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杂病源流犀烛 [ 沈金鳌 ]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医略十三篇 [ 蒋宝素 ]

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每篇一卷,分别对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疟、痢、霍乱等病的辨证治疗作了简要论述,书末附有“人迎辨”、“关格考”两篇。每论一病先引其父《椿田医话》,次录其师《九峰医案》,并广引各家之说,参以己见,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临床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医林改错 [ 王清任 ]

全书2卷,清·王清任撰。河北玉田人,曾做过清代武庠生,并获得过千总的头衔。后来,他专心钻研医术,并到北京城开设药铺,医术甚高明,在京城一带,颇有名气。后来,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体脏腑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发现古书上,包括《黄帝内经》在内,对脏腑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他决心加以改正。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因而决心对人体内脏进行实地观察,以纠正古书中之错误。后来适遇当时瘟疫病流行,死伤甚多,穷人无力埋尸而弃之荒野,他借此认真实践和观察,并绘出内脏图,最后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纠正了古人在人体解剖学上的不少错误,其中如对肺脏及气管的描述,相当精彩、准确;还提到卫总管(实指大动脉)在胸部、背部与诸器官相连的情况,对于胃肠的解剖构造、腹内器官包括肝、胆、胰等脏器的描述,都比较正确,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他在对待古人错误的态度上,大胆改革,不因循守旧,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也因为限于条件,书中还有一些错误存在。此外,书中对疾病强调瘀血的病因病理,并提出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自拟一些方剂。这些见解有自己的创见,其方剂经现代研究,对某些病证效果甚好。现有铅印本存世。 查看详情>>

慎柔五书 [ 胡慎柔 ]

内科著作。明胡慎柔撰。五卷。慎柔法名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幼年家贫,寄育僧舍,性喜读书,博通经史。从学于查了吾,后师周慎斋,尽得其传。归里行医,疗效显著。死前将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予石震,由石震订正撰成此书。约四十五万字。卷一,为查了吾之训教;卷二,为医劳病例,多为胡氏治虚劳证经验,卷三,为虚劳证治;卷四,为痨瘵病证治,包括脉法、临床各类痨证病因、病机与治法;卷五,为医案。胡氏有感于历代医家对虚劳认识笼统,不知证有不同,治有相反,故将虚劳分为虚损与痨瘵两种。认为损病自上而下,痨病自下而上;以痨法治损,多转泄泻;以损法治痨,必致喘促。此均为胡氏创见。有顺治初毗陵石震刊本,康熙间刻本。 查看详情>>

脾胃论 [ 李杲 ]

《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为病甚多。李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假如胃气本弱,脾胃气伤,则元气不能充,产生诸病。书中卷上讨论了脾胃虚实传变、脾胃胜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内经》、仲景之说为本。卷中及卷下叙述脾胃虚弱所致诸病及处方用药法。书中列有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脾胃论》所阐内伤诸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王海藏著的《阴证论》很有启示。该书所说:“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又启示了清代叶天士,成为叶氏“养胃阴”一说的理论依据。该书刊行以来,版本很多,主要的版本有明·吴勉学的《医统正脉》校刊本及近代文盛书局、大东书局、受古书局石印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影印本及注释本。 查看详情>>

内外伤辨惑论 [ 李杲 ]

三卷。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 (1231),刊于宋淳佑七年(1247)。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