温之味以开发之。凡痘出未尽。毒犹在内。慎不可与大寒大热之剂。寒则凝滞其毒。热则转助其火。惟宜平和疏透之品。随表里虚实寒热调之。痘未出齐而痢下赤白。此血热毒盛。兼有积滞也。黄芩汤去枣加楂、 、防风。若痘隐不振。形色淡白者。非保元汤加桂、附不救。痘出而手足摇动者。由脉不能约束其毒。热甚生风之象也。荆防解毒饮加全蝎。痘出未齐而头面浮肿者。风热上攻也。解毒饮子。痘出而两目赤肿。色见干红。大小便秘。睡卧不宁者。

此血热毒盛不解。上攻于目也。犀角地黄汤去丹皮加连翘、黑参、牛蒡、荆芥。有未见点时。身热和缓。见点后。身反大热不休。烦躁昏沉便秘。或吐泻者。逆证也。痘报形起胀时身热。四肢冷者。后天脾胃衰弱也。蜷卧不伸者。先天肾气本亏也。俱不可治。有初出便见水泡。二三日即头戴白浆。不久即干。此火毒盛剧不治。

若丛杂细密如蚕种。平塌如胖蚕如冷粥结面。或大者平塌。小者稠密。皮薄而软。邪视若无。皮肉眼胞面唇先肿。则五七日出血而危。若皮肤如寒风粟起。如疹如喑。或隐或现。此不待长发。

当啼叫而危。若正面胸背手足肿硬。或成块青紫。或紫如瘤状。当黑陷破烂而危。若红紫黑斑如蚤啮蚊迹。洒朱点黑泼青。与皮肤一平。头面一片如胭脂者。三五朝即危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部位

痘疮见点之时。先察部位。即可知吉凶轻重矣。痘为阳。故随阳而先见于面。凡口鼻两傍。

人中上下。腮耳年寿之间。出见者吉。若见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广太阳等处。俱非佳兆。大抵见点于眉以下颐以上。正中阳明部分皆吉。若见点于眉心。上至发际太阳部分多凶。其见点于腮颊耳傍少阳部分俱险。朱济川曰。余初业时。亦据前论。每每不应。究心三十余年。从正额间两颧先见者多顺。人中口鼻先见者多险。或口唇目胞。预为浮肿者。此脾胃受毒尤险。太阳颐颊腮耳先见者多逆。其不能先见于上而反于下部见者。亦元气之不振耳。其起浆收靥亦同。凡初见点于正面吉部。相去一二寸一颗。尖细淡淡桃红色者。必稀而轻也。若初见点于正面凶部。二三相并。

五六成丛。或赤或白。顶平而少神者。必密而重也。张洁古云。一发稠密如针头者。情势重也。

轻则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然稠密之处。各有经络部分所属。额主心。面主胃。腹与四肢主脾。胁主肝。两腋主肺。腰足主肾。肩背主膀胱。当随见证治之。若面色黄。大便黑。烦躁喘渴。或腹胀者。瘀血在内也。犀角地黄汤。或磨生犀汁。但根窠分明肥满者无妨。其头面最要稀少匀朗。绽凸红泽。肢体虽密。治之可生。若头面稠密平塌。肢体虽稀。

未可轻议其吉。故头额多者为蒙头。颈项多者为锁项。胸前多者为瞒胸。两颊两颐。多致成片。

或如涂朱。则肝盛克脾。八九日当作泻不食而为险候。惟四肢虽多不妨。痘出稠密。虽为险候。

若面痘易起易灌。目封能食者可治。若身痘虽好。面痘浆清平塌者难治。若诸处痘不起。惟面部及臀上痘有浆起绽者可治。有面痘好。惟鼻上无痘。或有痘不起绽行浆者。皆不治。四肢有痘。

身面无者难治。一身有痘浆足。惟面上不行浆者死。一身痘色红活。惟面部焦枯者死。遍身痘好。

惟两足膝下全无者凶。冬寒不出。胡荽酒热洗多次。内服温解透肌之药加木瓜、薏苡以引之。延至五日。治无及矣。若面部浆足收靥。肢体尚不行浆。神清能食。可治。有面上左有右无。右有左无。此气血乖离。必难浆难绽。多不可治。痘出而面半以下稠密灰白。面半以上匀朗红润者。补中益气汤。若面半以上稠密灰滞。而面半以下匀朗绽泽者。名云掩天庭。不治。痘出左半身稠密红润。右半身间有数点者。此毒发于阳为顺。补中益气汤。若右半身稠密。灰滞平塌。左半身间有数点者。此毒发于阴为逆。浆虽行不能收敛。九日死。痘出齐而诸处俱匀朗红润。而腰围稠密灰滞作痛者。名缠腰。此毒滞于阴。不能成浆。九日死。迟则不过十一朝也。痘出齐而遍身稠密。头面全无者。此阴毒不能升于阳位。不治。以上诸证。除不治外。俱要疏通营卫。健脾生津。使无干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之味。似不可少。若热甚者。芩、连、地骨皮。渴者。花粉、煨葛根。

气虚者。参、 、木香。大便秘者。枳壳。小便涩者。木通。食少者。山楂、枳、术。痒者。白芷、蝉蜕。胀者。木香、浓朴。腹痛者。芍药、丁香。然亦看人之大小虚实。大而实者。犹或可治。小而虚者。多不可救。谚云。树小花多难结果。小船重载定倾危。可为善喻者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形色

形乃气之充。色乃血之华。气旺则顶尖圆。血旺则根盘紧。形贵尖圆起发。疮皮坚浓。若见平塌皮薄为凶。色贵光明润泽。根窠红活。若见惨淡昏黑为危。然形有起发而致变者。由色不明润。

根不红活故耳。若痘色光泽。根窠红活。虽塌可治。但以红活为贵。而又有圈红 红铺红之别。

圈红者。一线淡红。紧附根下而不散。吉兆也。 红者。血虽似附。根脚隐隐出部。险兆也。铺红者。痘色与肉不分。平铺散漫。凶兆也。根者血之晕。脓者血之腐。故六日以前。专看根窠。

六日以后。专看脓色。若无根窠。必不灌浆。若无脓色。必难收靥。此必然之势也。然间有色不明润而根脚好者。仍得收功。以根为痘之本也。若根脚不圆。颜色虽好。须防七朝有变。不可以色好而转许无事也。有初出色白不红活。若尖圆易起。分颗润泽者。此气血未会。至三四日色转红活。不宜妄补。反生变端。若色白枯燥。稠密脚散。目微红。唇肿燥。热剧无神。二便秘涩。或作吐泻。此火盛无血。多致内攻。死在五六日间矣。王肯堂曰。痘疹之中。惟黑者最难识。若初出时。隐隐有黑点见于头面。自三四朝至六七朝。黑色如故。不见红色。形如圆珠而有光泽。行浆充满。渐渐黄赤者。名曰黑痘。今人皆以变黑归肾者。指为肾经之痘。不知血热毒盛之痘。初必干红青紫。至六七日后倒 变黑。与初出便见黑润不同。与一热腰下便见黑点如蚤咬者迥异。

此肾气充实之黑。岂可与寻常痘疹同例而论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起胀

痘疮既出之后。二三日间足心齐见。渐渐长发。肥润光泽。面目渐肿。灌浆为吉。若三四日内隐于肌肤不长发者。此元气虚也。快斑汤、透肌散催之。色不红活。紫草快斑汤。若身面俱起。

手足四肢不能长发者。桂桂汤加防风、黄 。若见吐泻口渴。手足指清而不长发者。此内虚寒也。

陈氏木香散。并鸡冠血和酒酿灌之。外以胡荽酒微喷衣被。若四五日虽见长起。颜色淡白陷顶者。

此气虚也。参 内托散加糯米。虽不白亦不红活。陷顶者。此血虚也。四物汤合保元。若色赤而兼痒者。血虚有热也。四物汤换生地加犀角、连翘。若气虚有热。保元汤加连翘、木通、桔梗、忍冬。若痘顶色白。连肉红肿。而痘反不肿。口燥唇焦者。九日死。急以化毒汤加生地、川芎。

调二宝散救之。若色红根散不长发者。此血热而气不相根据。大鼠粘子汤加紫草。若色虽红而焦。

口干不起发。紫草饮加红花、酒芩、连翘、芍药。若大便秘结。内有实热不发者。消毒饮加犀角。

或四圣散加枳壳、黄芩、山楂、穿山甲。若大便利。口渴不发者。此内虚热。七味白术散。若自利不渴者。此内虚寒。理中汤加木香。若出迟而小便涩滞。咳嗽有痰。生圣散。起迟而小便赤涩。

四圣散去黄 加连翘、升麻。虚则紫草木通汤。若夏月暑气熏炙。烦渴不发。四苓散加门冬、竹叶。冬月冷气所侵。寒凛不发者。陈氏木香散。寒颤渴泻。饮沸汤口不知热。陈氏异功散。作渴。

饮冰水口不知寒。实则四顺饮。虚则地黄丸。手足不冷。饮汤温和者。钱氏异功散。若鼻塞声重。

咳嗽不发者。此风寒所侵。人参败毒散加荆、防。若血气虚弱。偶为外秽所触。伏陷不发。内服参内托散。外烧胡荽、乳香辟之。触犯风寒邪秽。黑陷不起。夺命丹。至如长发之际头面多者。自然肿胀目闭。然不要目胞光亮。若应肿闭不肿闭。此毒郁于内。不得起越。急用托里快斑汤。肿者吉。

否者凶。肿后忽然平塌目开。此为气泄。急用参 内托散加穿山甲、糯米。浆满后无别变证而不回者。参 内托散加白芍、连翘。复肿吉。否者凶。又有头面太多。将起发时头先肿大者。此天行大头病。急宜羌活救苦汤。解者吉。否者凶。此证易肿易消。六七日变为痒塌。呛水错喉。声哑痰喘倒陷。百无一生矣。若六七日不起发。颜色不正。虽能灌浆。亦难保十一二朝之变也。痘不起发。皮粗色晦而隐于肉下者。此脾肺俱虚也。须防七日之变。八日之喘。陈文宿云。痘疮出不快。误言毒瓦斯壅盛。用药宣利解散。致脏腑受冷。营卫涩滞。则气不能充贯。其疮不起发。不光泽。不充满。不结实。不能成痂。多致痒塌烦躁喘渴而死。翁仲仁云。起胀发顶虽起。而四围淡白枯涩者。属血虚。有四围虽收。起晕而顶陷者。属气虚。顶陷色白。气血俱虚。保元汤加芎、归、肉桂之类。起胀时痘上有小孔而色淡者。此腠理不密。元气开泄也。保元汤加桂。若色黑者。

为火毒炽盛。又当凉血解毒。痘起其孔自密。海藏云。痘疮身后出不快者。足太阳经也。身前出不快者。足阳明经也身侧出不快者。足少阳经也。若便利调和而出不快者。热在表也。又有上中下三部。先上部。次中部。后下部。出齐自愈。又有作三次出者。钱氏云。三日不快不出。用消毒之药仍不出。脉平静者本稀也。不必服药。大凡五六日间。当解毒补托。七八日间。毒瓦斯不能盍出而反入于内。必用药祛出之。此大法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灌浆

痘疮出齐长足。至六七日红润灌浆。九日十一日收靥为吉。盖成实之令。肺金用事。然必藉脾胃强。则气血充实。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峻。饱满光荣。先长者。先作浆。次长者。次作浆。循循有序为顺。若脾胃弱。则气衰微。不能助痘成浆为险。若脾胃损。则气血浇漓。不能灌汁。必喘胀闷乱。痒塌倒 。

呕哕泄泻为逆。其或唇上有痘先黄者。此毒攻 。当十一二日不食而危。若稠密焦紫。不起顶者。

此血热毒盛。当视其人皮之浓薄。浓者化毒汤加连翘、黑参。若皮薄如水泡者。虽灌不满。必有痒塌黑陷之变。若头面稠密。身上稀少。色白不能起顶灌浆者。此血气虚少。参 内托散。药力在上。先头面浆满。四肢不灌。前药加糯米、芍药。以牛膝下引至足。若五六日浆虽灌。而不稠浓。不圆满。或陷顶者。此为气弱不能统血。保元汤合四物加观桂。若虽饱满。色见 白者。此气盛血弱也。四物汤加木香、糯米。若六七日内灌浆不满。中有不灌者。此气血不和。必变虚寒痒塌。保元汤加芎、归、芍药、白芷、糯米。若虽儿长满。摸则皮皱。此血虚而气不相根据。必难收靥。参 内托散加糯米。若气虚之证。用内托补药。暂起灌浆。不满而复平塌者。更用大剂保元汤加芎、归、木香、升、桂、糯米。痘养浆时。浆不易充。而色淡白。食少便溏。此气虚也。

保元汤加当归、肉桂。若根赤烦渴便秘者。此血热也。犀角地黄汤。误用参、 托浆而热愈甚者。

四顺清凉饮。养浆时干空无水。此气虚伏陷也。若人事清爽。饮食如常。痘无损处。补中益气汤。

若喘胀哕泻。烦闷外剥者不治。痘本稠密色淡。养浆时昏睡妄言者。此血虚神无所根据也。保元汤加枣仁、茯神、归、地、门冬。养浆时喜笑不止者。此心包热甚也。保元汤加人中黄、黄连。养浆时呕哕不止。而浆不充者。土败木侮。不治之证也。灌浆时痘色朗绽。而两臂肿痛如瓜者。此手三阳气虚而毒凝滞不散也。保元汤加桂枝、羌、防、当归、忍冬、犀角、连翘。养浆时能食便溏。诸痘俱灌。惟正面平塌无浆。此足阳明气虚也。保元汤加观桂、芍药。有灌浆时忽然倒 。

或血热毒盛。不能起长。伏陷喘胀便秘。诸药不效者。攻毒汤。有浆虽灌。而清稀不能充满者。后来必有余毒。能食便坚者。用嫩黄雌鸡。入黄 一两煮汁。少和酒酿饮之。若浆清顶不足。而不犯条款。自能饮食者。当发痘毒。方可收功。若有变。及不能饮食者必危。以上诸证。年大能食者。十全五六。年小不能食者难治。浆虽灌而色太红。根脚散者。此血热未解。

