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为什么建都南京?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是如何形成的? 明代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是亡于“厂卫”“党争”,还是“外族”“流寇”? 明朝是绝对皇权的时代,废丞相制,兴文字狱,建锦衣卫,设东西厂,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然而,明朝又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阶段,出现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繁荣现象。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独特存在? 翻开本书,让我们跟随历史大家吴晗一窥大明王朝的真实面貌,了解其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查看详情>>
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记性著作。吴晗著。本书原名《明太祖传》,1944年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1949年改为《朱元璋传》,由三联书店出版。1965年经修改后由三联书店再版。吴晗(1909—1969),中国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历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学与人物》、《读书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抢集》、《学习集》等。本书21万多字,前有朱元璋年表,正文分为流浪青年、开国皇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8章。本书认为与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相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其功绩在于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允许垦荒,减少赋税,鼓励农业及手工业生产等,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奠定了基础。其缺点是镇压农民革命、组织特务机关、束缚政治革新、用八股文制度压制新思想、摧残科学和文化进步。他的功大于过,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历史人物。本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封建帝王的传记著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较大影响。 查看详情>>
《明史讲义》是孟森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所授课程为明清史,分作两年轮授,今年明史,翌年清史。讲义也分作明史、清史两部。明史讲义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看详情>>
吴德功撰,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 查看详情>>
严复著。发表于1898年6月5日《国闻报》。《宋史》中有《道学列传》,颂扬宋儒程、朱等道学家;作者特以迂腐昏聩的村学究为道学家作“外传”,以示讥讽。文中的村学究,外貌丑陋,老态龙钟,思想陈腐反动。他满口八股,认为科举一改,“国家将亡”。说今日宣传维新的报刊,都是“乱民”报,并发出种种怪论:所谓“民主者,部落简陋之习也”;所谓“瓜分”,只会导致使洋人对中国之“威胁”,而洋人“本无大志”,只知“穷奢极欲”。若中国真被“瓜分”,但愿“吾辈衣食自若”。平时节衣缩食,只愿一生积蓄传给子孙。听到维新立宪,便想当议员做官。文章最后说,“此辈人材”,“以钱财为上帝,以子孙为灵魂,生为能语之马牛,死作后人之僵石”;并发出感叹:“独恨此辈既充塞国中,岂无上膺执政之权、下拥名山之席者?”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死守旧学、昏聩腐朽、利禄熏心的村学究的形象,对当时的顽固派以辛辣的嘲讽,表达了作者提倡新学、反对旧学的强烈愿望。文笔犀利,议论精当,寓庄于谐,形象鲜明生动。 查看详情>>
同学录,周诒春选编,周诒春(1883年-1958年),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青年时期曾留学美国学习教育学。1913年至1918年,他出任北京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周诒春仍心系教育,支持清华学生创办贵阳私立清华中学。从1938年到1948年,他长期担任私立清华中学董事长,为学校创办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游美同学录》,出版时间为1917年(民国6年),共选编留美回国精英401名。编辑《游美同学录》目的,在《例言》说得非常清楚,是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人才。“游美回国同学录之刊,其用意有二。一则图游美回国学生间情谊之联络,一则缘国中百度改革,需材孔亟,而患于见闻未周。新学俊彦,无从罗致,至每年回国之游学生,怀才欲试者,又苦于一时无地自见。此册可为互相介识,期于为人择事,为事择人,均能有裨。” 查看详情>>
海上名人传编辑部编。上海文明书局1930年出版。8开,100页。收录王一亭、王晓籁、杜月笙、黄金荣、虞洽卿等上海各界名人一百位,以姓氏笔画为编次,每个版面上半部为人物半身像一幅,下半部为该人传略。书以道林纸精印,图像清晰。 查看详情>>
“大亚洲主义”(The Great Asianism或Pan—Asianism),是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28日应邀向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演讲“大亚洲主义”的专题学术演讲。其精义为:我们讲“大亚洲主义”,以王道为基础,是为打不平。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致力于改变亚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呼吁以中、日合作为基础,并联合亚洲其他民族,建立平等自由、互助互利、共谋亚洲发展的亚洲区域主义。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思想无疑在它所处的时代具有先导意义,但在当代则更可以通过透视孙中山宣扬“大亚洲主义”的真实意图来挖掘其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促进今日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合作相携提供启迪。 查看详情>>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