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裴启语林》、《裴子语林》。笔记。轶事小说集。十卷。东晋裴启撰于隆和年间(362—363)。记述汉魏以降至东晋帝王将相及士大夫的言谈轶事。《世说新语》多有采录。晋尚玄谈,《语林》一出,风行一时。后因所载谢安言语不实,为安诋毁,渐告消佚,亡于隋。后世有辑本多种,鲁迅《古小说钩沉》综收众本,最为完备。《语林》所录,多为片断,文不成篇,然足以揭示社会名流生活、精神面貌。如《捉刀人》、《佯眠藏诈》道出曹操残忍、诡诈之态。又《王子猷雪夜访戴》,短小精悍,中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句,读来脍炙人口。《王敦与世儒议下都》、《羊稚舒冬月酿酒》、《陆士衡与潘安仁》等篇则寓意较深。 查看详情>>
志怪小说,东晋干宝撰,20卷。原书已佚,现在流行的本子是后人缀辑增补而成的,共收入大小故事464条。作者自称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给鬼神天命观提供例证而作,全书充斥着宗教迷信观念自不待言。但由于所录故事,包含着不少神话传说,有着积极健康的内容,是它的精华所在。象“盘瓠”的故事,就是古代蛮族关于本民族起源的推原神话,“蚕马”的故事就是一个用幻想解释桑蚕起源的优美动人的神话。《干将莫邪》反映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李寄》写出了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董永》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韩凭夫妇》、《吴王小女》则是为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爱情唱的赞歌。这些故事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结构完整,行文曲折,富于变化,且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三言”、《聊斋志异》等小说从中吸取了不少材料。关汉卿的《窦娥冤》即取材于《东海孝妇》。鲁迅小说《铸剑》、《干将莫邪》,黄梅戏《天仙配》也都源于本书。此为搜神记白话文。 查看详情>>
志怪小说集。东晋祖台之撰。2卷,疑亡佚于宋。明清《说郛》、《古今说部丛书》有辑,题为《祖氏志怪录》,共8条。鲁迅《古小说钩沉》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等书中遗文共15条,较为完备。以祖氏《志怪》的内容上看,表现较为丰富,并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扬善抑恶的作用。如《吴中士大夫》条中,写吴中一士大夫与一母猪精化成的女子苟合;《江黄》写好色之徒因污辱江黄化成的裸女而遭到惩罚。这两则故事均讥讽了贪淫好色的行为。另外,祖氏《志怪》所记神怪故事往往附会一些历史名人。如《陶侃失牛》和《周处刺蛟》,前者表现了一种封建迷信的风水观念,暗含反迷信思想;后者则借周处之名,将他写成为民除害,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说明人民不会忘记能做些好事的官吏。在艺术上,祖氏《志怪》有较突出的戏剧化特点。如《庐山夫人》写庐山夫人非常喜欢建康小吏,并将女儿引见给他,女儿为他歌奏一曲便辞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读者不知所云。紧接着又一小段仅40几字,续说前段,原来庐山妇女是一厢情愿。这种写法大大增进了这篇悲剧故事的艺术效果。还有一则孝子中书郎盛冲的故事,只在故事最后用10余字便表达了作品中人物一悲一喜的重大转折,极富戏剧性的结构方式。由此可见,祖台之的《志怪》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好作品,理应在中国小说史上受到重视。 查看详情>>
专论写字笔法著作。一卷。旧题晋代卫夫人撰。卫夫人,名卫铄。但是否是卫夫人的作品,历来有争议,暂且不论。其论述的方法和论述的落点,都源于蔡邕《九势》;并且《笔阵图》中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所未论及的书法美学概念,如:“用笔”、“师古”、“执笔”、“骨”、“肉”、“筋书”、“墨猪”、“意后笔前”、“意前笔后”、“善鉴者”、“善写者”等等,又论述了文房四宝、书法学习、书法创作、书法品评等带有体系性的“书道”,无形中总结了汉魏以来的书法美学思想。所列“一”、“丶”、“丿”、“㇂”、“丨”、“㇈”、“勹”七法,影响深远,历来书论家多奉为圭臬。有《法书要录》等诸本。 查看详情>>