九朝十一朝内必发痒。急宜化毒汤去升麻加芎、归、白芷、连翘、忍冬。勿令抓破。如破处鲜血淋漓。则气血流通。外用陈年屋茅研细掺之。或以松花掩之。若因发痒而擦破清水无血。必无生理。破后随灌随干。痂色青白。堆垛如鸡矢者。终必切牙寒颤。发渴作喘。二十日外必危。但抓破处如剥光鱼皮汤火泡者不治。若八九朝灌浆之时。身发壮热。渴欲饮水者。此疮多毒盛。表里气血俱虚之故。加味四圣散去木香加归、芍。亦有浆半足而热甚。烦渴引饮不已。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大剂保元汤合生脉散频进。浆满而渴自止也。若壮热颊渴。舌干唇裂。痘色干紫者。

血热毒盛。或重裘暖炕所致。不可误与前药。犀角地黄汤去丹皮加芩、连。若行浆时。感冒风寒痰喘者难治。略与疏散。不效者死。痘浆充而腹满泄泻。此停食所致。保和丸消导之。若灌浆时痛不止者。气滞也。保元汤加山楂、木香以行其滞。则痛自止。有塌痒不止者。此血热也。四圣散加生地黄、干首乌以凉其血。其痒自止。若浆足而痒不妨。若灌浆之时。十朝之外。身体倦怠。

烦闷嗜卧。口有气息。此必胃中蕴热。喉舌生疮之故。急用黄连解毒汤。或消毒饮加防风。迟则疮虽收靥脱痂。延至二十日外。牙龈虫蚀出血而成牙宣。呼吸息出而成息露。或为走马硼砂狐惑齿落唇烂。为不治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收靥

痘疮至八九朝至十一二朝。灌浆满足。脓汁渐干。先从人中上下口鼻两边。收至项下额上。

遍身手足一齐俱收。痂浓色黑。渐渐脱落。饮食便溺如常为吉。若额上先收者。孤阳不生。脚上先收者。独阴不长。为大逆兆。若浆不稠浓。顶未满足。面肿忽退。目闭忽开。疮脚放润。色白干皱。痂薄如纸。此津液枯竭。血少毒存。急用四君子汤加麦冬、牛蒡、荆芥、连翘救之。今人每见此证。认作结痂无事。致成不救者多矣。或有将靥之时。热不止而脉滑数者。痘未尽也。托里快斑汤发之。服后复出赠痘。其热自除。有将靥时。痘内复出赠痘者吉。若浆足难靥。色转黑者凶。亦有能食神清者可治。有收靥时。咳嗽咽喉不利者。此肺胃余火不清也。桔梗汤加牛蒡、连翘、黑参。痘浆清而忽然干黑。谓之倒靥。若浆足而次第收靥。痂浓色苍。忽然喘急腹胀者。

此伤食所致。保和丸消导之。若收靥如期而身热喘逆者。此客冒风寒也。当随轻重以汗之。其或当靥之时。身热闷乱不宁。哽气腹胀泄泻寒颤切牙。急用钱氏异功散加木香、当归。助其收靥。

若目开肿退。色白不收。反腹胀燥渴。闷乱哽气者。此必曾经泄泻。或过用凉药。脾胃亏损所致。

陈氏木香散。否则倒靥而危矣。薛氏云。若手足并冷。属脾胃虚寒。陈氏异功散。手足微冷。属脾胃虚弱。钱氏异功散加木香。若手足热。大便秘。作渴引饮。属脾胃实热。四顺清凉饮。救其阴以抑其阳。又有当靥之时。溃烂淋漓者。毒当发而发散迟。则毒蓄肌肉。未当发散而发散早。

则毒邪暴出。肌肉亏损。熏灼腐烂。甚至内气并虚。滑泄自利。闷乱呻吟而死。急用陈氏木香散。

或钱氏白术散治里。豆蔻丸以止泻。外以白螺散。或墙上败草为末掺之。或用黄牛粪烧存性。入麝少许掺之。或蚕茧烧灰。加枯矾少许掺之。或用荞麦面、猪胆调涂烂处。并用荞麦面衬身下以收其毒。夏月盛暑。用芒硝、猪胆汁调涂。若手臂臀胯之间。久着床席。展擦破损。急难成痂。

或破烂成片。焦干黧黑。如火烧汤泼。亦难治也。又或当靥之时。发热恶寒。身疼面青。疮不收靥者。此必风寒侵袭。故发身疼。桂枝汤加荆、防、淡豉。虚则参苏饮。如或夏月居处过热。热与毒相凝而痛。益元散加枳、橘、连翘、白芍。痛去热退。疮自靥矣。倘痘疔失于挑拔。收靥时作痛。急宜挑治以泄其毒。又或顶破脓出。结聚如碎松香者。此因多用温补之药。邪气得补。反伤正气。急磨生犀水饮之。及益元散利小便。当归丸导大便。自然收靥。亦有浆虽灌而未得满足。不能收靥者。犀角消毒饮解散其毒。方得收靥。又有曾用凉解之药及饮冷水。致腹中滑泄。气短体倦而不靥者。以胃苓汤和胃安脾。亦能收靥。其或疮头有孔。脓水流出。或清水无脓。卒然自破。水出干黑。是名漏疮。不治。又有迟延日久。

溃烂淋漓。皮脱腥臭。若先曾成脓而后溃烂。能饮食。无他证者。当和脾胃。避风寒。多用干黄土末掺之。自能平复。若先未成脓而溃烂者。不治。又有先因皮薄破损。多用补药。重复灌浆而发热不靥者。此正气得补。驱邪为脓。然正气终为邪克。不能逼邪成痂。十全大补汤。又有虽重灌浆。脓血浸淫面目。加味消毒饮。更加犀角多服。若元气本实可愈。如或脓血不止。变成疳蚀难治也。又有结痂干浓。忽然战栗。干哕烦渴者。此正气将复。不能禁持之故。生脉散。又遍身俱收。惟头与足不收者。此气血不调。四物汤去地黄加升麻、牛膝、牛蒡、红花、荆芥。陈文宿云。痘疮收靥之后。浑身壮热。经日不除。别无他证。柴胡、麦冬、人参、甘草、黑参、胆草主之。翁仲仁云。痘疮灌浆已满。热毒已解。至收靥时。有数日不焦者。只看痘色如初。此亦无妨。

乃表虚不能收敛之故。八珍汤加木通、牛蒡。补脾利水。痘自靥矣。朱济川曰。表虚则易出而难靥。表实则难出而易靥。于此可见其表里虚实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脱痂

痘疮灌浆满足。干靥结痂。数日之间脱尽。疤色红润如桃花色者为吉。若痂浓色苍。当落不落。乃火盛之故。宜清余热。或有半月二旬。痂皮粘着不脱。此名丁疤。或脱去痂薄。疤痕凹陷。

干枯色白。或潮热发痒者。皆表虚无力收敛。发表太过所致。人参固肌汤。痂 半粘半脱。疤色红紫。 肿痒痛。重复作脓者。此名翻疤。为风热余毒。急宜凉血。犀角地黄汤。若发痒剥去痂皮。或出血。或无血。仍复灌浆如疮疥者。此血热气虚。十全大补汤去桂加红花、紫草、牛蒡子。

不愈。名疳蚀疮。出血不收者。名阳疮。俱危。痂落不光。淡白全无血色。疤平不满者。名蓑衣痘。元气虚寒之故。当大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加桂。若痂不落。反见昏沉不省人事者。此脾胃虚也。归脾汤。若抓破被风侵袭作痛。屡愈屡破。为血风疮。虽多用养血消毒之剂。亦难速效。若结痂干燥。深入肌肉不落。即以真酥或蜜水润之。迟延日久。则成瘢痕矣。脱后疤痕凸起。紫赤作痛者。余毒不解也。解毒防风汤。瘢下湿者。密陀僧、滑石、白芷为散。干则蜜水调敷。湿则干掺。须避风日。可免瘢痕也。痘收靥干黑。粘着皮肉不脱。而身热烦渴。夜卧不宁者。热毒不化也。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牛蒡。若妄言谵语。四物汤合生脉散加枣仁。若痂薄如麸。昏睡少食者。此脾胃虚也。大剂保元汤补中益气。并加穿山甲。预防发痈之患。有收靥后。身热咳嗽。声哑吐痰而衄者。此毒火乘金。越出上窍也。犀角地黄汤加芩、连、门冬、牛蒡子。有脱痂后自汗不止。疤痕色淡而手足清者。气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身热手足自汗不止而疤痕紫赤者。胃中余热傍达四末也。犀角地黄汤。夏暑。人参白虎汤。脱痂后能食便秘。身热口渴者。此胃中积热上蒸。须防口疳齿之患。清胃散。有脱痂后午后潮热脸赤。烦闷错语昏沉者。此火从虚发也。保元汤加归、芍。有收靥后复发斑疹紫色者。此余毒炽盛也。犀角地黄汤加荆、防、连翘、牛蒡、人中黄。若服药后反加溏泻。或喘胀者不治。凡痘疤色白。急当调补中气为主。若服药而渐红活为吉。色不转者危。

虽二三年后。多患泻痢而死。若妄投攻伐。祸在反掌。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陷伏

发生聚散而彰于外者。阳之德也。灌溉滋润而守于内者。阴之德也。阴不足则阳不长。而枯萎之变出焉。阳不足则阴不生。而陷伏之变出焉。痘疮正当长发灌浆之时。平塌不起。谓之伏。

出而复没。谓之陷。有紫黑白三者不同。虚实寒热之异。今人乃谓变黑归肾。欲用钱氏宣风散、百祥丸下之。不知牵牛、大戟。峻利之药。有伤元气。非质坚便实者。不可轻用。大抵血热之证。

初必深红。失于解散。必变紫变黑。甚至干焦。自然之理。治者当于干红之时。急用解毒凉血。

顶虽平陷。断不可以气虚例治。而用参、 补剂。则气盛而血愈涸矣。丹溪曰。疮干宜退火。只用轻剂。荆、防、牛蒡之类。若其人能食便秘溺赤者。当用解毒防风汤发散其毒。有黑疔。挑出恶血。内服犀角消毒饮。外以珍珠散涂之。触犯寒邪。肌表固闭。毒瓦斯伏而不发。致黑陷者。神应夺命丹发之。热毒内攻。神昏闷乱。寒战切牙而黑陷者。神授散救之。便秘气实。四顺清凉饮。

小便不利。导赤散。减食气弱。加味四圣散。兼扶脾以胜肾水自愈。阎孝忠不达钱氏本意。妄言黑陷为寒。及云斑疮终始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多矣。观斑疮之陷者。

无不腹满喘急。小便赤涩不通。岂非热极所致耶。间有胃气虚寒而陷伏不起。则用至宝丹。毒邪伤胃。无价散。毒邪窜入肾经。

人牙散。毒邪伏于心肾。珍珠人牙散。但人牙发痘最猛。用之不当。则有痘顶迸裂之虞。不可不慎。若因虚热毒盛而陷。急用桑虫浆、地龙酒、鸡冠血等方选用。盖气虚白陷。用桑虫。血热黑陷。用地龙。疮干紫陷。用鸡冠血。不可混也。朱济川曰。毒壅心肺二经。用鸡冠血以发之。毒壅脾经。用桑虫浆以酵之。毒壅肝经。用紫草茸以松之。毒壅肾经。用人牙散以攻之。毒滞经络。

用穿山甲以透之。叶子蕃云。毒壅于肺。则用桑虫。毒壅于肝。则用鸡冠血。毒壅脾胃。则用地龙。毒壅心肾。无药可治。惟寒闭毒邪于肾。则用人牙。与济川稍异。古方牛李膏、宣风散、枣变百祥丸、独圣散、周天散。皆治毒盛黑陷之药。咸可取用。如外触秽气。当用胡荽酒喷其衣被。

并烧红枣、乳香辟之。若瘙痒者。茵陈蒿为末。枣膏和。晒干烧烟熏之。在大江以北。则用水杨汤浴之。凡见灰白陷者。此必不能食乳。或先因吐泻。脾胃虚弱。毒匿不起。而变虚寒白陷者。

白花蛇散最捷。盖气虚则为痒为陷。血热则为痛为燥。痘色白者。必至于灰惨。灰惨者。必至于痒塌。此皆气虚而不能起胀。血虚而不能华色也。参 内托散加归、芍。使血活气行。白者可变为红矣。若虚寒甚者。陈氏异功散加养血药救之。若单行补气。则气燥血虚。必致发痒抓破灰惨倒塌。为不治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痘疮能根据期灌浆结痂如螺靥为吉。若脓未满足。忽然干靥。或脓成之后。不痂破烂。或收靥之时。泄泻脓血。或空泡干枯。或发热昏愦。或切牙寒战。或手足并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是名倒。由中气不足。毒从内入之故。宜参 内托散、补中益气汤、保元汤选用。使破者重复灌浆。

无处更出赠痘。则正气得补。复祛出毒邪也。若服补药不出赠痘。破处不复肿灌。更下脓血者不治。若将靥之时忽然黑 。或浆未充而忽然收靥。或浆虽充而一齐结干紫。此气虚血热。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犀角地黄汤加紫草茸。或四圣散加人参、当归。然其形证。又当推辨。如身痛四肢微厥。疮色青紫者。此则外感寒邪。腠理闭拒而倒 。人参败毒散。并用胡荽酒喷之。忽然倒 而心神不宁者。猪尾膏。若心烦狂躁。谵语便秘。口渴饮水能食者。此则外触秽气而倒 。内服夺命丹。外烧熏秽散辟之。尸气所触而 。辟秽香解之。有浆未满足。忽然目眶深陷。乃气脱倒陷。若作昏沉痰喘者死。丹溪云。痘疮倒 。因真阳虚而毒瓦斯不能出者。保元汤加紫草之类。若将成就之际。却淡色者属血虚。芎、归之类。或加红花、紫草。

