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穴专著。1卷。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清康熙纪元之前。此书列针灸歌37首、赋6首、论7篇。分别叙述经络穴位、针法、治则、禁忌及子午流注等。另有图36幅,述十四经循行部位、腧穴名称及针法、脏腑等。现存抄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出版之影印本。【图片附于最后】 查看详情>>
近代方慎庵著。方氏有感于中医针法“尤式微”不彰,遂发奋钻研针灸学术,“将平时所得于师门与出于心悟者,著成此书”。全书不分卷,论述了针灸源流,骨度尺寸,经脉孔穴,经穴主治,临床常用手法等。方氏上溯《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论述的旨义,旁采针灸诸家针法,结合自己的潜心研究所得,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针灸理论与腧穴的主治应用,全书图文并茂,有易于记诵的歌诀,有临床针灸治疗的验案,不仅易于学习和掌握,更有利于临证应用,因此,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针灸参考书。 查看详情>>
针灸著作。金何若愚撰,阎明广注。三卷。若愚善针灸,曾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撰《流注指微论》,原书佚,其义仅存于流注指微赋。此书约二万言。卷上载流注指微针赋(作于1153年,有阎氏详细注解)、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等篇,论述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附有图示。卷中为井荥俞经合部分图与五子元建日时歌,专论子午流注。卷末为针经井荥歌诀附图,及五行造化。共附插图五十八幅。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日时干支变化。为现知最早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为针灸学界所重视。元至大四年(1311)被著名针灸学家窦桂芳收入《针灸四书》。其中大部分内容为明以后各针灸名著所转载,是学习和研究子午流注针法的必读参考书。有《针灸四书》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查看详情>>
又名《膏肓灸法》。针灸著作。宋庄绰编。不分卷。绰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建炎中官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兼通医学,尤善针灸。撰有《脉语要略》等。又考证医经异同,参酌诸家学说,于建炎元年(1128)辑成此书。首载孙真人《千金方》、王惟一《明堂铜人灸经》中有关膏肓腧穴的论述,次论量同身寸法、正坐伸臂法、揣顦骨定穴高下法、定穴相去远近法、至灸讫补养法等,共十篇。约四千余言。专论膏肓腧穴的部位、主治、定穴、取穴,及石用之、叶潘、潘琪、僧仲闻等不同流派的取穴法,附以图示。论述多参考《千金方》,简明扼要,是现存较早的介绍膏盲腧穴专著。元至大四年(1311) 窦桂芳收入 《针灸四书》。有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查看详情>>
七卷。宋王执中撰。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乾道进士,官从政郎澧州教授。此书撰成于乾道间 (1165—1173),初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共七卷,不著撰人姓名。初刊本序称东嘉王叔权作,绍定四年(1231)重刊序称澧阳郡博士王执中作。据考叔权为王执中字。此书卷一分部位论述头、胸、腹各腧穴,并分经络论述四肢腧穴,附入各种新穴位,腧穴图四十六幅。卷二论述针灸法及定穴、宜忌等。卷三至卷七论述各证的取穴与施治。作者重实践而不泥旧说,纠正了古代医籍中一些错误,如对魄户、大椎、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等腧穴的辨误,对足三里穴当以犊鼻下三寸为是的考证,都颇有见地。书中分列于各篇中的眉冲、明堂、当阳、穷骨、百劳等行之有效的别穴(即传统医籍不载的新穴位),在临床上和理论上均有价值。书中所述取穴标准: 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谓同身寸,后世一直沿用。此书内容十分丰富,除论述周身穴位主治和针灸方法之外,还阐说各科诸种病证一百九十三种。徐正卿在初刊本序中称:“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此书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迄宋以前所未见的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发展影响很大。明清之作,多取法于此书。有宋嘉定庚辰(1220)徐正卿初刊本,元刊广勤堂本,明刊麻沙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又名《绘图针灸易学》。针灸著作。清李守先撰。二卷。守先字善述,长葛(今属河南)人。“少学针灸,六年未尝一日稍懈”。因无名医口授,不轻易动手医病,至五十一岁,因疟疾流行严重,始试针疗疟,后渐“学治杂症”,终成针灸医家。嘉庆三年(1798)撰成此书。上卷包括针灸源流、手法、认症。下卷为取穴,列十二经图,十二经穴,十二经补泻八法图,奇经督脉图、奇经穴名,经外奇穴等。守先重视手法,认为“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故倡言初学者应“首学手法,次学认症”。作歌曰:“三阴三阳气血分,凝滞全凭用金针:左指点穴知真所,右手持针须静心。补要久留虚不虚,泻要去疾实不侵;转左阴中能生阳,旋右阳中能生阴。”施术皆本《灵枢》、《素问》、《甲乙经》等补泻说,学有本源。文图并茂,简明易晓。为初学针灸之阶梯。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一九一六年广益书局石印本,一九五一年中医书局铅印本。 查看详情>>
