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中庸 [ 子思 ]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教育学著作,《礼记》中的一篇。郑玄考证为孔丘之孙子思所作。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一般认为是折中、调和、平庸、保守的意思。共33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过程。1.把教、道、性联系在一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提出5步骤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3.知行因人而异。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者,分别代表3种不同智力和身份的人。但目的相同,“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4.在论述5步骤之后,进一步引申出“弗能弗措”的求学精神,“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同样,如果有了“问之弗知”不止,“思之弗得”不止,“辩之弗明”不止,“行之弗笃”不止的精神,且作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进一步强调学习的作用。《中庸》的教育思想,概括、发展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学习五步骤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曾把《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并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学规之一部分,作为一般学者的治学方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查看详情>>

大学 [ 曾子 ]

儒家经典之一。约为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原为《礼记》中一篇,后司马光著《大学广义》,《大学》遂成单行本。至宋代朱熹始,不从旧学,而自成章句,并于淳熙年间,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撰《四书章句集注》,使《大学》成为《四书》之一。因《大学》为初学者入德之门,故列《四书》之首。它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为学次序,即三纲领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阐明了古时大学以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佐治人才为最终目的,又规定了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从读书穷理和力行修身做起。三纲领八条目,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家们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础。 查看详情>>

孔子家语 [ 王肃 ]

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所撰。自称是从孔子22世孙孔猛那里得来的,但其后各代学者多疑为王肃伪托之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不断发现先秦的文献,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证实《孔子家语》的确为先秦古籍。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肯定。该书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所载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和孔子的遗文轶事,综合而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家语》共27卷,佚于唐代。今本10卷,44篇。清代孙志祖和陈士珂各有《家语疏证》。孔颤乐处 儒家所崇尚的圣贤乐境。孔,指孔丘;颜,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颜乐处,是孔子和颜回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之后所具有的那种心胸袒荡、不计得失、从心所欲不逾矩、洞察幽微、仕处自如的乐境。《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谓孔颜重义轻利、乐道安贫,践行道德之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至也。’”是说孔颜发愤进取之乐。《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谓孔颜仕处自如、行道自得之乐。孔颜的道德之乐,曾特别受到宋儒的崇尚。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