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翻经时代之终,得四大翻译:第一第二,同出鸠摩罗什三藏一人之手,《般若诸经》,及与般若有关之《大智度论》、《中论》,一也;《法华经》,二也;昙无谶三藏之《大般涅槃经》,三也;佛陀跋陀罗之《华严经》,四也。

鸠摩罗什三藏,西域龟兹人也。幼而出家,与母往罽宾,遍游西域各地,学佛教;初专小乘,后转习大乘,以奉空宗为主。时值五胡乱华,十六国竞起;秦苻坚建国长安,地当西域来华要冲。是时苻坚势盛,统一北方诸国,使其臣吕光征西域,携罗什归。苻坚后遭淝水之败,北方再乱,前秦遂亡。后秦姚苌,代兴长安,而吕光适灭龟兹,遂独立西陲,国号后凉。罗什当龟兹灭亡之时,奉吕光命来居姑臧(后凉都)。苻坚已死,罗什遂留后凉。姚苌死,姚兴即位,大崇佛法,频招之。弘始三年,罗什至长安,兴大悦,待以国师之礼,以西明阁、逍遥园为译场,广译经典。为我国佛教翻译大革新时期。罗什所译经典,范围广博,部帙浩繁。《出三藏记》载有三十二部(三百余卷);《历代三宝记》载有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开元录载》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所尽力者,属于大乘空宗,以发挥印度龙树提婆之说,为其教系。在我国佛教教理革新方面,亦为大发展之时期。

大乘空宗根本经典,当推般若部诸经。其中之仁王般若,虽在《大般若经》之先,号称“独立经典”。而《大般若经》,足以囊括之。实般若部诸经之一大丛书也。《大般若经》全书,虽成于唐代玄奘之手;但其中主要部分,罗什早经译就,所谓《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是也。考我国般若部诸经翻译历史,当以大品、小品翻译时期为最古;此外部分。翻译之卷数既少,时期亦较后。

般若经之传来也,有一佳话焉、咸推此经为朱士行(或作朱子衡)之苦心谈。《释氏稽古略》称朱士行为中国最初之僧徒,原未足据。在朱士行之先,尚有严佛调;《历代三宝记》称为清信士。虽《出三藏记》、《高僧传》从略,然严佛调是出家人,则无可疑。考严佛调为临淮郡人,三国时僧徒,在朱士行前八九十年,朱士行在魏都讲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此第二译也,其第一译成于支娄迦谶之手,今天)。有难通晓处;乃舍其生命,于魏甘露五年赴于阗,访求原本,客死不返。所得《大品经》原本,九十章六十万言,使弟子弗如檀携归洛阳适于阗人无罗叉来,遂与竺叔兰共译之;是即《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前人称此为《朱士行放光经》者,乃推原其效力而言者也(先是已有竺法护所译之大品。但竺法护所译,在太康七年,无罗叉所译,在元康元年。相距仅五月,可称同时)。

今为考查般若诸经翻译历史便利计,特制下表,以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对照[经名旁(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第一会(四百卷)

第二会(七十八卷):

(一)《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 西晋竺法护译

(二)《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 西晋无罗叉竺叔兰译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 姚秦罗什译

(以上般遮于着——娑诃利迦——般若波罗蜜)

第三会(五十九卷)

第四会(八卷)

(四)《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五)《道行经》一卷后汉竺佛朔译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吴支谦译

(六)《新道行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大智度经》四卷东晋祇陀密译

(七)《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 苻秦昙摩蜱竺佛念译

(八)《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姚秦罗什译

(以上陀索萨诃利迦——般若波罗蜜多)

第五会(十卷)

第六会(八卷)——《胜天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陈月婆首那译

(以上周唯兰塔唯克拉弭——般若)

第七会(二卷)

(九)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梁曼陀罗仙译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僧伽婆罗译

(以上索补塔萨胝迦——般若)

第八会(一卷)

(十)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后汉严佛调译

软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宋翔公译

《大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译

(以上般遮输迦般若波罗蜜)