又称《琼瑶神书》 、《针灸神书大成》 、《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针灸著作。宋刘党撰。三卷。分天、地、人三部。天部论述针法灸法等共七十七法,地部论针灸治疗诸疾凡二百一十三法,人部针灸问答等六十五法。全书备注三百六十穴,详于针刺手法。内容多以歌赋体写成,后附经脉循行图。有明翻刻宋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信元堂刻本,同治十年(1871) 重刊本等。 查看详情>>
四卷。明高武撰。高氏为确定经络穴位,探索针灸渊源和要旨,参考《内经》、《难经》、《铜人》、《明堂灸法》以及明以前针灸文献十余种,编成此书。凡各书与《内经》、《难经》相同异者,则取其同而论其异,书中对脏腑、经络、穴位、主治、各家取穴法、针灸注意事宜,均有所论述,更附诸家针灸歌赋八十余首,其中不少为已佚的歌赋。此书约十五万八千字。卷一为“经络穴位类聚”,论脏腑、经络、腧穴;卷二为“各病取穴治法”,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三为“诸论针灸法”,即补泻、刺法、灸法等;卷四为“各种歌赋”。本书汇集了十六世纪初以前十余种针灸文献中的理论,间存个人学术见解,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对后世影响颇大。明代名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十九处引该书内容。以后此书流传到国外,又为日本学者所重视。有嘉靖八年(1529)刻本,19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三卷。明高武(生卒年不详)撰。又名《针灸要旨》、《针灸素难要旨》。高武字梅孤,鄞县(今属浙江)人。著名的针灸医家,爱好读书,学识广博,通天文、律宫、兵法、骑射等。嘉靖年间中武举,曾北上历览关隘险要。晚年研究医学,精于针灸。尝慨当时针灸多误,而穴位在男、女、儿童身上各有差异,于是铸铜人三座,男、妇、童子各一,以试穴位,并推之人身,所验不爽毫厘,做为定穴标准,惜未传世。著有 《针灸聚英》、《痘疹正宗》等书。此书为高氏参阅《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部分的论述原文,重新编撰而成,共五万八千字,成于嘉靖八年(1529)。卷一首列九针图,其次为《难经》原文,分为补泻、针刺浅深、井荥俞经穴主病等十八节,并引滑氏之注;卷二分为上下篇,上篇引《内经》原文“九针、补泻、诸法、病刺、经腑空穴”等,分为用针方宜、平刺应五脏、九针应九变等三十六节,主要阐述针灸之基本理论;下篇录经文五十九节,以病证分目,如热、疟、腰疼、周痹等,并详述诸病证之治法,其末节专述灸法;卷三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主病及同身尺寸与经脉长短等十节。书中多高氏独特见解,论述既本于《内经》、《难经》,又对其有所发挥,是专门研究《内经》、《难经》在针灸方面运用的著作。对后世研究针灸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学上的运用亦有较大的贡献。有嘉靖十六年 (1537) 陶师文梓行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四卷。润鸿字逵宾,渌江(今湖南澧陵)人。另有《考正周身穴法歌》已著录。擅长针灸,以自身经验并参阅诸多文献,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撰成书。此书广取各家之长,如张介宾之《类经图翼》,王惟一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诸多精到之见,均被采录。卷一概述针灸学的基本知识。有针法、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及十四经穴位置、针刺深度等内容。卷二论骨度法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针灸法。卷三卷四以经穴为主,包括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每穴详论其适应证及与其他穴位的配伍方法,并摘要节录有关穴位歌赋,以利习诵。对一些穴位,引用诸家之论予以考证。对奇穴、别穴提出标准,即凡不出自《灵枢》的俞穴多称奇穴,不出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散载他书者,称为别穴。由于集诸家之长,内容系统、完整,对研究及临证运用针灸疗法,均有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北京文宝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