属热。升麻、芩、连、桔梗之类。甚者用犀角。薛氏云。若热毒方出。忽被风寒闭塞肌窍。血脉不行。身体作痛。或四肢微厥。斑点不长。或变青紫黑色者。此为倒 。若胃气虚弱。不能补接营卫。出而复没者。谓之陷伏。误用解毒之药。必致陷塌。若喜热饮食。手足并冷者。乃脾胃虚弱之证。宜用辛热之剂补之。喜冷冻饮料食。手足并热。乃阳气壮热之证。宜用苦寒之剂泻之。外感风寒者温散之。毒瓦斯入腹者分利之。阳气虚者温补之。外寒触犯者熏解之陈文宿用异功散。以预保脾胃于未败之先。实发前人之未发。开万世之蒙 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夹斑

痘疮夹斑疹而发。是脏腑热毒交盛。故一齐涌出。予尝洗心体会痘证。但有夹麻。而夹斑之说未果。斑乃伤寒之热毒内蕴而发。安有与痘齐出之理。即前见点例中所言。皮肉鲜红成片者为夹斑。实麻疹也。细如芥子者为夹疹。则瘾疹也。然斑则多见于胸腹肢体。头面绝少。于此可以明辨。而举世通谓夹斑。若一齐众楚。

大不合时矣。观先辈治例。首推升麻葛根汤。先散表邪。俟斑退痘起。然后随证施治。遍考方书。

无不皆然。张涵高曰。斑痘齐出。方书俱言先撤斑热。往往痘随斑陷。惟发其痘。则热聚于痘。

痘起其斑自退。两说似乎相左。其实并行不悖。当知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绝无挟虚之候。

得其旨。则撤斑无非清凉化毒。起痘亦无非清凉化毒。化斑汤一方随证加增。允为斑痘夹出之金。如斑色紫赤。加大剂石膏以化之。大便秘结。稍加大黄以利之。设不知此。而误认真斑。专事寒凉。则痘随斑陷。若不化斑。专力升发。则斑随痘起。丛杂不分头粒。两难分解也。黄五芝云。风寒夹斑。当先表散。则痘自起。大便秘者。宜速下之。大便利者。凉血透肌解毒为主。次言先痘后麻者轻。麻出以分痘之势也。先麻后痘者重。麻发于肺。表气先虚。失其起灌之力也。

麻痘齐出者险。两毒并发。但看麻之形色。痘之稀密。斟酌而为处治。若斑见紫黑。痘见浆清。

证见喘急。皆不可治。大抵斑痘齐发。总由热毒势盛。不可误用参、 。若元气本虚。痘色淡白。

小剂保元亦不禁也。如六七日内。热毒未尽。而误与之。必身复壮热。痰喘不食而死。否则痈毒口疳目疾之害。所不免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板黄

痘疮根窠薄劣。浆汁板滞不活。而枯黄色晦者曰板黄。若方广天庭板黄而余者润活。痈毒必结于脑项。若腮脸板黄而四肢润美。痈毒必发于肩阜。若肚腹板黄。痈毒必发于曲池三里。若背脊板黄。痈毒必结于两轴尻骨。如遍身板黄。颈项前后板黄。头面板黄。眼眶唇上板黄。两胁茎囊板黄。皆死证也。愚按板黄皆由胃热能食。食滞蕴积于中。

胃气不得宣通而致。非痘之根气本然也。治者能达斯意。急与苦寒消导。大便秘者当微利之。热滞去而内外宣通。乌有痈毒之患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闻人规云。痘疮 赤。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结痈毒。身痘破裂出血。乃内火炽盛失于解利。急用犀角地黄、小柴胡加生地黄、及四顺饮之类。薛氏云。若心脾热甚。犀角地黄汤。心肝热甚。小柴胡加生地黄。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顺饮。次用犀角地黄汤。若色赤 痛。二便不通。

急用活命饮加硝、黄。若色赤 痛。恶寒发热。活命饮加麻黄。若因乳母怒火。加味逍遥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斑烂

闻人规云。痘疮斑烂之证。因当发散而不发散。则毒瓦斯闭塞。以致喘促闷乱。不当发散而误发散。则毒随阳气暴出于外。遍身皮肉溃烂。治宜调脾胃。进饮食。大便调和。脾胃健旺。毒瓦斯自解。而无目赤咽痛吐衄等证。若发表过甚。大便自利。急用理中丸。豆蔻丸以救其里。亦有痘疮如蚊所啮。面色黑。乃危证也。若小便秘结烦躁。导赤散加山栀、犀角、赤芍。自利不食者。

不可用。盖毒发于表而妄汗之。腠理开泄。营卫益虚。转增斑烂。由是风邪乘虚变证者有之。若毒蕴于里而妄下之。则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

两耳尻冷。眼合腹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医者审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饮食

痘疮既出。全藉脾胃安和。进纳饮食。则易浆易靥。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若乳食减少。兼之泄泻。则元气日衰。

虽无前证。日后必至有变。药亦难效。岂能保其无事哉。若胸前稠密。毒瓦斯伤脾减食者。消毒饮加黄芩、山楂、紫草、人参。有伤食腹胀不食者。枳术丸。有痘出太多。中气暴虚不食者。四君子加糯米。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身无热者。调补脾胃为主。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此毒盛于里。犹为可治。至六七日后。反不能食。则变证百出。纵药何益。有禀受壮实而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一例而论也。又有痘起之后。能食易饥者。此胃大热。不久而变生焉。大便秘者。四顺饮加连翘、牛蒡微利之。不秘者。芍药汤加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又有饥欲食而不能者。必喉舌有痘。难于吞嚼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吐泻

凡痘疹发热。有呕吐者。有泄泻者。有吐利兼作者。有干呕而哕者。有不食者。皆毒火所致。不可骤止。吐利中有疏通之义。治宜平和疏透。引毒达表。则吐泻自止。如不止。兼调脾胃。

如干呕而哕。为胃虚火逆最危之兆。宜橘皮茱连散。以安胃气清火毒。有不嗜食者。此脾受热毒。当升提发散。俾毒得外出。饮食自进。若误认呕吐泄泻不食为里寒而用丁、桂、姜、附。转增烦剧也。误认呕吐泄泻不食为里虚而用参、 、苓、术。反增壅遏也。

此专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若浆正行时而吐利不食者。乃脾胃虚弱。多有内虚倒 喘胀之患。

凡长发起顶灌浆时。泄泻俱为险候。急用白术、茯苓以渗泄健脾。人参、黄 以助元托里。诃子肉果以止泻。佐以升提之药。使无壅遏之患。若不升发。难免倒 之虞。如见心烦干呕而哕。此脏败毒攻。最为凶候。二陈加黄连、木通、灯心、竹叶。夏月。四苓散以利小便。利而不通者危。至如泄泻而手足热面赤者。热也。弱者。白术散加竹叶、陈皮。强者。泻黄散。若下午泻甚。

上午泻稀。此伤食。平胃散加山楂、麦芽。厥冷。加干姜。或益黄散补之。泻利而呕逆厥冷。理中汤加木香。上午泻甚。下午不泻者。脾虚也。朝用白术散。夕用豆蔻丸。泻出腥臭秽滞者。肠胃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泻而失气者。气下泄也。白术散加升麻、防风提之。若受寒邪。或食冷物。而泄泻清冷。痘色灰白顶陷。或手足厥而寒颤切牙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疮虽正而吐泻。或下血。俱为逆候。若但吐不泻。无痰。益黄散。有痰。二陈汤。吐而身热烦渴。腹满气促。

大小便涩而赤者。当利小便。若先吐而后出痘。足蜷不伸。声哑热蒸者。虽有清浆不治。陈文宿云。痘疮泻水谷。或白色。或淡黄者。陈氏木香散送豆蔻丸。不愈。异功散救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腹痛

痘疮腹痛者。皆毒郁三阴。如腹痛面青手足冷。此脾胃虚寒。理中汤、益黄散选用。若腹痛痞满气滞。手足厥逆。而大便不通者。此毒壅不透也。桂枝大黄汤。合表里而开泄之。若腹痛面赤作渴手足热。此脾胃实热。消毒饮加山楂、枳壳、黄芩、木通。若气粗身发颤动而痛。口臭唇舌白胎者。此毒攻脏腑。肠胃内溃。不治。楼全善云。腹痛多是热毒为患。当临证消息之。薛氏云。若痘未出而发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坚实而痛。此热毒壅滞也。急调元明粉通利之。若痘不出而烦热。渴不能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也。白术散温补之。若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保和丸消导之。凡腹痛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属实热。若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属虚寒也。翁仲仁云。痘疹腹痛。当升发以解利痘毒。兼分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则痛随利减。俗医恒用浓朴以行滞气。不行升发解利者。非其治矣。亦有乳食停滞而腹胀痛者。当于升发解利药中加消导之剂。兼审所伤何物而为之清理。又有数日不大便者。大便行而痛自止。亦未可骤用硝、黄也。然有实邪固结。按之硬满而痛。又须峻攻。不可胶于上说耳。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腹胀

痘出腹胀。皆毒郁肠胃所致。若胃中伏热。心气不降。小便赤涩而腹胀者。导赤散加滑石、紫草。若痘干紫而腹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紫草承气汤。若瘀血在里。面黄烦躁。小便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气促体倦。大便利。小便秘。手足冷者。脾虚也。五苓散加木通、木香。若腹胀肠鸣。气喘厥逆。疮白躁渴者。急用陈氏木香散救之。迟则陷伏难治矣。若语便秘。躁渴疮紫焦者。此内实热。小承气汤。若长发时。倒 腹胀者。不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腰痛

经曰。腰者肾之府。痘疮见腰痛。或痛连背脊。转侧不能。皆因肾郭空虚。邪火亢盛。真阴不能胜邪之故。急宜四顺清凉饮。救热存阴为务。若痘未出而骤热腰痛。面色紫赤。痘必干枯紫黑。此肾脏火毒盛剧。急用百祥丸。或水调元明粉以下夺其势。后用消毒饮加防风、紫草、连翘、木通。若腰下见紫黑成片如蚤啮者。不出七朝必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二便秘涩

痘疹要小便清而长。大便疏而润。谓之里气和。一有艰阻。则毒邪内蓄。肠胃壅遏不能传化。便宜清解。得大便通。溺自利矣。三黄丸、四顺饮、前胡枳壳汤之类。此专为痘始发时而言。

若痘正养浆时而二便秘者。宜审虚实治之。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若饮食如常。二便如昔。内证平和。不可温补。亦不可妄施攻击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大便秘

痘疮出后。灌浆之时。虽要大府坚实为顺。若痘出五六日不大便。此毒火内乘。津液外耗。

肠胃干枯而秘也。四顺饮。若色白少神不食。呕吐清水者。虚秘也。钱氏异功散加归、芍。若血热口干。烦躁便秘。四顺饮加紫草。使其便利二三度。热毒自解。烦躁自宁。若有风寒。先宜解散。然后可下。若不先解。恐表邪乘虚入里。痘反伏而不发。发亦不齐。遂成塌陷焦枯。势所必至。如六七日灌脓之时。壮热脉盛而大便不通。加味消毒饮。及蜜煎导以润下之。否则腹胀喘满矣。有过利小便。津液内耗而秘者。生脉散加当归。又气血俱化成浆。而四五日不大便者。只宜清凉活血。浆足自行。

不须治之。薛氏云。痘疹大便不通。当分辨虚实。以手足冷热。及饮水饮汤验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溺涩

痘疮解毒。以利小便为要。小便不利。乃热毒始于下焦。连翘防风汤。赤涩有血者。犀角地黄汤加木通。茎中痛者。合益元散。延久则身热躁闷。喘渴焦紫。或生痈破裂。或口疮咽肿。或内作脓血。变证不测。大抵未出之先。热甚而小便不利。恐欲起惊。导赤散微解之。初出不快。

小便赤涩者。生圣散。长发灌浆时溺涩者。五苓散加木通。收靥之后。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猪苓汤。若肺热气化不行。小水不通。五苓散探吐之。元气虚弱。不能清理传道者。补中益气加门冬、车前。肺虚不能滋其化源。生脉散加黄 、甘草。膀胱不能吸引肺气。钱氏异功散加麦冬、五味。胃热小便赤涩不通。生圣散。肝热小便癃闭。龙胆泻肝汤。肾热水道不行。导赤散。肾虚肝热。小便枯约。生料六味去萸加麦冬。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痘疮未出之先。先曾下痢。此元气已亏。起灌最难满足。升发剂中必兼实脾为要。又须辨其寒热赤白。如痘色紫赤。口躁咽干。小水短涩。痢下鲜赤。此风能动血也。三奇散、四苓散参用。若痘色淡白。四肢清冷。小水清利。痢下晦淡。此水液清冷也。补中益气汤、陈氏异功散参用。有食积而腹急胀痛者。平胃散加山楂、木通。若至二七内外而泻痢脓血。为余毒未尽。热移大肠。兼之湿热相并。红白交作。四苓散加芩、连、山楂、木通、连翘。大抵痘后利脓血。为五液注下。

最危之兆。若以痢治而峻用苦寒。不旋踵而告变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惊搐

古人谓先发惊而后发痘者。是热在痘而不在心。为顺。先发痘而后发惊。是热在心而不在痘。

为逆。然有因风邪所激而发者。有因脾气虚弱而发者。不可不辨。若正当灌浆之时。忽手足摇动惊搐者。肝热生风。风火相搏生痰也。治当平肝木利小便为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先与导赤散、泻青丸。次以四圣散加人参、钩藤。若手足螈 。口眼 斜。涎盛语涩。腰项强急。口张舌强者。此火盛耗金。木无所制而风生。消风散加蝎尾、钩藤。痰盛。加元明粉。若浑身冰冷。不知人事者。不治。若发搐至口噤流涎。此脾胃受虚风。或误服凉惊之药所致。谓之痘风。急当清火养血。卒多莫救。若痘初出时无惊搐。收靥时忽然发搐。如角弓反张。直视流涎者。此毒火传心。移热于肝。木来乘土。气血但虚。最凶之兆。惟痘疹将出。先发惊搐者多吉。然发一二次即止而见点者。其痘必稀。发十数次而报点者必密。报痘一二日而惊搐不止多重。虽曰痘前搐者吉。

