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唐崔令钦撰。一卷。令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初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终官国子司业。是书作于安史乱后,记述开元时有关教坊设置、乐工舞伎教习、排练、演出制度。全文近三千字。录有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个。并记释“大面”、“踏摇娘”、“乌夜啼”、“春莺啭”等戏曲源出本事。所见三百余曲中,杂曲包括歌曲、舞曲、戏曲、傀儡、鼓曲、琴曲等;大曲亦包括有舞曲、戏曲及雅乐有关部分。敦煌文书所见曲调见于此书者居多。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戏曲的重要参考资料。历传丛书本多,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出版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对其作者籍贯、仕履,以及该书版本,所记音乐制度与人事、曲名等考辨甚详。并补录唐五代名曲一百四十六个。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查看详情>>
元李冶撰。原为四十卷,后散佚,今传本仅八卷,分经、史、子、集四类,每类各二卷。“黈”即“不外听”之意。是书为考订经史子集而作,遇有疑义,一一详辨,以考证佐议论,词锋骏利,博辩不穷。其说经,自汉唐以来诸儒传疏,以至程朱绪论,皆折衷会通,无所党附。其论子史,于司马迁、班固、范晔、司马彪、欧阳修等史学家记录之非,杨倞、李轨、宋咸、成玄英、王冰等注释之误,都加以剖析纠正。其评诗文,于训诂之异同、体制之正变,抉摘亦极为精审。该书长于考证,所论多可取之处,在宋元笔记中堪称上乘之作,足为治国学传统学术者参考。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等。清人陆心源又辑有《敬斋古今黈拾遗》五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潜园总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可供参考。(《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今以繆荃孫十二卷本替) 查看详情>>
笔记。唐封演撰。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著录为5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在小说家类著录。《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为2卷。现通行本多作10卷。《雅雨堂丛书》、《说郛》、《石研斋四种》、《学津讨原》、《学海类编》、《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入本书。书约成于贞元年间(785—805)。前六卷记各种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七、八两卷记古迹和传说,末两卷记当时士大夫轶事,共百余条,四万余字。多为唐事,兼及前代。文亦洗炼,为唐人笔记上乘之作。所记较实,大抵详核,且时加考辨,订正疑误,颇有史料价值。清有雅雨堂本、学津本、《学海类编》、乾隆道光年间刻本等。 查看详情>>
一卷。元陈栎(1252—1334)撰。陈栎字寿翁,人称定宇先生,休宁(今属安徽)人。此书为陈栎随笔札记之文,以谈理学为主,兼及考证。对宋末元初诸人,各举其学问源流、文章得失,言之有物,非泛泛空言者流。因其夫妇辛勤,建有“勤有堂”,故以为书名。所论多有可取,如谓刘辰翁父丧七年不除,为好怪钓名,当为平情之论,非为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谓陈安卿为朱门第一人,黄直卿及李方子等,多有差处。谓杨诚斋为闲气所生,当属轻议。所述理学家学问源流,颇多可取,足资参证。今传本主要有《学海类编》、《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 查看详情>>
笔记。又称《石帆亭纪谈》。清王士祯(1634—1711)撰。二十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因居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数椽,故名。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类。凡一千二百九十二条,约三十万字。“谈故”记载清典章、科甲制度。如《八旗开科》、《台湾开科》等,“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逸事。可补史阙。如《史阁部》记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诣清营,不屈被杀,大义凛然。“谈艺”占全书三分之一,以神韵说评诗论画,亦有见解。“谈异”专记神鬼怪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诙谐嘲谑,寓有劝惩褒贬之意。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闽中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铅印本等。 查看详情>>