第九会(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姚秦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陈真谛译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隋笈多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唐义净

(以上伐折罗折提迦般若波罗蜜多)

第十会(一卷)——(十一)《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唐菩提流志译

(以上般若波罗蜜多——阿留达索胝迦)

第十一会(五卷)——(一)比大般若第二会仅三分一,散花品以下阙。

第十二会(五卷)——(二)《出三藏记》载《朱士行放光经》二十卷,一名《旧小品》;以为即《道行经》异译,此误世。又此经卷数,现存者凡二十卷,但经典卷数,傅译之初,即屡有变迁,故不以何者为正。今所载者,以《古经录》之说为主。此外罗什之《摩诃般若》(现存二十七卷),支谦之《大明度》(六卷)亦同此理。

第十三会(一卷)

(三)《一名大品般若经》,又名《新大品》。

(四)《出三藏记》以支谶所译之《古品遗日说般若经》一卷,为《小品经》异译。《他经录》谓一名《佛遗日摩尼宝经》,盖属于别种也。

第十四会(一卷)——(五) 此非小品之全译,几抄出者。但道安云:“非译者之抄出,乃抄出之焚本也。”此或系小品四种之小者,又别有西晋优婆塞卫士度所成之《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但此为旧道行所删改者,非译本也。

第十五会(二卷)——(六)此外《历代三宝记》谓小品经有七卷,为竺法护所译,殊属可疑。

第十六会(八卷)

(七)《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序》云:此原本传自车师国为《大品经》,有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之说。所以名钞经者,为就前译放光、光赞之所缺而补译之耳。其译文曰:“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经五卷也。”就其译文观之,其为《大品》之异译明甚,然诸经录,皆以之为《小品》异译。较罗什所 译,不过三分之一,缺后十品。有《以须菩提品经》为《小品》异译者,实则此书之异名也。《开元录》等谓:“共传云,与大品、放光、光赞同本者,恐寻之未审也。”但道安译时,已与放光、光赞校勘矣。本书现存,望学者研究之。

(八)又名新小品。僧睿小品经序云:“此经梵本有四种:大者十万偈,小者六百偈。今此译经,为其中品。”

(九)此经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比于僧伽婆罗所译,稍有不同。此共为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异译。

(十)第八会那迦室利分异译;翔公译亦同:濡首为旧译,新而在后译者,文殊也;有谓为宋软首译者。

(十一)较大本广略稍异。

宗此般若经,发挥一切皆空之理者;龙树、提婆二菩萨也。罗什受此教系,龙树、提婆之重要著作,皆罗什所译。如《大智度论》(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百论》(二卷)等。余如《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成实论》(二十卷)、《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皆其翻译中最著名者。

罗什所译,《般若》而外,当推《法华》。《般若》扫迷妄;《法华》示究竟。《法华》实属重要。就我国佛教教义史上之影响言之,《法华》较《般若》,尤为重要也。罗什之前,译《法华》者,虽不乏其人。然罗什所译之《法华》,在译界上,与以一大革新,有关于佛教史者匪浅,究非前人所译者,可以几及。兹据前说,示《法华经》翻译表于下:[经名旁(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一)《法华三昧经》六卷

吴 支强梁接译

(二)《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 竺法护译

(三)《正法华经》十卷

西晋 竺法护译

竺法护所译《法华》,虽有二部;是否有误,不可得知。或误传为二,或谓非出自竺法护之手。其六卷本,今佚。

又吴录失译部所载《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一说以为抄自《正法华经》者。

(四)《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西晋 失译

此单从宝塔品、与提婆达多品、译出少分,无全译者。

(五)《方等法华经》五卷

东晋 支道根译

(六)《妙法莲华经》八卷

姚秦 罗什译

罗什初译,凡七卷,二十七品;后世加提婆达多品,为二十八品;分为八卷。现傅罗什所译《法华》,有下列二部,乃后所编入者。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一卷