若发之不止。为毒伏于里。未可以言吉也。 安世曰。大抵痘前发搐。责在热盛。痘后发搐。责在正虚。昔余治一五岁儿。放标时忽发惊搐。痰涎壅盛。壮热不省。忝在同道。不忍坐视。先与西黄厘许。点舌上。遂用硝、黄、芩、连。佐以荆、翘、大力之类下之。一服神清热缓。痘亦随起。反掌收功。近于都门疗正黄旗四川道监察御史讳粹然李公之孙。年四岁。痂后忽发惊搐。诸方皆谓莫救。亟邀予往。诊其六脉虚数无力。手足时发拘挛。口眼 僻。唇燥囊缩。溲便涩难。

证虽危殆。以举家恳救甚切。因思痘后发搐。多缘气血两亏。土衰木贼。虚风内动所致。法当温养肝脾。峻补气血。使正气有权。虚风得以自息。若治其惊。是速其毙也。为疏一方。以十全大补桂用枝。日进二服。搐遂稍定。又二服。二便自通。囊亦少纵。目睛转动。

诸证向安。但头发毒数处。其色亦不甚赤。于前方中去芍、地加白芷、忍冬、贝母。三日后毒亦消散。声音清朗。饮食如常。惟左臂与左足不能举动。更于原方加牛膝倍当归。四剂便能步履。

独手腕无力。仍以牛膝易桂枝。先后不逾一方。调理而痊。孰谓证见危逆而悉委之不救哉。痘疹盛行时。如见惊搐。切不可作惊治。一切朱砂、牛黄、脑、麝、轻粉等。皆痘所忌。不可不慎。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咳喘

咳嗽痰喘。虽属肺热。然有气虚腠理不固。风邪侵肺。而嗽吐稀痰者。参苏饮。头痛身热。

鼻塞喘嗽者。风寒也。芎苏散。若咳嗽不已。无表证者。此肺虚为痘毒所乘。补肺汤。喘胀便秘者。肺热也。黄芩泻肺汤。有汤水入口即咳而吐出者。肺胃热痰胶固也。先与栀子豉汤加葱白、桔梗探吐。后服如圣饮。面白手足冷喘促者。此虚寒也。白术散。亦有肺脘有痘。淫淫作痒。习习如梗。阻碍气道而为咳嗽。痘收自愈。有不咳嗽但喘者。若初出喷嚏。鼻流清水而喘。风寒客肺也。参苏饮。痘点干红。腹胀便秘而喘。毒盛气不舒畅也。宜清火解毒。有气虚不能逐邪外出。毒伏于内而喘胀者。乃闷痘证。不治。有泻后喘者。脾气下陷。虚火上拥。下气不续也。补中益气汤。有吐后喘者。胃虚不能制伏相火也。六君子汤。痘四五日。伏陷喘胀。必再攻发。复起可治。痘浆半足而倒 喘胀者。宜补兼攻发。复肿灌为吉。有误服参、 腹胀而喘。枳壳汤。有痘密以致鼻塞。

而口中气促似乎喘者。非喘也。以喘治之误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涕唾

痘疮要涕唾稠粘。则热毒容易蒸发。若涕唾稠粘。身热鼻塞。大便如常。小便黄赤。芎苏散加减。如痰盛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前胡枳壳汤微利之。庶元气不伤。痘疮易出。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咽喉

痘出最要咽喉清利。若毒火上熏。咽喉先受。以致肿塞窄狭。呼吸不能。饮食不入。疼痛哑呛等证。如圣饮、甘露饮、射干鼠粘子汤选用。血热咽痛者。紫草消毒饮最当。若咽痛发热。手指初捻似热。捻久则冷者。此脾气虚也。钱氏异功散。若咽痛发热。作渴引饮。手足并热者。脾气热也。泻黄散。若大便溏泄。饮食不进者。白术散。慎勿用凉药。致损脾胃。而变吐泻痒塌也。

若咽痛足热。小便赤涩而频数。此三阴虚。无根之火循经上至咽喉也。生料六味加麦冬、五味。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呛水

呛水者。咽门为毒所壅。则饮不得入而溢于气喉。故气逆喷而呛也。若呛水在六七日前见。痘色红紫者。乃热毒上壅。若痘色灰白不起。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大为危兆。急宜解毒开胃。色赤兼凉血。色淡兼补气。若七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见此证。乃内痘起发而呛。只须助其灌浆。外痘结痂而呛自愈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失音

失音之证。大抵肺热气病。咽喉有痘也。若于七日前见者。毒瓦斯熏蒸。肺窍闭塞。内疮糜烂。呼吸俱废者。为难治。若七日后呛水失音。乃内疮先热而靥。射干鼠粘子汤。或有内本无疮。

多服热药所致者。急用消毒饮去荆芥加桔梗、门冬。 赤热甚。更加犀角、黑参。或凉膈散去硝、黄。若毒火上熏于肺。肺受火郁而窍塞声哑者。导赤散加桔梗、牛蒡。若声哑而烦热 痛。呻吟作渴。欲饮冷水。大便不通者。此心脾实热。急与清凉解毒。夏月盛暑之时。稍与冷水救之。洁古云。痘疹已出而声音如故者。形气俱不病也。痘疹未出而声不出者。形未病而气先病也。痘疹出而声音不出形。气俱病也。其治法可领悟矣。凡痘疮黑陷干枯。咳嗽失音。吐泻烦渴。发热肢冷。昏睡少食。痰多气促。寒颤切牙。黑陷燥痒者。皆为不治。惟猛进温养之剂。间有得生者。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寒颤切牙

痘疹切牙寒颤。有先后之序。痘正出时。为寒邪所袭。则肌腠闭塞。不能宣达。而发寒颤。宜疏解之。若养浆时寒颤。乃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作颤。保元汤加丁、桂以温阳分。

若系表虚风寒所乘。则宜保元汤加羌、防、荆芥、连翘、木香之类。痘未透而切牙者。阳明胃热。

宜清解之。若养浆时切牙。乃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故切牙也。保元汤加芎、归以益阴分。若系肝盛木邪乘土。则宜泻青丸合导赤散作汤。二证并作于吐泻后者。邪正交攻。气血俱虚之候。十全大补汤。单见且凶。况并见乎。若痘色红紫。大小便秘。烦渴欲饮水者。表里俱热之证。而不寒但颤者。疮痛而摇也。切牙者忍痛也。乍作乍止。四顺清凉饮。若溃烂灰白。泄泻不止。此脾胃虚寒。纯阴无阳之证。急用陈氏木香、异功。若瘙痒闷乱。腹胀足冷者。倒 也。不治。若痘焦紫陷伏。闷乱昏睡。或躁扰不宁。声哑气急。而寒颤切牙者。为热毒内攻。法在不治。

急投神授散以救之。若青干紫陷。二便不通。大渴不止者。此纯阳无阴。百祥丸、宣风散。急下以救阴津。下后身安手足温者。方许可治。若腹胀气喘 语。手足冷者伏陷也。不治。大抵二证并见最为危候。又当以痘色辨其吉凶。或单寒颤者。当补气之中兼补其血。单切牙者。于补血之中兼助其气。然此二证。多发于痘后。其人属虚无疑。虽有少热。亦余毒耳。在养浆收靥之时。

最忌见此。故于七日前见者可治。在七日后见者为逆。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发泡

发泡为气盛血虚之候。盖肺火动而皮毛伤。前聚而为泡。小者如水珠。大者如葡萄。色白而空。或有清水者。气虚有火也。治之当补脾肺。顺水道而虚自实矣。钱氏异功散加车前、泽泻之类。紫而空者。血虚有热也。清肺汤加当归、芍药、茯苓、车前。使小便下行。则气平血和。其泡自敛。若薄如竹膜燎浆泡者。必待浆臭而后可治。泡碎则亡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发痒

气虚则陷伏。血虚则痒塌。痘初出而遍身作痒者。此邪欲出。因风寒闭其腠理。其火游移往来故痒。宜疏散而泻肝木。邪气得泄。痘出而痒自止。痘收敛而作痒者。脓成毒解。火气渐微。本无毒蕴也。芍药汤。

若大便秘结。犀角消毒饮。痘养浆时。淡白平塌。少食便溏。浆清而痒。爬搔不宁者。此脾胃虚弱。气血俱虚虚。火扰攘所致。参 内托散。甚则陈氏木香散佐之。药不应者凶。痘色红紫干滞。

二便秘。口渴烦躁。浆充而痒。抓破血流者。此气盛血热也。四物汤加连翘、赤芍、白芷、蝉蜕。

甚则四顺饮下之。如作痒人事清爽。自知其误抓破。或言其痒。欲人拊之吉。如痒而闷乱烦躁。语禁不止。摇头手足舞乱。破损无血。眼札目开凶也。若他处破损虽多。脓血稠粘。正面不破者。

其脏府精华不散。正气未亏。尽可收功。有面痘虽痒甚。擦破即痂。能食神清者。可治。昏乱者死。若破无脓血。不结靥。如无肤之状。寒颤切牙。便泄哕呛者。不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发渴

痘前渴者。宜清金利水。痘后渴者。当大补元气。若痘疮稠密而渴。为津液外泄。生脉散。

在藜藿。生津葛根汤。如烦躁 语身热者。白虎汤加麦冬、竹叶。若大便黑小便利。面黄小腹胀。

喘急而渴者。内有瘀血。犀角地黄汤加归尾、桃仁、红花、穿山甲。若夏暑窗牖闭塞烦渴。四苓散加麦冬、黄连。薛氏云。若发热作渴。大便秘结。手足并热。善饮冷水。此阳盛也。四顺饮。

若烦渴泄泻。手足俱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或陷伏黑 者。此属虚寒钱氏白术散。或陈氏异功散。

选用。若烦热作渴。面赤睛白。此为肾经虚热。生料六味丸。煎与恣饮。以救肾家将竭之水。燕都小儿出痘作渴。恣与冷水饮之。如期而愈。亦无痘毒之患。盖北方人卧火炕。饮火酒。有热与水相构而然也。按陈文宿云。痘疮发热。口渴烦躁。

切不可与冷水、蜂蜜、柿子、西瓜等物。恐内损脾胃。致腹胀喘满。寒颤切牙。则难治也。盖方宜各有不同。不可一例而论。张涵高曰。痘出三四朝。便秘溺涩。烦渴壮热。痘色干红焦紫。必用凉膈散下之。后用凉血解毒调理。如八九朝。元气虚弱而痘平塌。浆色清稀。保元汤补之。有火证发渴。始终不可温补。但与凉血解毒。则浆行结 而愈。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烦躁

凡痘未出而烦躁者。毒火内郁。或风寒壅遏不能即出。宜发散为主。痘未尽出而烦躁者。亦毒火盛也。消毒饮加连翘、黑参。痘尽出而烦躁者。乃血热毒盛。犀角地黄汤解之。痘长养时烦躁者。当辨虚实。若痘顶平。淡白少神。浆不易充者。此气血不足。保元汤加归、芍、门冬。虚烦懊 者。栀子豉汤加解毒之药。若绽凸紫滞。便秘溺涩。乃正气实而毒盛不解。凉膈散、四顺饮、三黄丸解利之。小便赤涩。益元散、导赤散分利之。若痘倒 喘胀而烦躁闷乱。乃气虚毒盛。

难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昏沉

痘疮成浆之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祟状。此痘出太过。心脏空虚。神无所根据也。人参酸枣汤。气虚。大剂独参。或保元加枣仁、茯神。若烦热气壮。痰涎涌盛者。改定清心丸。如服药后不宁。反加闷乱者死。浆清不食者。不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汗出

痘疮多汗。则津液外泄。或未浆。或既靥。并宜保元汤加养血药。然又有面赤发渴。汗出不及腰者。皆胃热肾虚。四君子汤去术易麦冬。下六味丸。若面赤作渴。手足心热。大便坚者。肠胃实热也。泻黄散。若初起发热时。自汗不妨。乃湿热熏蒸而然。切不可便用 、术之类以实腠理。亦不可妄用升、葛之类以泄肌肉。盖自汗则痘热已轻。恐发泄太甚。则津液内耗。阴随阳散。难以收靥。即靥后自汗。亦宜详审而治。若血虚自汗。则至夜烦热作渴。当归补血汤。气虚不能自固而汗。则动作喘息。力微身热。四肢不温。四君子加归、 。有痘出平塌。淡白少神。身凉而汗者。保元汤加肉桂、当归。有重帏暖炕。浓衣重衾而多汗者。宜渐减以清适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失血

痘疹失血。俱为危候。若气血旺。毒火盛而失血者。乃邪从血解。不可妄投止血之剂。惟宜清血解毒。若治之不止者凶。有气血虚而毒盛失血者。不治。有闷痘五窍流血者。不治。有痘倒而鼻流血水者。不治。有热证误投热剂而失血者。宜清凉解毒。痘未尽出而用寒凉。毒为凉激伤脾。不能运动其血。致逆于脏府之中。内毒搏滞于胸膈之上。积成秽血。妄行而暴吐衄昏晕。

痘色淡白陷伏者。理中汤、独参汤并加肉桂。温补为主。所谓血脱益气。阳生阴长是也。若痘尖绽紫滞而衄者。乃毒火刑金。犀角地黄汤加炒黑山栀。有靥后余毒乘脾。脾气受伤。不能统血而衄。小剂参苓白术散加炒黑连、芍。若躁热闷乱。口干渴甚而衄。手足并热者。犀角地黄去丹皮加黄连、山栀、炮姜。亦有中气虚而不时哄热。手足时冷时热而衄。此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无根之火倏往倏来也。补中益气加芍药、肉桂。有毒盛壅炽。肺金受制。流注大肠而便血者。四物汤换生地加芩、连。若下血不止。昏睡不醒者危。凡痘中失血。惟从鼻出者。可治。从口中及口鼻齐出者。多不治。

亦有从痘疮出者。则为走泄。走泄多则分肉空虚。毒无定位。是皆有犯于里。为难治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身痛

经曰。诸寒为痛。又曰。甚热则痛。又曰。诸痛为实。三说不同。各有其理。当热作之时。毒始营运。忽遇暴寒折之。毒邪壅于皮肤之间。不能宣发。此因寒而痛也。宜透肌运表。如烦躁渴甚。狂言 语。便秘溺赤。更值春暄夏炎之令。痘见干红焦紫。就火热而痛甚。就阴凉而痛衰。