一名《草书状》或《书势》。西晋索靖撰。一卷。主要是述草书的流变。所言草书,指章草,不是今草。文中对章草的情状,借助自然界中美好事物作比喻,极尽形容之能事,与赵壹的《非草书》大异其趣。有人认为全文似未完篇。全文收入《晋书·索靖传》、宋朱长文编《墨池编》 查看详情>>
一篇。书评。晋代成公绥撰。此篇意在抑篆草而尊隶书。在实用功能上,认为隶书既无篆书之繁,亦无草书之“近伪”,最“适之中庸”、“用之简易”。在书艺创造上,从笔画、布白、形体、排列到运笔、体势、风格等方面道出了隶书的特点: “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若暇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这既是对东汉隶书高度艺术成就的形象写照,也是传统类比思维在书论中的突出体现。《太平御览·征引书目》作“隶势”。《书苑菁华》录此。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查看详情>>
一卷。书论。北朝北魏江式撰。江式(?—523年),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开封)人。北魏书法家。官封骁骑将军,正光间兼著作郎,赠巴州刺史。江式少承家学,擅书法。是书即为江式上于魏宣武帝之表。表中呈述了撰集字书《古今文字》四十篇之缘由。此表主要侧重于文字学之论述,仅间及书法。表中叙述了自仓颉造字至“六书”形成: “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列指出:“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直至本朝文字之演变及书法之发展、变迁。谓:“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收……后诸方献篆,无出邕者。”“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表上于宣武帝后,得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史,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江式于是开始撰集字书,大体依许慎《说文》为本,上篆下隶。惜书未成,而江式已卒。因是篇多从文字学角度论书体,故在书学史上的地位不及《四体书势》。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查看详情>>
又名《四体书传并书势》。书学论著。一卷。晋卫恒撰。成于撰者晚年。卫恒,字巨山,生年不详,卒于晋永平元年(291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官至侍郎。卫氏父子皆能书,卫恒弟卫宣长于篆字与草书,与父兄不相上下;宣弟名庭,也工草法;恒子璪、玠,并为书法名家。《四体书势》为其晚年之作。其名“四体”,指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书体,书中对四体书法各为叙传,叙其起源,兼及遗事,然后各附以韵文赞辞。其中篆势赞记为蔡邕作,草书赞记为崔瑗作,古文字势赞和隶势赞当为恒自撰。 查看详情>>
又名《郭氏玄中记》,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名《元中记》。志怪小说集。晋郭氏著。或谓郭氏即东晋郭璞。始著录于《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崇文总目》地理类著录一卷,不题撰人。《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仙家类著录同,但注云“阙”。所记皆四方异闻奇事,包括伏羲、女娲、颛顼、刑天等远古神话故事,狗封、丈夫、扶伏、化民等远国异民传说,具区泽、黄池穴、沃焦山、炎火山、东海大鱼、昆仑巨蛇、西胡日及牛、荆州乌臼树、天竺金指环、大秦五色颇黎等山川动植、异域物产,以及树精、鼠精、蝙蝠精、蟾蜍精、山精、水精、金精、玉精等精怪。叶德辉《辑郭氏玄中记序》称其“恢奇瑰丽,仿佛《山海》、《十洲》诸书”。然多为片断,除“桃都山”、“姑获鸟”、“狐妖化人”、“秦王置旄头骑”数则较具情节,大都缺乏故事性。今传皆辑佚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十种古逸书》本、《汉学堂丛书》本、《观古堂所著书》本、鲁迅《古小说钩沉》本等。鲁迅辑本凡七十一则,较称完备。然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四引“黄帝臣”一则尚未收。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