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太常博士,擢户科给事中。在京时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子”,亦为当时“十才子”之一。孝宗去世之际以敢于弹劾权宦及权贵误国而有名于时。武宗正德(1506—1521)间,出为卫辉、荆州等地知府,升山西、河南提举副使,丁母忧归乡居丧。世宗嘉靖(1522—1566)初,起用为南京太常少卿,迁太仆寺卿,改太常卿,提督四夷馆,拜南京户部尚书。贡少有才名,熟悉吏事,而在南京任上以日夜游览饮酒赋诗为事,遂为人所劾,去官。平生好收藏图书文玩,所储甚富,忽毁于火,仰天大哭,从此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幼聪慧,弘治十一年(1498)举于乡,年才16岁。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等人交游,倡言复古。正德初,刘瑾窃权,他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逾年罢归。瑾诛,因李东阳推荐,直内阁制敕房。正德九年(1514),上奏《应诏陈言治安疏》,针对各种弊端,提出“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的意见。后进吏部员外郎。他为人伉直,不结交权贵。寻擢陕西提学副使,敢于摧折豪强。正德十六年病卒,年仅39岁。 何景明的文学主张,同李梦阳一样,强调以标举高格为学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泮东渔父、太白山人,明武功县(今武功镇)人。家庭豪富,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居官。康海聪明勤学,学识超群,在廷试对策中,他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制、吏制等方面作了创见性的论述,轰动了考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李梦阳、王九思、王廷相等号称“十才子”,在明文学史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以他在“前七子”中诗文成就甚高,文尤胜,《拟廷臣论》《宁夏事状》《铸钱论》切中时弊,堪称力作,时人比之司马迁。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权,想拉拢他结为同党,他避而不见,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明代诗文作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他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到其父方恢复李姓。后随其父徙居扶沟(今属河南)。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而系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3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龄,李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其嫉恶如仇的强项态度。正德六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属草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经历,未几,复摭他事入其狱,赖康海说情得释。瑾败,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为宁王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削籍。
王九思(1468~1551),明代诗文作家。戏曲作家。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弘治九年(1497)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升为郎中。同年秋,坐刘瑾党,贬为寿州同知。次年勒令其致仕。壮年废弃,无所发遣,因而寄情诗、曲。他与康海同里同官,同坐刘瑾党放逐,所以感情比较投合,相与过从甚密,征歌度曲,以相娱乐。84岁方卒。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杜甫游春》、散曲《碧山乐府》等。 其诗内容较为广泛。一是能接触一些社会问题,如《卖儿行》、《马嵬废庙行》、《孤儿吟》,或叙村媪卖儿之惨状,或述寺人气焰之嚣张,或写官僚之间世态之炎凉。二是
王廷相(1474—1544年)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属河南兰考县)人。幼有文名,是明代文学上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博学好议论,诗文尚摹拟。弘治十五年(1503)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山东提学副史、湖广按察史、兵部左右待郎、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廷相正直刚毅,不畏权势。正德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谪亳州判官,也曾因反对宦官廖鹏被逮下狱。嘉靖中他挺身而出,抨击严嵩弄权,在当时的朝野士大夫中,气节卓然,很有威望。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提出了“抑豪”、“稽籍”、“正租”之法。关心社会生产,主张“求贤才”反对“以文取
徐祯卿(1479-1511年)明代诗文作家。字昌榖,一作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与李梦阳等人倡导夏古,人称“前七子”。因失囚,降为国子监博士。卒于京师,年仅33岁。 他的《谈艺录》论诗,颇多精警之见。他认为“情无定位,触感而兴”。并进一步认为:“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异其势。譬如写物绘色,倩盼各以其状;随规逐矩,圆方巧获其则。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他反对过分雕琢的华藻,认为“陈采以眩目,裁虚以荡心,抑又末矣”,但也反对毫无情韵的“直戆之词”,认为“譬之无音之弦耳,何所取闻于人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