此因热而痛也。宜清凉化毒。若身不壮热。口不烦渴。饮食如常。二便清调。痘见尖绽红泽。至七八日浆极充满。惟觉根窠胀痛。此诸痛为实。宜平和疏养。若初出而身痛者。为发未尽。升麻汤。冬月加蜜炙麻黄二三分。既出稠密而身痛。为毒盛瘀血也。犀角消毒饮倍连翘加紫草。兼腰背痛者。肝盛血凝也。泻青丸减大黄加甘草、防风。便秘腹胀。四肢厥冷。腰痛疮色紫黑者。难治。百祥丸。若遍身如啮而色紫者。瘀毒壅滞。最危之兆。若二便秘结。喘急烦躁。栀子仁散。

自利不食者。不治。若身后痛属太阳经。用羌活、防风、甘草。身前痛属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紫草。身侧痛属少阳经。用连翘、柴胡、防风。四肢痛属脾经。用防风、芍药、甘草急止之。盖恐叫号伤气。

忍痛伤血。而致变证也。若食鸡鱼酒物而致者。清胃散加生犀汁。大凡痘疮。切不可食毒物。恐作痛致伤元气。轻者反重。重者难治。然有专取毒物以攻其毒。如猪尾膏、鸡冠血、攻毒汤等方之义。不可以此碍彼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头面

朱济川曰。痘未起发而头面先肿者。此阳火亢盛。阴血不能归附。气血相离之象。若痘疮起发。头面以渐而肿者。此毒瓦斯发越。聚于三阳。欲作脓血。故宜肿也。设当起发而头而不肿者。必痘本磊落。毒势轻浅。所以不肿。如痘本稠密。起发应肿不肿。此毒伏于内。不能发越。治宜助正为主。如痘稀疏。起发不应肿而肿者。此感疫毒之邪。须兼疫气而治。如应肿而平塌如饧饼。

或痘肉齐平。或干焦紫滞者。此毒盛气虚。不治之证也。大凡应肿者。直至浆满结 。毒化而肿消目开为吉。若浆未充足而肿消目开者。此正气不足。不能化毒成浆。名为倒 。乃凶兆也。闻人氏云。痘疹属火。面色赤者为顺。赤甚为热。若肝木克脾。面色青者。是为逆也。急用四君子或附子理中并加升麻。调补脾胃。色正方许可治。有痘毒遇风寒相搏。凝滞于肌肉。遍身皮肤色青。急用夺命丹发之。然多不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正额

朱济川曰。额乃心之部分。若痘出遍处平黯。而正额匀朗。绽凸红润。调理无虞。遍处虽匀红绽。而正额平塌。灰滞无神者。此元气不足。不能成功于上。凶也。正额虽平塌。而间有数点尖绽者。险也。又须两颧颊来助。若颧颊不起发。无润泽。为气血不足。终不可治也。若眉心密簇如钱。而色灰滞。虽遍身朗绽。八九日浆行俱满。

眉心必空壳无水。后必痒塌倒 喘胀而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手足

朱济川曰。四肢之痘。应出不出。应起不起。应浆而清水。应收 而不痂。应脱靥而粘着不脱者。皆脾胃虚。不能旁达四肢也。治宜调理脾胃为主。然四肢始终贵乎温暖。若痘出手足冷者。

脾弱也。痘出而手足作痛者。乃毒火乘脾。疏解为上。若遍身浆满。而四肢尚空壳。多有不治者。

临病之际。可不抚按手足之温冷哉。又有自言手足冷。及按之热而夜卧不宁者。此脾弱而虚阳发露于外也。当补脾调血为主。痘出而两足常动摇不休。此热毒流于阴分。不治。若出七八日足不伸者。不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唇舌

痘出始终以唇舌红润为吉。若唇口肿胀。紫黑干裂。或有痘先黄。或唇色皎白。或有白泡。或肿烂流脓者。皆毒火乘脾。极为危候。当先升解以化其毒。次补益以培其本。庶可无虞。若痘出稠密。唇口疮相粘干黑者。死证也。若臭烂延及牙龈。腮颊肿破。而成走马崩砂。牙宣息露狐惑等证。皆不易治。即用化慝丸、马鸣散。亦难取效。若初见舌白唇紫。即知实热。急投凉膈散及马鸣散吹之。庶可急夺其势。若见痰喘作渴者。不治。若气虚火盛。津液不能上行而舌干口燥者。补益为主。若毒火盛而舌干口燥者。解利为主。若舌上燥黑芒刺者。此热毒内蕴。急用硝。黄下之。或可十救一二。又舒舌者脾之热。弄舌者心之热。有因唇燥而舒舌者。亦脾之热也。

若痘稠密浆清。唇口摇动。昏沉寒颤者。不治。唇口 动。目眶内陷。足常动摇者。不治。若下唇有白屑如芝麻。或翻转如葵花。或有紫泡出血。及唇燥裂而见面色枯槁。烦渴不止。及腰足痛者。

皆不可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眼目

痘疹初发热时。目赤肿者。风热上攻也。四五日间目赤者。火毒盛而上熏也。痘后目赤肿者。

余毒郁于心脾也。 痘疹出多。至灌浆时。自然眼闭。然干靥之后。又当开眼。若仍闭不开者。

此毒瓦斯上攻于目。急宜清解余毒。甚则凉膈散加荆芥、牛蒡、蝉蜕。大抵过期不开。即当以舌舔润。去其眵污自开。 痘疮害目。不在于初。而在收靥之后。皆由头面痘密。脓血胶固。或破烂而复肿灌。毒火郁蒸。内攻于目。又或痘出太盛。成就迟缓。过服辛热。失于清解。或逼受火气。

或衣衾过浓。或客冒风寒。或恣食诸卵。皆能害目。治当活血解毒。得血活其毒即解。切不可概用凉剂。恐冰凝血脉。终成痼疾也。亦不可点香窜之药。谷精散、决明散、密蒙散、神功散、羚羊散等方选用。 初见点时有痘丛生目中。急须移痘丹移之。庶无害眼之患。方虽似诞。而功效特奇。不可因其异而忽诸。若三日后根气已定。不可移也。轻者以象牙磨水。点入移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余毒

痘疮平塌倒 破烂之证。用药得以收靥者。余毒发泄未尽。必循经络而出。发为痈毒。看何经络而用药。俱以托里解毒为主。如未溃肿硬者。排毒散。随元气虚实加减。外用生黄豆嚼烂罨之。或大黄酒煮。入真绿豆粉敷之。或蛇蜕蘸生豆浆贴之。若溃肿而脓未透。解毒内托散加白芷、鲮鲤甲。外用海石细研蜜调敷之。如已溃脓尽者。十宣散加连翘、忍冬。凡痘后余毒发痈。根赤而作痒者。气虚也。四君子加当归、芍药。色赤而肿痛者。血热也。四物汤换生地加犀角、鲮鲤甲、连翘、忍冬。肿而不溃者。气血两虚也。托里消毒散。溃而不愈者。脾气虚弱也。六君子加归、、忍冬。若发于皮肤之外。或大片小片如涂朱。或作核肿痛。不可摸者。此名紫丹瘤。五内毒盛。虽用解毒药。亦难消散。从上发者。过心即死。从下发者。过肾则死。急以瓷锋砭去恶血。

毒肿未平。再与砭之。更须内夺其毒。得以开泄也。若皮肤发出隐隐红斑搔痒。或红块者。俗名盖痘痧。消毒饮加防风。若收靥安好。忽然手足厥冷。此脾气虚弱。不可认作寒证。参 内托散加桂枝。若手足忽然拘挛。不能屈伸者。此外感风寒湿三气。勿用发散耗血之药。十全大补汤。

用桂枝、苍术。骨节痛。加羌、防。有痘疮收靥后。忽然下痢脓血者。此毒瓦斯流入大肠。须二三日间。听其下尽。然后清热利小便。再后补脾健胃。不可用止涩之剂。若热毒蕴蓄于肺。闭塞咽喉。

则口张不食。欲吐不吐。干呕声嘶。此胃中有疮腐烂。最凶之兆。急用消毒饮加甘、桔、黑参、牛蒡、竹叶。并磨犀角水救之。迟则咽烂而死。若腹痛胀满。烦躁气急者。此毒入于脾。当用枳实导滞汤利之。否则喘急厥冷。难治矣。若痘后胜常饮食。日渐羸瘦。此气血两亏。胃中虚火也。钱氏异功散、四物汤。并加黄连。相间服之。更节饮食为要。若大便秘结。毒盛血枯也。消毒饮加生地黄、麻仁、杏仁以润之。因多服热药燥结者。消毒饮加麻仁、芍药、山栀。若口舌生疮。赤者为心脾蕴热。宜凉膈散。白者为心肺有热。宜清肺汤。外以青布蘸水拭净。用马鸣散掺之。收靥时。口舌生疮。及患齿疳者。皆由余毒不解。乘于阳明。而熏逼上焦也。宜清胃化毒。甘露饮加犀角、连翘。咽痛者。亦由余毒留于管龠。肺受火淫而为肿痛也。如圣饮。若收靥之后。目闭不开。或生翳膜。疼痛昏暗者。俱宜凉血解毒清心泻肝。随证治之。若收靥未齐。忽发余毒。而身面目睛俱赤者。难治。翁仲仁云。痘疮既靥之后。或成痈肿。人固知为余毒矣。不知气高而喘息作声。

撷背抬肚者。余毒之在肺也。痰涎稠粘。切牙戛齿。泄泻不止而口臭者。余毒之在脾胃也。盗汗出于胸前。向午则热而渴者。余毒之在心包也。睡中多惊。身常发热。余毒之在肝也。耳叶与尻常热。余毒之在肾也。眼合不开。身肿不消。壮热不清。郁郁不乐。诸经皆有余毒也。又须知发于巅顶及胸者。为心经之毒。发于臂肘及背者。肺经之毒。发于胁膝及筋聚处者。肝经之毒。

发于七节之傍及尻上者。肾经之毒。发于正面及咽者。胃经之毒。肝肺及胃之毒多易治。心毒多危。肾毒不必治也。大抵血热毒盛而发者。其毒必 肿色赤。能食便秘。并宜消毒饮加解毒凉血药。胃气实者。排毒散微下之。若气虚毒盛而发。其毒必漫肿色淡。食少便滑。虽用参、 内托。

多不可治。若用犀角、芩、连、地黄之属。是速其毙也。如遍身流注清水。延绵不已者。不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妇人

女人天癸既至。阴常不足。痘疮以气为主。血为辅。一有不足。则变易生。如发热之时。正遇经来。此热从血解。疮自发出。最为吉兆。若四五日不止。则热入血室。血必妄内联动。中虚之证也。小柴胡加芎、归。若非经行之期。于发热时而经忽至者。此毒火内炽。逼血妄行。必疮多毒盛。急以犀角地黄汤加紫草、蝉蜕、牛蒡、连翘。使热清毒解。痘出经止。方无变患。迟则内虚疮陷矣。又如起发灌浆之时。适遇经行。三四日不止。必难起发灌浆。或平塌。或灰色。或黑陷。急用十全大补汤加熟附。使起发灌浆。或出赠痘为吉。若寒颤切牙喘满者为内脱。不治。又如起发灌浆之时。经水适来。或口喑不能语者。乃血去心虚。不能上荣于舌。先与保元汤加归、地、门冬、茯神、枣仁。待其能言。后以十全大补汤加猪心血调服。又经不断之时。适逢出痘。发热神昏。言语狂妄。循衣撮空。如祟状者。此经后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犯冲脉也。四物汤合导赤散加麦冬。又如崩漏不止。气血俱虚之后出痘。此必不能胜任。虽十全大补。多不可救。又如向来经闭不通。血海干涸。适逢出痘。毒瓦斯怫郁冲任之间。二阳之证并发。攻之则妄行不止。宜归脾汤调其心脾。使毒得发泄。庶或可救。至如孕妇出痘。最为可虑。不问轻重。悉以安胎为主。胎动不安者。四物汤加参、术、砂仁。有热证当用黄芩。必须酒炒。胎安痘出稠密。参 内托散加紫草、归、芍。至如痘疮正在起发灌浆时。忽遇分娩。气血俱虚。十全大补倍参、 加熟附子。以补气血。甚则大剂保元汤。更加胶、艾、姜、附。续续灌之。若小腹急痛。瘀血未尽。须加肉桂。

胎下之后。绝无瘀血。按之急痛者。此必瘀积小腹。加炮黑山楂。以伏龙肝煎汤代水煎药。临服再加熬枯黑糖半两最妙。若切牙寒颤。腹痛作渴。手足冷身热者。此脾胃内虚。而显假热于外也。十全大补汤加熟附。服后止者吉。不止者凶。如产后半月十日之间。适遇出痘。此气血新虚。

必以大补气血为主。大抵男妇婚嫁之后出痘。其顶必不能高耸。其形多大而扁阔。其色多淡而不黄。不可拘小儿元气未发泄之例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痘形

痘疮从颧骨上起者。曰当颧痘。朗朗不妨。稠密者危。 在口两角出者。曰监门痘。后必成水泡及泻。 下颐先出。曰脱须痘。浆虽充灌。终属危候。 痘出红活光泽。粗细一匀者。曰石痘。吉。 手足四肢皆有。惟身少者。曰四腕痘。凶吉相半。若身面皆无者不治。 通身皆有。

足心无者。曰无根痘。须看周身多少。少者吉。多者凶。 上身少。下体多者。曰逆痘。凶。

上身多。下体少者。曰顺痘。吉。 上下有而中间少。或两胁多而腹上无。腿上不起者。曰两节痘。危。此证当从虚治。 胸前独多。曰瞒心痘。多凶。加渴泻者不治。 两腰每边一个紫大者。