萧齐 达摩摩提法献共译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一卷

北周 阇那崛多译

罗什译时,在弘始八年,无提婆达多品。达摩摩提译时,在武帝永明八年,距罗什译时,八十年矣。普门品亦然;罗什译时,有长行而缺重诵。阇那崛多当武帝时来北周,其所译,距罗什译时,百五十余年矣。故普门品,决为后加无疑。一说、罗什译有提婆达多品,所谓缺者当属附会。但合一者,究属何人?殊不可考。

(七)《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隋阇 那崛多译

阇那崛多,北周时来华,至隋始大译经典。其在北周所译者,则曰《北周阇那崛多》;其在隋所译者,则曰《隋阇那崛多》。借此可知译书时代,非有二阇那崛多也。其《添品法华》,与达摩笈多共译;其《宝塔品》,与《提婆达多品》不分;都凡二十七品。

此外尚有宋失译《法华三昧经》一卷,《经录》谓为《法华部》,之支派,非《法华经》中之一部分。

罗什所译《法华经》原本,其来何自?学说不一:《出三藏记》引僧睿喻疑之说,谓朱士行赴于阗得《光赞般若》原本时得之。即朱士行《光赞般若》所谓:“遂得有此《法华》正本,于于阗大国,辉光重壤,踊出空中,而得流此。”此虽近于附会,然《法华》原本,来自于阗,当为事实。惟原本既无《提婆品》,则《宝塔》、《提婆》二品,或系晚出而附入《法华者》,不可考矣。现此二品有单译者(失译之萨昙芬陀利经)。后达摩摩提唯译《提婆品》,而《添品法华》,则不分《宝塔》、《提婆》二品。因此二品与其他诸品相异之处颇多,故达摩摩提、法献共译之《提婆品》,有谓法献得其原本于于阗者。又阇那崛多自干陀罗国(即其本国)来华时,道经西域诸国,言于阗东南有遮拘迦国,国王崇大乘佛教。宫中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其国东南二十余里山中,藏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宝积》、《楞伽》等十二部大乘经。于此可见当时大乘教集中于于阗附近诸国;而古之求大乘经者,咸往于阗,亦必有所据则阇那崛多之说,当非出于臆造。又《道安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谓:《光赞般若》(即竺法护所译,与《放光经》同一原本者)原本,亦只多罗携自于阗者。推而至于《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其原本亦咸自于阗传来。即谓中国佛教小乘来自罽宾,大乘来自于阗,亦无不可。此乃译经历史上有趣味之事迹也(罗什所译经典。除通行者外,尚有《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楞严三昧经》。其文章通畅,在旧译诸经中,最为可采)。

次就《涅槃经》言之,《大般涅槃经》传我佛入灭状态,及最后教诫,为最重要经典。此经典,有大小乘之区别。其区别因何发生,虽不可得知;但《大乘涅槃经》,当比《小乘涅槃经》发达较后,则无可疑。

《涅槃经》在《长阿含经》中,谓之前分之游行经;遂别为《小乘涅槃经》,终成为《大乘涅槃经》。《小乘涅槃经》,中国译者,则有白法祖(西晋)之《佛般泥洹经》,法显之《大般涅槃经》,及失译之《般泥洹经》三部,《长阿含经》,及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所存者俱同。今据诸《经录》,考古昔所译之《涅槃经》,凡十五种,今存十种:[经名旁(下)有。者,为藏中现存之本]

