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石生名每,弱冠游痒,丰神秀逸,以父母早世,自幼随大母,依伯父履吉。吉尝贩楚,富有金而艰于嗣,以故夫妇爱每胜己出,寻常不令出庭户。时届清明,随一仆至坟园拜扫。焚帛既毕,散步村郊,去墓二三里,得一溪。溪西有小庵,桃花出短墙,色艳殊常,遂度平桥,绕溪行百余步,见庵门半启,上悬朱额曰“朝云”。入则惟一老僧趺坐,喃喃诵佛号,见客不款接。 查看详情>>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查看详情>>
三卷。明陈诗教撰。著有《花里活》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往今来的花卉故事。全书按朝代分编,内容大多因袭陈言,特别是在考证方面疏漏较多。至于《花里活》的书名,来源于唐李贺《秦宫诗》中“秦宫一生花里活”之句,秦宫本是梁冀的奴才,这里引以自比,既有失作者的身份,也见陈氏失考之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 查看详情>>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张纶撰。一卷。有《今献汇言》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作者生平不可考, 自署“淮浦”人。作者在本书开头谈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书籍除《论语》、 《孟子》之外,像子史、诗文词赋乃至异端方技术数之书, “虽有纯驳邪正浅深偏全之不同,然而吾心之体未始不该也。苟能覃思熟究以求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抑岂不可以为学之助乎?”因此,当他晚年“耕钓江淮”时, “追思往昔所读经传子史诸书,其或理有未畅、语有未莹、舛有可考、疑有当辨者,疏而通之,补而足之,推广而明之,不分伦类,随笔记录, 久之,不觉成编。”这乃全书的概括,但所记往往抓住一鳞半爪,议以三言两语,意亦平平,无甚高论。其引莫诚父《棹歌》第四首(“小鱼易钓不值钱,大鱼往往潜深渊。渔者日取小鱼去,还使大鱼长弃捐。”) 时人认为“此盖以渔者喻君相而以鱼喻人材也”,似也有怀才不遇之感。 查看详情>>
二卷,分夜半日出、古字相反、饮食必祭、十友十二客、传书鸽、艾一壮、梓潼神、昼夜百刻、吴绫出火、论语辩惑、鹿角、道家南北二宗、淫沛、风马牛、蕈、辩鸟雌雄、戒指、老医少卜、钟馗历日表、急须仆憎、说虎轩、白乐天爱姬、雷公电母、彖象、须眉发、古玉器、二十三十字、角三弄二十八个子目。杂录见闻,亦间有辨论,但多摭拾旧文。如其引《唐六典》解世俗长功、短功之名,未免有些附会古义;谓郑本伯爵,《春秋》书爵非贬;段必敌人之名,故书曰克,决非其弟,殊为悖谬。但其它如论邓攸杀子不情,朱子不当载之于《小学》书中,颇有见地;又如陶九成著书、吕洞宾始末、赵缘督姓名、宋高宗作幽闲鼓吹数条,均可资考证。又如戒指条云: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自有来矣。此引诗注释世俗戒指之名,对了解名物、名称之由来有一定参考作用。此书有《格致丛书》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 《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等。 查看详情>>
近代刘声木撰。五十卷。刘氏系淮系官僚刘秉章子,辛亥后以遗老自居。此书所述多朝章、国故,间评诗文。亦有谈论朝鲜壬午事变、甲午中日之役等历史事件之文字,可资参考。有直介堂丛刊本,民国年间印行。 查看详情>>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查看详情>>
清代笔记。余怀撰。余怀(1617—1696以后),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侨居江宁(江苏南京),清初文学家。此书为其晚年所作,共3卷。 上卷为《雅游》,中卷为《丽品》,下卷为《轶事》,卷各一篇 (内分多则)。本书流传广远,除各种单行本外,还收在《说铃》、 《龙威秘书》、 《昭代丛书》、 《虞初新志》等著名的丛书、 选本中。本书看似为《北里志》一类记载挟妓冶游的作品,常被目为“香艳”之作。实则通过南京曲院在明清易代前后的变化,寄托了作者难言的亡国亡家之痛,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作者系明朝遗老,所记皆回忆南京旧日浪游生活,并有一些当日社会生活资料。其中记载明末南京娼寮、歌场人物与演唱情况甚详,并为尹春、李十娘、顾媚、董小苑、顿文、李香君等人立传,介绍其生平与表演技艺。 查看详情>>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查看详情>>
二卷。清陆陇其辑。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知县,官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鲠直不阿,严于律己,且崇奉程朱理学,贬斥王学,受到清世宗、高宗父子的表彰,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理学名臣,赐谥清献,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本书是他在任时摘取前人嘉言懿行、有裨国计民生者,手集成帙,死后一直为其家属收藏。道光十九年(1839)由其裔孙陆震刊刻出版,目的在于使天下后世知其一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心”(《跋》)。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宋胡太初原本,分尽己、临民、事上、远嫌等十七篇,主要总结了包括用人、立法、理财、刑罚、弭盗等在内的为官之道;下卷详细地叙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句容县知县陈于王、嘉善县知县李陈玉的政绩及其理政经验,最后收录了刘士林的《治河要略序》,说明作者把治河放在突出的地位。本书初为抄本一册,道光年间刊行,有光绪壬午 (光绪八年,1882)津河广仁堂校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