或皆紫黑如蚤咬者。及未出先见腰痛者。曰折腰痘。五日死。 初报点五七粒成丛。数十处皆然者。曰梅花痘。起肿必达成一片平塌。若有赠痘光泽如珠者。吉。赠痘亦平塌枯滞者。凶。 报点周时即痂。复又报点。如是数番。名九焦痘。可治。若当额地角颧骨心胸背手耳后。有一二个黑陷者。亦曰九焦。不治。 痘粗肥而娇红色艳。不能结实。名晃痘。不可因其好看而妄断为吉。急宜调补脾气。否则为溏泻痒塌之患。 痘出而顶有皱纹者。曰椒皮痘。或纹如茱萸者。皆不治。 痘出红润而中心少有黑点者。曰茱萸痘。为血热。可治。 中黑陷而四围灰白者。曰陷顶痘。九日死。 初出状如蚊蚤所啮。三日后反不见者。曰反关痘。五日死。 痘起黑陷。或紫黑中有血疔者。曰紫疔痘。七日死。 痘疮中有紫黑疔。生于 上。太阳当心者。曰黑疔痘。三日死。 痘黑而光泽者。曰贼痘。有背部与当颧监门。及拘腮锁口。俱用银针挑破。以珍珠散涂之。

初起疮色淡紫成片。曰紫云痘。十日死。 痘未出时先惊搐。曰先惊痘。不必治惊。痘出自愈。

若出而复没。虽少而不起发者。难治。若已出而发惊者。曰逆惊痘。不治。 痘起稠密无缝。紫黑成片而发搐者。曰惊搐痘。不出六日死。痘出虽有缝。粒密而色昏者。曰数臾痘。不治。 痘出不圆不起。顶红根白者。曰顶红痘。不治。 痘空处有云头红色者。名夹斑痘。治之而斑退痘起者吉。否则凶。 痘空处细密有头粒者。曰夹疹痘。痘稀而疹先退者轻。痘密而疹不退者重。

痘出大便秘结。而痘疮朗朗红活者。曰关门痘。不妨。 痘疮不成脓。而内泻痢者。曰伏阴痘。

治宜温里。痘疮红润。而引饮渴不止。及狂言 妄者。曰向阳痘。治当凉解。 痘疮正出。而胸膈高肿。内不宽者。曰结胸痘。下之生。迟则死。 周身皆收靥脱痂。巅顶一粒紫大不收者。曰鹤顶痘。二十日外。必发惊而死。亦有周身痂脱。正额一粒溃而不敛。至月余作痒。破出臭脓。

声哑闷乱而死者。有周身痂脱。头上一粒不敛。至四七日忽痒甚出蛆。声哑闷乱而死。皆鹤顶之类也。 有收靥脱痂之后。忽身发火热。旧靥愈处。重出一番。痘竦囊聚。肿痛愈加者。曰 杌痘。此毒蓄营卫。急宜凉血解毒。当慎风寒。节饮食。否则。必毒邪攻迫。腹胀溃烂。阴阳不分而死。 痘皮薄破烂者。曰湿痘。大剂补脾燥湿。间有生者。切禁黄 。以其反助表湿也。 痘一出如豆壳水泡。兼腹泻不止。曰水患痘。不治。 痘起胀而与肉齐平。虽有黄浆。根血紫滞者。

曰板黄痘。亦名延日痘。虽痂尽脱。而日渐枯涸。延至月余多死。 痘四围平塌阔薄。中间一点色白而点者。曰 窠痘。必死。 痘出数粒面丛。平塌不起者。曰 痘。治之起发分颗者吉。

否则凶。初起发时。疮头便带白浆者。曰疫痘。不治。 痘点见于下颐。或耳下眉心。若白头如。渐干枯倒陷者。曰白闷痘。三四日死。若报点如丹。渐干焦紫黑者。曰紫闷痘。五六日死。

若喘胀衄血便血者。曰紧闷痘。二三日死。 痘周身皆白。内空壳一联者。曰蛇壳痘。难治。若变臭者可治。 痘疮至浆来而溃烂。臭不可闻者。曰臭痘。无妨。臭而裂者。为外剥。不治。 痘稠密不能起发灌浆。六七日间。忽泻脓血者。曰泻浆痘。此证多有生者。虽危不妨。 痘初起时光泽。至四五日反不起而伏陷。将发虚寒者。曰伏陷痘。急当扶里为主。 痘虽起发灌浆。浆未足而忽然干靥者。曰倒 痘。多危。 痘出既红。忽然变白。更加寒颤切牙者。曰寒颤痘。急当助表养血。亦须防过十二十四朝。方可无事。 若先出红泽。适遇妇人经事所触。而变灰白色者。曰血厌痘。急觅月月红花或茎叶。煎汤调紫草茸末一钱匙。入酒酿服之。缓则难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异痘

夫痘有似凶而吉者。似吉而凶者。不可不辨。如诸痘不起。而天庭晓星起灌者吉。诸痘壮起。而天庭晓星不起者凶。诸痘不起。而太阳独起者吉。诸痘壮起。而太阳不起者凶。 诸痘不起。

而耳边方圆寸许独起者。肾经旺也。吉。诸痘壮起。而耳边方圆寸许不起者。为肾败也。不治。

遍身俱起灌。惟左耳下外面。有两三粒不起灌者。肝肾毒盛。定作唇裂齿干。宜急救之。 凡头面四肢密者为险。若得地角有数粒如珠者。为顺。诸痘俱好。地角独伏陷干枯。或灰白不起者。

为逆。 痘遍身俱陷。惟尻骨饱满如珠。此肾脏有权。补托灌浆即愈。 面部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蚕种者。毒聚于胃也。危。面部俱稀。而口角有黑痘一粒独大。或两边有两粒者。为 门疔。初起可救。五六日不治。 痘出遍身稀疏。惟项下稠密一片至颐者。名锁项托颐。不治。若喉颈太多者。急用山豆根、牛蒡子、黑参、木通、甘、桔、芎、归、生地、荆芥辈治之。迟则毒结咽喉。不救矣。 初见标时。胸上脐下俱有。中间一截无者。此脾胃虚。

急用参、 、归、芷、浓朴、紫草、木通、防风辈救之。七日之外难矣。痘出遍身斑斑成片。如打伤痕者。不治。 痘标既完。手足胸背俱多。而头面无者。气血不能上升也。急用升麻、芎、归、甘、桔、防、芷、苏叶、前胡。加姜服之。五日后不治。曲池生痈而死。若遍身稀者。不在此例。 初出便如绿豆。两三日大如棋子。其痘根顶全无血色。比众独大。按之虚软。曰贼痘。四五日出血而死。痘出数十粒成块。肌肉结硬。中有一大者。曰痘母。此血凝毒盛。急须挑破。内服真人解毒汤。外用绵胭脂煮热熨之。熨之肉不柔和者不治。 头面无空。平塌色白。俗名蛇皮。

此干枯不能作浆。至十一二日必危。若得发臭而不剥裂者。可治。 初标红润。至四五日忽变伏陷。此为药患。急扶表里。 痘虽肥满。而内实干无血水者死。 痘中有凹。四边特起。明亮坚硬。浆板不化。形加石臼者。不治。 痘疮生虫。皆湿热所化。毒流皮肤也。虽冬月亦有之。以柳叶铺下。令儿卧上。则虫自死无柳叶时。预收干者为末。香油调敷亦效。初出血点。其色红紫。遍身如点朱者。六日死。 血泡协热。而浆肥满。刺泡血红。急以犀角地黄汤加白芍治之。血黑不治。 痘本稀少。四五日起发。六七日收靥。痂干而赤。九日而痂落。此气血充足毒少。故随出随痂。不及作脓也。最佳。 疮虽起发。四畔又出小痘。攒簇如粟米。不待长养灌浆。必加搔痒而死。 疮头有孔。脓水漏出。堆聚干结。或清水自破。水去干黑者不治。痘发浆泡。而人中平满唇翻。腹胀气急者不治。 痘发燎浆泡。切忌损破。浆臭后犹或可治。破则不治。 其形如豆壳。灰白全无血色。擦破血出无脓不治。 痘已出齐。紫色不起不浆。如浮萍贴于肉上者不治。

如微微高起。爬出有血。急以凉血解毒之剂救之。 黑痘多属血热。本为恶候。然形状多端。宜随证解救。紫黑点子隐于皮肤间者。用人牙烧灰、猪尾血。酒酿调五七分。量人大小与之。初出便见黑点。急用紫草茸三钱酒煎服。或形如痣。或如牵牛子。或如煤炭。或青紫成块。皆为寒闭热毒。宜化毒凉血。荆、防、蝉蜕、紫草、黑参、木通、连翘辈救之。热甚加黄连。黑而软大者。气弱毒盛也。保元汤加紫草。以上诸证。竭力图成。或可十全一二也。 近看如水蓼花。远望如胭脂色。清水不能成浆者不治。 先见标一二点于面部。或口唇上下。周身俱无。如常起胀灌浆收靥。此为报痘。不知者以为本痘稀少。以火照之。红点隐隐藏于肌肉之内。急宜托里解毒。其痘齐出。否则颐下发痈毒而成不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逆证

痘疮不治之证。总勉强用药。终无生理。初出时从天庭司空太阳印堂方广等处发出。或如蚕种。或如鱼膘。或发点朱洒墨泼青。成青黑紫斑。或肌肉有成块处。或有青 。成紫黑干枯。

或遍身有瘙疹。或如玳瑁。或头面一片如胭脂。或初出红点带紫。或夹斑如锦纹者。俱危于四五朝。迟则不过六七朝也。若见青斑者。顷刻危矣。 若遍身不起。俱发紫黑斑点。或初起顶陷。

连肉通红。或如沸无缝。或薄如竹膜。摸之便破。或如蛇壳如鱼皮。顶陷如羊眼。赤亮如汤泡火烧。或腰腹作痛。上下出血。或如 糕。成片连贯。眼合无浆者。俱危于七八朝。迟则不过十朝也。 若四五日间。面目浮肿而疮不肿。其痘黑陷紫陷。或灰白。或发紫泡水泡痒塌者。危于十一二朝。其泡刺破。出黑血黄水者不治。 若四五日诸痘未灌浆。唇上有疮先黄。失于针挑者不治。 若五六日内。痘白而肿。光亮如水。根脚不红。或声哑气急。或鼻陷啮齿。或目闭忽开。

露白无神。不省人事者不治。 若六七日不能灌浆。但空壳干枯。全无血水。搔破无脓血而痒塌者。十二日死。有脓血者不死。 二三日根窠不分。红肿如瓜。或如冷粥结面。或如胖蚕之形。或如油光黍米。内有红紫。或顶陷。有眼如针孔。色紫黑者。俱不治。 若两颊两颐。多致成片。如涂朱者。此肝乘脾。当十二三朝不食而危。 若七八日间。陷伏焦紫干枯。不能灌浆。或切牙寒颤。 语狂躁烦闷。呛水错喉。在七日前见者难治。或目闭。口中臭烂成疳。延及内外者不治。或七八日后。腹胀气喘。有痰如拽锯。啼哭不止者。可治。无啼哭者。不治。

或嫩薄易破。抓塌成饼。堆垛如鸡屎。泄泻不止者不治。 或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乳食不化痘烂。或口臭唇焦。或目闭反开者。不治。 或不时哽气。如欲大便状。或胸高突起。神昏闷乱。或舌卷囊缩。咽肿不食。或蜷脚不伸。或憎寒四肢逆冷。或目闭腹胀。厥冷过膝。或先痘后惊。连发搐不止。及痘后慢惊。目无神而色青者。皆不可治。 当靥痒塌无脓。皮如血壳者。必发寒颤切牙口噤而死。 妇人经水不止。或堕胎下血。身大热不退者。并不可治。凡发热时。头温足冷。昏闷如痴。渴饮不止者。其痘必危。 凡腰下见点。腰上不出者不治。 凡斜视之。脸如橘皮。不分肉地者死。 起胀时色白如饭。平塌不起者死。若此者。乃毒盛血枯。不可认以为虚寒之候。 至如可畏之证。附列于后。如不食。或多渴寒颤困倦。脾虚也。戛齿噤牙。肾经热甚也。烦躁体热摇头。肝热生风也。 吐逆泄泻。乳食不化。便脓血者。脾胃虚寒。毒入大肠也。 疮作黑坑。内无脓血者。肾热脾虚也。 大小便涩。口渴者。心肺热也。 喘急痰盛者。肺热甚也。 以上可畏之证。内犯一二。用药得效者生。不效者死。若犯三四证。必无生理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诸证

头疼可治目闭初起不治八九日无事十三四日凶咳嗽无事。气急初起无事八九日凶。摇头初起虽凶可治。八九日后。不治。 声哑。初起难治。七八日可治。痂落后凶。兼喘急不治。或哭泣声哑。

色泽者可治。色晦者不治。喉痛。初起可治。痂落后凶。 语。初起重。痂落后凶。 心胸痛不治。腹疼。初起无事。痂落后凶。 腰痛。初起及痘中凶。十四日后无事。项不能举。天柱折。

虽结痂干靥。二十日外必凶。 十指冷。脾虚者可治。毒盛者不治。手足摇不治。 手足痛。初起凶。八九日无事。 足冷过膝不治。 眼耳出血不治。 鼻衄无事。 吐血。鲜红可治。紫黑不治。 尿血不治。 大便血可治。 吐黄水。腹不疼无事。腹疼者凶。 吐清水无事。 吐浓痰无事。 吐臭痰不治。 错喉。初热凶。灌浆时不妨。 寒颤。初起不治。七八日后亦不可治。

切牙。初起不治。起长时凶。七八日后可治。泄泻清白。寒也。可治。 泄泻黑水。脏腑坏也不治。吐蛔。初起吐一二条无事。多则凶。十四五日吐出即死。便出多者亦凶。 燥渴。结痂后凶。 不食。结痂后凶。余毒盛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看法

朱济川曰。医以认证为要。凡一入门。必先知其家贫富何如。时月炎冷何如。儿之禀赋何如。形色善恶何如。脉诊微盛何如。肌肤老嫩何如。痘出稀密何如。部位顺逆何如。气血虚实何如。

表里寒热何如。声音清浊何如。口舌燥润何如。睡卧安否何如。举止动静何如。饮食多少何如。

二便坚利何如。又有凶中藏吉。吉中藏凶。不可不辨。审此数者。随宜而治可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用药

痘疮者血蕴也。治宜活血为主。故紫草、红花不可少。红甚便滑则忌。山楂散血消积。胃虚不能食则忌。甘草解毒和中。中满则忌。陈皮健脾行气。自汗则忌。大腹皮利水治胀。发散则忌。