(一)《胡般泥洹经》二卷

后汉 支娄迦谶译

古时译梵为胡,后知失宜,梵仍用音译,《经录》改为《梵般泥洹经》。

(二)《大般涅槃经》二卷

曹魏 安法贤

(三)《大般泥洹经》二卷

吴 支谦译

(四)《方等般泥洹经》二卷

西晋 竺法护译

《经录》有《哀泣经》二卷,此盖以方等泥洹之初品(即哀泣品)为名者;其与《方等泥洹》稍异者,《哀泣经》少后三品,故不得谓之异译。

(五)《佛般泥洹经》二卷

西晋 白法祖译

(六)《大般泥洹经》六卷

东晋 法显、佛陀跋陀罗共译

(七)《大般涅槃经》三卷

东晋 法显译

《大般涅槃经》,是否法显所译?不无可疑。盖法显前所译之《大般泥洹经》,为《大乘经》;而此译为《大乘经》;且同一原语,前曰泥洹,后曰涅槃,不应歧出至此。《山三藏记》暨《历代三宝记》,载法显所译有《方等泥洹经》二卷,而《出三藏记》复曰今阙。若此说信然,则法显当别有《方等泥洹经》在。既冠以方等字样,当然属于《大乘经》而译《大般涅槃经》者,不知何人矣。

(八)《般泥洹经》二卷

失译

(九)《佛遗教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

此经流传颇广,细案之亦属小乘涅槃经一种异译。

(十)《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北凉 昙无谶译

即《大乘涅槃经》之最完全者,所渭《北本涅槃经》是也;今改为《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二本今存。

(十一)《般泥洹经》二十卷

刘宋 智猛译

(十二)《般泥洹经》一卷

失译

《出三藏记》载刘宋求那跋陀译。《开元录》谓:“上下文句,非是跋陀所翻,似是谦护等所译。”《历代三宝记》谓与竺法护所译《方等泥洹经》,大同小异。

(十三)《四童子三昧经》三卷

隋 阇那崛多译

与竺法护所译《方等泥洹经》同本异译。

(十四)《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唐 若那跋陀罗 会宁共译

(十五)《大悲经》五卷

高齐 那连提耶舍 法智共译

此外《经录》中尚有存其目者,因疑而阙焉。上列各经中四、六、十、十三、十四、十五、六种,属大乘部;五、七、八、九四种,属小乘部。此十种今存。余五种散佚。第十三种以下,所述甚新,不属于译经之初期(昙无识所译《大般涅槃经》,南本北本并存。合计可得十一种。实则二本同为一物。)

所散佚之五种,第一种之《胡般泥洹经》不明;《经录》谓与第二种《大般涅槃经》同本,或以为别是一本(《历代三宝记》注谓第二种为初出。乃于支娄迦谶之下,《列梵般泥洹经》名)。盖支娄迦谶仅译大乘经典,恐与第二种同为《大乘涅槃经》,以昙无谶所译之大本言之,则第二种为略其前数品而译之者。第三种之《大般泥洹经》,亦略去大本之序分,与《哀泣品》者;《出三藏记》称:“《支谦大般泥洹》、与《方等泥洹》大同。”故疑第三、第四、二种亦同。第十一种之《般泥洹经》,与第十种之《大般涅槃经》昙无识所译者,同本异译。第十二种之《般泥洹经》,《历代三宝记》称:“与晋世《竺法护双卷泥洹》,大同小异。”由是观之,散佚之涅槃经,皆可信为属于大乘,而自大本之一部分译出者也。但此诸经,果属大本一部分耶?抑原为一部,后集成大部耶?或各小部独立而单行者耶?皆属可疑。无论类似佛遗教经之小册,可视为涅槃经之全体;纵使四十卷之大本,亦是涅槃经之一部;非彼为此一部。此为彼全体也。同一涅槃经,实有如斯长短伸缩之差;其间关系,足资研究。

梵本全书,计三万五千偈;昙无谶所译大本,尚非梵本原书;其最初携至北凉者,仅有一部分(前分十二卷)。与在于阗所得者合计之,得三十六卷;约译成一万余偈,仅及原本三分之一。此大本,与智猛所译之二十卷本,同本异译。惜智猛本不存,难以判别。法显、觉贤(即佛陀跋陀罗),共译之六卷本,“是《大涅槃经》之前分,大众问品,同本异译。”此六卷本,较大本次序整齐。蹶后大本傅于南方,当宋文帝之世,慧严、慧观、与谢灵运、据法显六卷本,加以修正,附益品目,成为三十六卷;所谓《南本涅槃经》。因名在北凉者,曰《北本涅槃经》。出三藏记所载《大涅槃经记》,谓:昙无谶所译之梵本,乃智猛自印度携归者。智猛归至高昌之时,适昙无谶来北凉;北凉主沮渠蒙逊迎之。遣使高昌,取智猛所携归之涅槃经使译之。此即《大涅槃经》翻译之起源。又谓智猛携归者惟五品,而六品以下,则求自敦煌。其说如此,恐系误传。

