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路玉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617

张璐(1617-1699),清初医学家。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著书自娱,至老不倦。康熙六年(1667年),集三十余年研究伤寒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两卷,祖述仲景原文,条理诸家纷纭之说。《伤寒缵论》取《伤寒论》重新分类,首详六经证治,次列结痞、温热、痉湿暍等杂病,并采喻昌尚论篇》及各家注说,以发明之。《伤寒绪论》共列一百四十余证,分述诊脉、察色、劫病、刺灸诸法,附载杂方一百四十九首,辑录先哲方论。其治伤寒宗方有执喻嘉言,本三纲鼎立说,分太阳病为八类。于温热诸证亦有研究。所著《诊宗三昧》一卷(1689年),专明脉理,颇有见地。又仿《证治准绳》体例,汇集古人方论,时贤名言,参以己见,附录医案,纂成《张氏医通》(一名《医归》)十六卷,前后历时五十年(164—1693),其中所佚痘疹、目科部分,分别由其子登、倬、以柔补辑。此书专论杂证,多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以之贯通本人学术主张,理论、实践皆富。于血证诊治辨析尤详,多以温健脾阳、滋养肺肾之阴为调治之法。治痢尚倡“温理气化”一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南巡至吴,子以柔进献此书,御医张叡谓此书可比《证治准绳》。所著《本经逢原》四卷(1695年),收药八百三十一种,分部次第,均依《本草纲目》。阐发药物理论,较为明晰,颇有心得。又谓孙思邈《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相媲美,因取原书,逐一发明,撰成《千金方衍义》三十卷。对其书处方特点,钻研颇深。张氏著书,主张博通,条理清晰,持论平实,不标新异。子张登、张倬,继其学,亦有著述,常与其父著作合刊行世。《伤寒大成》即收录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及张登《伤寒舌鉴》、张倬《伤寒兼症析义》,共五种。《张氏医书七种》(一以《张氏医通》为丛书总名)除上述五种外,又增入《张氏医通》、《本经逢原》两书。

张璐作品

张氏医通 [ 张璐 ]

《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查看详情>>

本经逢原 [ 张璐 ]

四卷。清张璐撰。张氏认为《神农本草经》虽为我国较早的药物学专书,但所载药物并不多,且有些在临床中并非常用,有的已失传,故以 《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广引众说,加以发明,兼及诸家治法,编成此书。部分编次依从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水、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服器、虫、龙虫、鱼、介、禽、兽、人等三十二部,收集药物七百余种。书名虽曰 “本经”,但实际取自《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临床常用药。内容以讨论药理为多,介绍个人用药心得,加以发挥。对所采药物叙述性味、产地、性状、鉴别、功效、主治、炮制、禁忌等,再引证《神农本草经》原文及各家学说。务使之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由于张氏本人临床经验丰富,论述颇有见地,故此书切合实用,深受后世医家推崇。此书与诸医书比较有独到之处。如李时珍之书多主考订,缪希雍之书多有博辨,而此书则多“惟取发明性味、辨别功过、使制方者易明云。”有康熙三十四年 (1695) 长州张氏隽永堂刊本,嘉庆六年(1801)金闾书业堂刊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诊宗三昧 [ 张璐 ]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缵论 [ 张璐 ]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1667) 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