牛蒡子疏风润色。滑窍通肌。泄泻则忌。木通疏利膀胱。溺多则忌。诃子、乌梅止泻渴敛汗。便实则忌。参、术扶元益胃。血燥毒盛则忌。升麻、葛根升发开提。痘密汗多。毒盛里实则忌。羌活、白芷败毒追脓。气虚则忌。归、芎活血补血。血热黑烂则忌。芍药、地黄凉血助阴。血寒不发则忌。辰砂定神除热却烦。灰白不发则忌。糯米暖胃实脾。气滞则忌。防风散风解热。气喘则忌。木香调气散寒。止腹痛泻青。斑黑燥渴则忌。浓朴温胃治胀。烦渴则忌。细辛发散上行通肺。

燥热则忌。柴胡发表透热。气升则忌。前胡除痰治嗽。便泄则忌。半夏消痰止嗽。燥渴则忌。麻黄、紫苏散表逐寒。表虚则忌。姜、桂助血温中。血热妄行。干红焦紫则忌。附子回阳补元。治虚寒厥冷。烦乱则忌。大黄荡涤实热。胃虚食少则忌。人牙起发肾邪陷伏。血热毒陷则忌。山栀降火下行。气虚便溏则忌。犀角凉血止衄。时值行浆则忌。牡丹皮行血归经。痘前多汗则忌。肉豆蔻健脾止泻。便实则忌。桔梗开郁发导。用下则忌。蝉蜕驱风散毒。表虚汗脱则忌。枳壳宽胸下气。气虚下陷则忌。胡荽、乳香时焚开窍。血热毒盛。烦渴衄汗则忌。黄柏、绿豆、生甘草等分煎膏。预先涂目眶。或胭脂涂眼眶耳前。使痘不侵目。出后则忌。一发热起。便以丝瓜近蒂三寸。连子烧灰存性。加辰砂酒服。可使痘稀。见点则忌。每年端午日服之。服久可使不出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禁忌

痘疮自初出至收靥时。脏腑俱虚。外邪易触。饮食易伤。必须避风寒。调饮食。日用胡荽、红枣、大黄、乳香焚之。若血热毒盛。禁烧胡荽、红枣之属。恐变烦渴焦痒之患。如煎油炒豆杀牲腥血。硫黄、脑、麝诸香。葱、蒜粪秽之气。房事淫气。异服生人。及锣钹金器之声。俱宜避之。

勿令洗面。恐生水损眼故也。眼鼻勿动其痂。则无眼吊鼻 之患。行坐勿令太早。免致腰酸脚痛之虞。能食者。与鲫鱼、白鲞之类。切不可与生冷瓜、柿、梨、橘。韭、蒜、醋、酱。 粽、鸡、鹅、椒。姜辛辣等物。鸡子害目。亦不可食。近世多用鲜笋、鲜鱼发痘。若脾胃虚寒者。误与。每致泄泻不食。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恐毒瓦斯为寒所滞。则痘不能生发也。如天大热。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溃烂也。其麻疹比之出痘固轻。然调治失宜。风寒不避。祸不旋踵。一切辛辣浓味。助火酸收之物。咸须禁食。如酸醋、胡椒、猪肉、核桃及梅、杏、樱桃、梨、柿、荸荠等类。若误犯之。则有伏慝焦紫。喘胀声喑而难救也。误食鸡则终身肌肤粟起。误食糖霜。多发疳蚀。必俟两月后。方无禁忌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麻疹总论

麻疹者。手足太阴阳明二经蕴热所发。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是亦时气传染之类。其发热时多咳嗽多嚏多呕。眼中如泪。面浮腮赤。多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通身红赤。起而成粒。匀净而小。斜目视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以其阳气从上。故头面愈多者为顺。法当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散以升发之。凉润以清解之。切忌酸收。凡动气燥悍及一切温补之药。慎不可犯。误用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薄荷、前胡、葛根、麻黄、石膏、鼠粘子。

凉润如黑参、栝蒌根、葳蕤、麦冬、生甘草、芩、连、贝母、连翘、竹叶。皆应用之药。又当随所发月时。量儿大小。及见证轻重而为制剂。若渐出渐收者。其势虽轻。而热尚未平。须防喘急。

若连绵三四日者。其势虽盛。而热已发泄。必无他变。宜大青汤。或消毒饮加黑参、石膏、麦冬、竹叶。若发热时遍身汗出。或衄血者。此毒解也。勿遽止之。若汗出太多。血流不止。当以清肺汤去款冬、杏仁加麻黄根以敛汗。犀角地黄汤以止血。迟则气虚神耗。为难治也。若发热时。或呕吐。或自利者。此火邪内逼。毒瓦斯上下行也。俱宜清热解毒利小便。切勿止涩。大凡疹证发热时。未有不渴者。但当与绿豆灯心汤。勿与冷冻饮料。致成水蓄。多生变幻也。即荤腥酒面生冷水果。

咸须禁之。麻疹多有热痰在肺。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表。不得止嗽。麻后咳嗽。切忌辛温酸涩。但用清咽滋肺汤以清余热。痰壅自愈。多喘者。热邪壅肺也。切勿定喘。惟应大剂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贝母、黑参、薄荷。如冬天寒甚。麻毒为寒郁于内。不得透出而喘。加蜜酒炒麻黄。一剂立止。夏月热势甚者。即用白虎汤加竹叶。忌用升麻。误服必喘。然喘为肺气壅遏。故喘必兼嗽。而张口抬肩者。肺窍不通。不治也。故谚有喘而咳嗽者可疗。喘而不嗽者难医之语。又其证多泄泻。慎勿止涩。惟宜芩、连、葛根。则泻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又有疹收之后。饮食如常。卒然心腹绞痛。遍身冷汗如冰者。此元气虚弱而中恶气也。朝发夕死。勿妄治之。凡麻疹以鲜明似锦为吉。黑晦如煤最凶。头面不出者重。红紫黯惨者重。

咽喉肿痛不食者重。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鼻扇张目无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牙疳臭烂者不治。疹之牙疳。最为难治。外用无比散吹之。内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荆芥、石膏。缓则不救。疹中诸患。不宜根据证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证自退矣。有夹痘而出者。此毒瓦斯太盛。故一齐涌出。不必治疹。但当托痘为主。然治痘宜温。治疹宜凉。此又不可不审。大人男妇出疹。当与外感并治。

惟清凉解表。随天时寒暑施治。凡麻痘并作。脏腑风热交患也。麻乃风邪外感。痘为胎毒内发。

二者相杂。赤晕发 。多有误认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殊不知其为疹夹痘也。当与化斑汤续续频进。麻毒解而痘自起矣。有种行浆疹子。极似痘。最难看。然痘则必有顶盘。疹虽有浆。而头粒必不坚。根盘必无红晕也。疹后痘不结痂。乃元气亏损。当大补脾胃为主。不可误认邪热未尽。

复与清热退火之药。

卷十二 婴儿门下

例治(四十则)

麻疹俗名痧子。浙人呼为 子。麻病风热。人或未知。痧之与 。字学不收。皆土音习俗之讹耳。原其证之轻重。今昔悬殊。吾吴水土濡弱之乡。生气最易萌动。故麻疹之发。自始至终。

不过二三日即安。从古迄今。靡不皆然。迩来风气变迁。有似北方气候。即寻常麻疹。必六七日乃化消。若热势未尽。或触风寒。或犯饮食。变证百出。其危有甚于痘者。因遍考方书。从无麻疹专学。间有一二及此。无非附见痘疹之末。一皆简略不详。何怪儿科之莫能举措。且以痘方混治。曷知麻属阳。阳从阴化。故外出内没而不浆。痘属阴。阴从阳化。当外疏内托以助脓。二者相去天渊。乌不可辨。然皆为婴孺说也。但今不特婴孺。少壮每多患此。虽当参详诊切。仍不能舍此绳墨。而临证之机。活法在乎心手。绳墨又不可拘也。予闻扁鹊入咸阳。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予由是随时兼爱。曲尽一贯之道。

为麻疹特开生面云。发热 麻痘之初。必由发热。但痘热不过二三日即出。麻热有六七日。或半月乃出。或乍凉乍热。或壮热经日不退。始热之际。必见面赤眼肿。多涕泪。咳嗽连声。是其候也。热甚经日不退曰壮热。惟正出时为正候。若初发壮热。至已出而热不少衰者。其证必重。

清热透肌汤。出尽而壮热不退者。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荆芥、黑参。没后而壮热不退者危。急需凉解为主。其有热数日止而复作者。有早热而暮退者。在初发时为热邪未透。葛根解肌汤。正出之际而烦热转甚。乃邪热未解而复内攻也。清热退肌汤。没后见者。为余邪未尽。四物汤换生地、赤芍加连翘、黑参。亦有麻退身凉。越六七日而复热者。非余热未清。即复感风邪。当以意消息。

或因大病之后。中气虚而然者。治本为要。临病之机。不可不审也。部位 麻属府候。发则先动阳分。而后妇阴经。一身之中。阳部宜多。阴部宜少。阳部宜透。阴部即不透。亦可无虑。若阴部多而阳部反少不透者。为险。防有他变。阳部者。头面背四肢向外者。皆为阳。阴部者。胸腹腰四肢向内者。皆为阴也。凡发自头至足为齐。头面多者为顺。先从胸腹暖处起。渐发四肢者顺。

如从手足起。渐发胸腹背者逆。形色 色贵红润。形贵尖耸。若色虽红润而不起。二便艰涩者。清热透肌汤。如色淡不起。二便如常。此属本虚。当兼培养气血。亦有色黯不起。大便秘结。唇舌燥赤者。为火邪内郁。白虎汤加黑参、荆芥。其有色白不分肉地。惟点粒高耸。 时即没者。

邪热本轻也。然有表气本虚而色白者。调护温暖。越一二日自变红活也。若正出时为风寒所遏。

而色白如肤。必毛窍竦栗。葛根解肌汤。或麻出成片。一被风寒。便变为白。身不发热而反内攻。烦躁腹痛。痰喘气急者危。如毒攻于胃。则呕吐清水。攻于脾。则腹胀不食。攻于肺。则鼻塞喘促。攻于心包。则唇舌焦燥。不省人事。摇头掣手。攻于肾肝。则变黑而不救也。若色紫赤而黯。是火毒炽盛。顶粒起者可治。宜凉血饮子。 语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调益元散。枯燥不起者难治。若顶粒焦者。无论红淡。皆为热剧之候。并宜白虎汤。重用石膏。干燥无汗。加麻黄以汗之。大便秘者。凉膈散下之。亦有麻发如云头大片。其形有二。一者大片 赤。一者大片之上复有小红点粒。皆火邪炽盛所致。白虎汤加黑参、竹叶。若麻出斑烂如锦纹。或出脓血。腥臭不干。心胸烦闷。呕吐清水。

身温热者。白虎汤加黄芩、茅术。若初发时有似斑屑者。乃风寒在表。而成瘾疹。只宜疏解。俟麻一透。其疹自退。切勿误认为斑而与苦寒之剂。致麻内陷而难救也。咳嗽 麻疹干咳连声不断。

是火邪凌烁肺金所致。然咳则毛窍开而麻易出。故未出之先。最喜咳甚。发透其咳自已。若出尽及没后而咳仍不止者。清咽滋肺汤。咳嗽多痰。去麦冬加橘皮、茯苓。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甘桔汤加芩、连。没后见者。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

以滋化之。

汗 麻发之际。常宜微汗。微汗则肌腠疏豁。而邪易透。不可复用升发。升发恐汗大泄。不无亡阳之虑。其有隐陷不透之坏证。用权升发。得大汗而解者。此特语其变也。若壮热无汗。而皮肤干燥者。必风寒壅滞难出。多成内攻之候。或腹胀痛。或发喘促。宜与葛根解肌汤。

冬月越婢、三拗选用。但不可过剂。亦有因热极火郁。皮肤干燥而难出者。必致唇舌燥裂。二便秘涩。壮热昏沉。或身体胀痛。喘促痰鸣。无论何时。急宜白虎汤加黑参、牛蒡、芩、栀、竹叶之类。大抵麻证当以微汗为顺。若始终无汗。虽没后不无余咎。其治总不逾上法也。

嚏 麻疹初起而多嚏者。是内火因风邪激搏而然。正出时有嚏者。其候必轻。如没后尚有嚏者。邪热尽解。可无余患矣。如嚏而多涕者。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通。必有风邪留滞。宜辛凉之剂以透达之。

呕吐 麻之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呕吐是胃中热邪不得发泄而作。葛根解肌汤。正出及正没时见者。消毒饮加枳实、黄连。多痰者。更加贝母、栝蒌根。若没后而呕者。脾胃虚而热滞也。石斛清胃散。其有呕而吐蛔者。胃中痰热胶固。虫无所养而上窜也。能食即定。如蛔出多而不能食。为胃败。不治。

泄泻 泄泻为麻疹之常候。热邪得以开泄也。发热时泻而黄赤稠粘。小水短涩者属热。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已出。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其证必多发渴。渴甚不止。热甚不退。虽数剂无妨。如泻下清稀白沫。腹疼喜得温按者属寒。胃苓汤去苍术加煨姜。泻利窘迫而腹痛胀满。或暖气如败卵者。为饮食停滞。枳壳汤加楂、柏、木通。大抵麻疹泄泻。属热者多。属寒者少。辨治宜早。

不可令其泻久。泻久则正气下陷。或成肿满。或变下利。并宜枳实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麻后泻利不止。口渴目闭。四肢不温者。不治。呕吐不食。洞泄不知者。不治。目 麻疹发热之时。眼光如水。而多眵泪。或白睛微红。此正候也。若没后犹见红赤。为肺经风热未尽。泻白散加荆芥、薄荷、黑参、牛蒡。闭不欲开。更加连翘、木通。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导赤散加荆、蒡、黑参。若为风热所侵而眼眶赤烂者。柴胡饮子。急须治之。否则为终身痼疾。

发不出 初起发热咳嗽。浑身胀痛。有似伤寒之候。惟干咳连声。目赤多泪。呕恶便溏。确为麻疹之验。

若将发之际。或为风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郁热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势未萌。与出后没早不同。如气粗喘促。腹中胀痛。