第十四种之《大般涅槃经》后分,或名阇维分;或称茶毗分;谓系《大本涅槃经》之后分,不过想像之词。相传会宁游历印度,行抵南海波凌国,与若那跋陀罗共译者。其译本传到我国交州,会宁弟子运期承交州都督命,持至洛阳。惟此经说佛涅槃后之佛体焚烧诸事,恐初未必译为大本之后分也。《开元录》称“陈如品末,文势相接。”亦不过想像之词(陈如品者,大本涅槃末品名)。义净三藏求法传称“于阿笈摩,抄如来涅槃焚烧之事,非《大乘涅槃经》也。”(阿笈摩,即指长阿含而言)不见有所谓大本之后分者。然细绎义净之言,果为纯粹之小乘。《开元录》则曰:“今寻此经,与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少分相似而不全同;经中复言法身常存,常乐我净、佛菩萨境界,非二乘所知;与大涅槃义理相涉。”据此说观之,则此经其介于大乘小乘之间,而占小乘至大乘中间过渡之位置者欤?

试就《涅槃经》译入中土之由来述之。《涅槃经》之翻译完成昙无谶之力也。盖《大乘涅槃经》法身常住之思想,在我国佛教教理发展上,影响极大;何则?《大乘涅槃经》之教理,其重大之根本要点,不外法身常住;而《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所说,亦不外乎法身常住,佛陀真身不灭而已。故我国学者,呼为涅槃常住教,其法身常住说,一转而成佛性遍通论;惟佛之法身,非仅常住;我等一切生类之法身,与佛之法身,并无差别;因此之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佛性遍通论,即由之而生。且法身常住与佛性遍通二义,颇于我国佛教开示新意义;何则?法身常住云者,谓佛有大我;此语为说无我教者所闻,未尝不骇为新奇。当昙无谶之前,法显六卷本译出时,彭城僧渊,异而排之,已有舌根销烂之传说。又罗什弟子道生,见法显六卷本,遂唱阐提成佛说,大受世之非难。及昙无谶所译大本告成其所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论阐提,亦可成佛;闻其说者,莫不服其卓见。当时因此经,而佛徒之思想,为之一新,可以概见(《法显六卷本》,译于晋义熙十三年,翌年告成。昙无谶所译大本,始于北京玄始三年,阅七年始告成。按玄始三年,适当东晋义熙十三年。二译同年开始,良非偶然,可称佳话)。后之学者,研求佛教教义,决难置涅槃常住教于度外也。

《大乘涅槃经》所唱法身常住之根本思想,与《小乘涅槃经》发达上之关系,尤为密切,不可不知。盖《小乘涅槃经》,原本于《大乘涅槃经》,特教义及其组织,未曾明示,仅以释迦最后事实为根据耳。当佛陀入灭时安慰弟子之言,及弟子追慕之殷,遂产生佛不灭之思想。而佛陀安慰弟子之言,与弟子借以永其追慕之说,实为《小乘涅槃经》中一乘大事业,可推而知也。