宋代笔记。10卷。何薳著。此书前5卷为“杂记”,卷6为“东坡事实”,卷7为“诗词事略”,卷8为“杂书琴事(墨说附)”,卷9为“记砚”,卷10为“记丹药”。“杂记”中多引仙鬼报应,兼及谈谐琐事,或资谈助,而可取者不多。后代著录题跋或称其书荒诞不检,品格甚低,有失儒家规范等等,大多指这部分而言。由于何薳之父何去非曾得苏轼赏识荐举,故作者为苏轼专列1卷,收载关于苏轼的佚事杂说,为研究苏轼及同时代的诗人,提供了正史中所无的资料。如“文章快意”条记苏轼之语:“某平生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常为后代诗话所引用。“诗词事略”1卷,或纪本事,或品佳句,是诗话的补充材料。其余关于琴、曲、墨、砚的杂考评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最早的版本,是明陈继儒所刻《宝颜堂秘籍》5卷本,后毛晋所刻《津逮秘籍》本方为10卷本。此外还有《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夏敬观所校涵芬楼《宋元人说部书》本。中华书局将此书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于1983年出版张明华点校本,书后附有各家著录和题跋资料。 查看详情>>
一卷。也称 《栾城先生遗言》。北宋末南宋初苏籀(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南宋建立后移居婺州 (今浙江金华)。北宋大文学家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官至监丞。苏籀十余岁时即随祖父苏辙居于颍昌,前后九年,未曾离开身边。受苏辙教育及耳闻目睹其事颇多,后追记其言其事若干,以成此书,意欲留示子孙,因定书名为《遗言》。书中辩论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等最为详晰,颇能窥见苏辙作文宗旨。其精言奥义,亦足以启发后学。书中暗寓尊其祖父苏辙而稍抑苏轼之意,当不是苏辙本心。又谓吕惠卿和王安石的矛盾起于 《字说》与《三经新义》,提法虽新,但与史实颇不相合。书中又谓苏辙母梦见蛟龙伸臂而生苏辙,引孔子生时二龙附征在之房为此;又杂载苏辙崇宁五年(1106)梦见王安石等事,颇失诞妄。但书中所记多为苏籀亲承祖训,耳濡目染,颇为可信。对后人研究苏辙及其家史颇有帮助,足资参证。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作 《栾城遗言》,《百川学海》、宛委山堂 《说郛》、《续金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作《栾城先生遗言》。 查看详情>>
元代笔记。1卷。陈世隆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将其编入子部杂家类。本书卷首有“北轩小传”,可知陈世隆是钱塘人,系宋末书商陈思的从孙。元顺帝至正中馆于嘉兴陶氏,死于元末战乱中。所著诗文都已散佚,仅有《宋诗补遗》8卷和本书保存在陶氏家中。小传的作者不详。本书无序跋文字,仅以小传作为代序,书中辑评了远及先秦,近至南宋的遗闻佚事,大多数涉及史事,但也有涉及《庄子》的逸篇等内容的。全书共42则,应是作者读书时的杂感。《四库全书》馆臣对本书评价较高,说:所论“皆援据详明,具有特见。至所载僧静如事,则体杂小说,未免为例不纯,是亦宋以来笔记之积习,不独此书为然。然亦不害其宏旨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22)。除《四库全书》本,本书常见版本尚有《笔记小记大观》本等。 查看详情>>
笔记。明王鏊(1450—1524)撰。二卷。鏊有《王文恪公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嘉靖初。凡分十三类: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音律、音韵、字学、姓氏、杂伦、仙释、梦兆,共一百六十一条,近三万字。是编言史论致、说文谈诗、考音究字,持论皆有根据,多为见地之谈,颇有裨于文史研究。详载明初都市中的荒凉及宣德后经济发展情况,其中记明中期纳税,俸粮等资料,可与史参;记查抄刘瑾、朱宁货财数,亦颇缕悉。还辑录有时人遗闻轶事及诗词,可资参考。间有失考、过迂之论,杂迷信灵异之说。北京图书馆现藏有明刻本一册,善本。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借月山房汇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说郛续》一卷本。 查看详情>>
笔记。宋晁说之(1059—1129)撰。一卷。说之有《景迂生集》已著录。辑札记、杂论、朝野见闻而成此编。仿《杜阳杂编》例,每条必记其所语之人,古称“客语”。议论多有关于立身律己之大端。所载熙丰间名流遗事,可与史传互证。其说或参杂儒禅,得自家传。凡与游宾朋苏轼、黄庭坚语录,亦多蜀党倾向,好执一格相绳。解经常持异说,又近于洛党。主“好各则有所不为,好利则无所不为”说,谓“凡财用,于国则奢,于家则俭,人之病也。”论人议事,俱多警语,且考述其出处。用辞简练,文笔流畅,非一般语录可比。记述北宋名人轶事,颇多趣闻,既可补史传之缺,又可资读宋诗文之参考。有清道光八年(1828)待学楼刻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