烦扰不宁而不得出。急与麻杏甘石汤。或越婢汤去枣重用石膏。轻则升麻汤以升发之。若因触犯雾露风寒。隐现不能发出。以新猪矢冲汤。隔簟蒸之。冷则更添滚者。并取猪矢烧灰。葱白汤下二三钱。乃痘疮黑陷用烧人矢之变法。即烧人矢亦能发之。发之仍不出者。神丹不能复图矣。

按古方麻疹升发剂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用。非特升麻当慎。即桔梗初起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盖麻疹宜凉宜润。

一切辛燥之味。咸为禁剂。用药之机。可不为之慎重乎。

透表 麻疹无问尖大细小。必得透表。

可无后患。其有一种匾阔 赤成块。块上复有小粒平塌不起者。亦有一片如风毒。偏高红肿。但头粒不尖。二者虽透。其中必有热邪留伏。防有他变。并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以滋化之。纵有余热。从此涣散矣。

不透表 麻出而皮肤干燥。毛窍竦栗。不能透表者。风寒郁遏也。越婢汤葛根解肌汤。随轻重取用。其有表虚不胜疏透者。一味葱白浓煎。时时与之。但得微汗即解。若头粒隐隐红紫一片而不透表者。火毒炽盛也。白虎汤加荆芥黑参。如肌肤不燥。唇色淡白。二便如常而不透者。中气本虚也。消毒饮加连翘、木通、车前、茯苓。虽有蕴热。不可轻用寒凉。即用峻剂升发。亦必不能复透。但当解利。使之内化为主。亦有胸背腰腹暖处起发而红。头面手足乍有乍无。此证必缠绵难已。且有没后五七日。复发如前。两三天而愈者。此气候之异。当非不透之比。只宜辛凉透表。渐次向安。欲求速效。转增危殆。

没早 麻出未经三日。或为风寒外郁。或热邪内陷。或误食酸收之物。一日半日即没。周身暖处绝无红影。终变危候。若虽没早。肌肤暖处尚未全没。急需透表。发之不起。即当审其所触而与内解。如外为风寒所遏。邪反内攻而没早者。消毒饮加葱头热服。复透者吉。甚则加麻黄、穿山甲。或越婢三拗选用。若不急治。必喘胀而死。亦有遍身青紫热肿喘胀气急。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投凉膈散去芒硝加麻黄、石膏以发越之。若腹胀喘促。溺涩脐突者。凉膈散加葶苈。庶或可救一二。若内挟痰热。火毒亢剧而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汤加黑参、竹叶。若误食酸醋收敛之物。伏匿壮热。喘咳烦闷。以猪胆汁制甘草煎成。续续与之。得吐微汗为效。或苦瓠、生甘草煎汤灌之。亦能取吐。吐中便有发越之义。误会豕肉。喘胀气急。枳壳汤加山楂、芒硝以下夺之。误食核桃。喘咳声喑。消毒饮如石膏、马兜铃。若得热退身安。气息渐调者。方可无虑。或大病之后。或洞泄不止。中气本虚。不能发越而没早。惟当健运中气。略兼解表清热。若没后遍身搔痒者。露风早也。消风散以疏解之。

难没 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麻必五七日乃没。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化。

迩来地运变迁。未有不绵延数日者。当非难没之比。若三四日后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腠而难没者。此必卫气素微。不能 发。或衣被单薄。阻其发越之机。以致绵延多日。法当辛散透达。不可遽用寒凉。蔽其开泄之路也。

渴 渴乃肺胃热盛之候。唇口必红。二便秘涩者。门冬甘露饮。若二便清利。唇色不红而但渴者。此必寒凉太过。脾虚不生津液而作渴也。七味白术散去木香加糯米。渴而烦躁者。是热邪凌烁心包。白虎汤加麦冬、竹叶。正没时。竹叶石膏汤去半夏。渴而腹胀者。木虚实滞。为难治也。

喘 喘者。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其证有虚实之分。虚者难治。实者易调。虚则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身无大热。虽清痰润肺。多难获效。实则大便坚燥。小便赤涩。身发状热。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蒌仁、贝母。冬月量加蜜炙麻黄。随手而应。若喘而无涕。兼之鼻扇者。不治。大抵未出而喘者易治。

没后喘者。难治。初发之时喘者。三拗汤加石膏、芽茶。喘而臭干口燥者。白虎汤最捷。若见于麻后。又宜清咽滋肺汤以滋肺胃。白虎汤又为切禁。故曰。医不执方。活法在人耳。

气促 气促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初发正出时见之。清热透肌汤。在正没没后。清咽滋肺汤。如喉中有痰 而鸣者。热邪阻逆不得发越也。见于初发正出之间。除热清肺汤。正没没后见者。必邪热未透。或露风没早。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难治。

喑 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不能尽达于表。咳盛咽伤故喑。宜清咽滋肺汤。若喑而肿痛者。射干消毒饮。然喑为麻疹之常。不可与痘喑比例。

搐 搐为痰热聚于心包。见于初发未透之时。清热透肌汤加蒌仁、竹叶。没后见者难治。

只宜轻清之剂调之。不可误用金石。痰涎壅盛者。一味栝蒌涌吐之。若搐无痰鸣。或自啮指者。

非真搐也。此为正虚不能主持。必死不治。

衄 衄者。火邪炽盛。血随火载。上行而溢于鼻。麻疹初起。是为顺候。其热得以开泄。

不治自已。若衄之不止。或失血者。犀角地黄汤加荆芥穗。正没及没之后。衄仍不止者。四物汤加茅根、麦冬以滋降之。

谵妄 谵妄是热邪炽盛于心包。若发热正出时见者。为火邪内伏。不得透表而致。白虎汤加荆芥、鼠粘子。甚则加麻黄以发越之。在正没没后。并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生地黄以清解之。

切牙 痘证切牙。有寒热之分。麻疹切牙。皆为热例。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热。喜饮冷者。麦门冬汤加丹皮。若手足不热而反厥冷。喜饮热汤。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喉作痛。

痰鸣而死。即与白虎汤。多不可救。

唇燥 唇燥多属脾胃之热。淡而燥者。其热轻。赤而燥者。其热深。紫黑而燥者。热剧而重也。随轻重以清润之。

唇舌破裂 唇舌破裂者。心脾之火上冲也。其色必多深赤。初发正出时见之。白虎汤加芩、连、黑参、荆芥、薄荷。若正没没后见者。为心脾俱绝。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皆难治也。

口气 口气秽浊。乃热邪蕴隆于胃。清胃散加石膏、连翘、生甘草。其有臭不可闻者。此胃败也。不治。若其人本有是证。不在此例。

舌胎 舌者心之苗。麻本火候。心属于火。故舌多有胎。白为肺热。黄为胃热。但当清解疏利。更参外证而为施治。纯黑为心绝。黑而湿者。热淫血分。黑而燥者。热淫气分。皆为危候。

并宜白虎汤。湿者。加生地黄、黑参。燥者。加麦冬、竹叶。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死。

口疳 牙疳腐烂。是热留阳明。余毒上冲所致。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荆芥。大便秘者。当归散微利之。外用栗根白皮煎汤漱净。以无比散。或烧盐散吹之。如通龈色白者。自外延入内者。

无脓血者。齿落口臭者。喘促痰鸣者。皆为不治。若满口唇舌黄赤白烂。独牙龈无恙者。此为口疮。非牙疳也。亦胃中余热未尽。毒壅上焦。二便必多艰涩。导赤散以泻心脾之火。外以绿袍散敷之。

腹痛 腹痛之由不一。总为火毒内郁。或风寒壅遏。或饮食停滞。皆能致痛。于发热正出时。

风寒壅遏。毒反内攻而腹痛者。急与疏表。麻透自已。若饮食过伤。腹满胀痛者。力为消导。其痛自除。时当正没。

没未尽而腹痛者。兼清中外。而痛自止。没后见者。分利余热。其痛自愈。又须验其有无他证。

属虚属实而与治之。若热邪内结而腹痛者。通利大便为主。有麻后脾气不调而致腹胀。面目四肢浮肿。分利小水为要。至若元气大虚。阴阳不能升降。小水不利。遍身浮肿。喘促兼见者难治。

便秘 大便秘结。火壅血燥而耗津液。麻疹大非所宜。无论日期前后。速宜清润。四顺清凉饮。甚则凉膈散以通利之。慎勿迟延。恐麻变焦紫而难救也大抵麻疹自出至没。二便俱不宜秘。

秘即微利可也。

溺涩 小便赤涩。在初热正出时。热邪涩渗。是为正候。没后见之。为余热下匿膀胱。导赤散加麦冬以滋气化。利之仍不通者。必大便秘郁之故。大便一通。小便自利。

痢 麻之作痢。为热邪内陷。在正没或没后而痢下色白者。黄芩汤加防风、枳壳。下脓血者。

白头翁汤去黄柏加防风。或因食积而滞下者。枳壳汤加楂、柏、木通。腹中作胀。时痛时止者。

浓朴汤。亦有泻久而成痢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自始至终痢不彻者。必有风毒留滞于内。则宜解毒行滞。而兼疏风实脾。庶几克应。如痢下紫黯如痈脓。如屋漏水。如鸡肝色。如黑豆汁之类。加之气喘躁渴。热甚发呃。噤口不食。麻色紫晦者。皆死不治。

下虫 下虫多见于没后。此以胃热少食。虫不能安而下也。与过食伤中。虫不能容而下不同。但须调其饮食自愈。非上出之比。不须治之。

睡 麻疹正出时。精神困倦。沉睡不醒者为逆。盖缘正气亏损。邪火内郁。正气不胜所致。

若没后而沉睡不醒者。

为气血俱虚。补脾养血为要。如没后烦扰而反不得寐。是余火复燃。急需滋养阴血。虚阳自敛。

亦有昏睡不知起止。掐其颊车合谷不知疼痛。似寐非寐。无问正出没后。良非吉兆。当察其兼见何证。而与施治可也。

不食 不食是胃中邪热炽盛。不可强与。虽数日不食。亦无妨害。在初发正出时。白虎汤加荆芥。麻透热清。自有食也。没后不能食。石斛清胃散。量加健运之味。元气委顿者。急需培补。防有虚羸之患。

鼻扇 鼻扇者。肺将绝也。若兼喘满痰鸣。此必不治。如咽喉清利。无喘满而精神不减者可治。宜滋培肺气为主。没后见者死。

胸高 麻疹胸高肺热炽盛而胀也。多见于正没没后。为肺经坏证。不治。

身冷 麻为肺胃邪热所发。本属于阳。肢体常宜温暖。若反清冷如冰。是为逆也。其有没后遍体温凉如故。独下体厥冷过膝者为肾败。不治。如初出腰以下不热。毒不能透。而反渐没者。

亦为逆候。急当温养脾肾。或有得生者。

妊娠 麻属火候。最易堕胎。若初发正出时。须验其色之红淡。热之重轻。而与疏解。疏解之中。佐以清凉滋血安胎为主。四物汤加条芩、艾叶、荆芥、紫苏之类。若胎气上冲。急用苎根、艾叶煎汤。磨槟榔续进以降之。一切实脾行气温燥之药。既碍麻疹。复伤子气。咸须禁之。

虚羸 麻患既平。形体羸瘦。精神倦怠。饮食减少。或咳嗽不止。或便泄不已。或身热不除。皆真元亏损。恐成劳瘵。并宜双和汤去川芎以和之。嗽。加橘红、贝母。咳。加麦冬、百合。

泻。加白术、扁豆。食难孚化。加砂仁、谷芽。气血俱虚。合四君子汤。随证调之。切禁寒凉伤犯脾胃之药。专力资培。缓图平复可也。

麻疮 麻后发疮。多缘生水澡浴太早。水气留泊肌腠而发。但须日以荆、防、艾叶煎汤洗之。勿用生水。亦不可用疮药熏涂。失治。必每岁根据期而发。虽云小疾。亦须慎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水痘

水痘者。色淡浆稀。故曰水痘。色赤者。曰赤痘。将发之时。亦皆发热。由红点而水泡。有红盘。由水泡脓泡而结 。但水痘则皮薄色娇。赤痘则红润形软。总不似正痘之根窠圆净紧束也。

且见点起发灌浆结痂。止于五六日之间。其邪气之轻浅可知。皆由风热郁于肌表而发。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证。当与大连翘汤解之。亦有夹疹而出者。有夹正痘而出者。若先水痘收后而发正痘。其痘必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附种痘说

痘本胎毒。根于先天。发则由于时气。以故沿门合境。安危相率。与疫疠传染无异。且多外挟风寒。内停宿滞。及乎跌扑惊恐。为患种种。匪可意料。自伏波迄今。天生天杀。莫可谁何。

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详究其源。云自玄女降乩之方。专取痘气熏蒸。发儿胎毒于安宁无病之时。则开发之机裕如。不似正痘之天人合发。内外合邪。两难分解也。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药。惟是盗取痘儿标粒之浆。收入棉内。纳儿鼻孔。女右男左。七日其气宣通。热发点见。少则数点。多不过一二百颗。亦有面部稍见微肿。胎毒随解。大抵苗顺则顺。必然之理。如痘浆不得盗。痘痂亦可发苗。痘痂无可窃。则以新出痘儿所服之衣。与他儿服之。亦能出痘。总取同气氤氲。为胎毒之向导。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而圣功生焉。或有热发出迟。点不即起。或杂发于麻疹之中。须药扶持者。悉如正痘法。调理自安。当知胎毒有限。助虐无穷。况苗发之痘。既无客邪鼓动血气。势无痒塌闷乱之虞。正气内守。虽酒气秽气。略无妨碍。脱痂绝无瘢痕。

口鼻亦无残废之厄。允为避险就安之快捷方式。间有意外之变。此儿正气内夺。加以客邪交迫。时动必溃。命之制在气。道之理也。值此而与种痘。未有不告变者。故凡病后之儿。及颜色太娇。骨干太弱。肌理太疏者。皆正可以轻试也。其于痘证初行。疫邪方炽之时。切须避其锐气。当俟大势稍平。方可施补天浴日之妙用。其间或有不顺者。此必苗非顺痘。医非慑家。是不能无揠苗助长之憾。然皆方士之所为。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吾以静眼观之。曷若顺天随时。

不假强为之为愈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