《小乘涅槃经》三部中,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第五),及失译之《般泥洹经》(第八),殆同一原本。法显所译之《大般涅槃经》(第七),措辞较前二经,多形容而远事实。兹择前二经所载者,而示《小乘涅槃经》中要语。其经文曰:“佛出王舍城耆阇崛山精舍向吠舍离时,于竹芳荟萃之处,大感苦痛,此大病始。阿难侍旁,见之大惊叹。”尔时佛言载在《佛般泥洹》经者,则曰:“我已有经戒,若曹但当案经戒奉行之;我亦在比丘僧中”载在《般泥洹经》者,则曰,“佛岂与众相违远乎?吾亦恒在比丘众中;所当施为教诫,以具前后所说,皆在众所;但当精进,案经行之。”所谓我之经戒,即为我体;汝等若奉持此经戒不失,则我亦恒常永久存在汝等之中;自佛一方见之,确是安慰弟子之言,而对于弟子等所授之遗嘱;自弟子等一方见之,则奉为惟一之凭依。盖此言为《涅槃经》枢纽,驯至产生法身常住思想之信仰,决非偶然也。又此言载在《遗教经》者,则曰:“如来之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但此法身,非实存在宇宙之意,乃仅以佛之经戒为法身之意,更自《阿含经》,一转而为《茶毗分经》中法身常存之语;更变而为《大乘涅槃经》之法身常住说;其所历之径路,足以明示其发展次序、与其心地。以上所述,乃《小乘涅槃经》与《大乘涅槃经》之要点,并其关系之大略情形也。

试就《华严经》言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佛教重要经典;其分品早经译就,而推觉贤三藏所译《华严经》为最完善。此经原本,与前诸经同,皆得自于阗;有支法领者,游学西域,自于阗得此经梵本三万六千偈以归,与佛陀跋陀罗共译之。其始也,仅分五十卷,后人更分为六十卷,遂呼为《六十华严》自《华严经》译成,我国佛教,大受影响。具研究之价值在佛教上占一重大位置。其说法分为七处八会;《六十华严》,分为三十四品;《八十华严》,分为三十九品。《八十华严》,实叉难陀(唐代自于阗来者)所译;较《六十华严》完善。然就我国佛教史上所受影响言之,则其关系,殊不若《六十华严》之重要。盖此二种《华严经》,梵本既异,流派自殊。佛陀跋陀罗以前所译《分品经》,为《六十华严》所无,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即《八十华严十定品》之异译;此《十定品》,为《六十华严》所无此二大《华严经》外,尚有唐般若三藏(罽宾人)所译四十卷本,俗呼为《四十华严》者;因其就二大华严之终所谓入法界品者,详细译成;故详名之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之外,可续《四十华严》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文殊师利发愿经》,略似普贤行愿偈。普贤行愿偈者,乃《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此偈异译,有唐不空三藏所译之《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则有唐地婆阿罗所译《绩入法界品》一卷。其他诸经可属于华严部者尚多,兹不赘述。

昙无谶、罗什、觉贤四大翻译之大体,略如上述:此四大翻译,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关系,后当述之;兹略言其梗概焉:我国大乘佛教重要宗派,概以四大翻译为基础;而涅槃、般若、法华,最初已有密接之谓系,后熔成一大宗派。即谓我国大乘教宗派导源于罗什、觉贤二派,亦可。

罗什与《涅槃经》之翻译,有无关涉?不可得知。罗什、法显、昙无谶三人,时代相同;但就法显、昙无谶翻译《涅槃经》考之,似罗什未尽知此事。然罗什于般若、法华、涅槃,具有见解;征诸其徒僧睿所述。而益信矣。僧睿于所著喻疑,举其师罗什之言曰:“般若除其虚妄;法华开一究竟;泥洹阐其实化;此三津开照照无遗矣,但优劣存乎人,深浅在其悟,任分而行,无所臧否。”又僧睿自言:“此三经者,如什公所言,是大化三门,无极真体,皆有神验,无所疑也。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僧睿所言《大般泥洹文》乃《法显》之六卷本。此时尚未见昙无谶之大本。所谓“无极真体,皆有神验”者,承前说此三大经有不可思议处,而为此言也。但所谓罗什之法身经,则为《经录》所不载)。

《涅槃经》之研究,后来全移于罗什派学者之手。道生,罗什之高足也;讲昙无谶《大般涅槃经》,颇负时誉;后遂于讲此经时,卒于讲座;可谓以身殉道也矣。即谓《涅槃经》之法身常住论,为罗什派学者所统摄亦可。此罗什、觉贤二派所以并立,而为中国大乘佛教之二大源头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