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明彭韶撰。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后擢为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中,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从吾滞稿》十二卷。彭韶正色立朝,岿然耆旧。其文虽治台阁之体,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此集初名《从吾滞稿》。嘉靖中重刊,乃改题此名。然据郑岳原序,已有遗稿散佚之语。则似己非其旧本,故所收诗仅十余首。如《明诗综》载其临江词一篇,指斥东里,慷慨激烈,足起顽懦,而此集不载。又莆风《清籁集》载其诗十五首,亦半从他书录入。是掇拾散失,尚多未尽。特赖此一编,幸不至于全佚,是则校刊者之功。彭韶之风节虽不藉文章以传,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视浙江,兼理盐法,怜鼋户之苦,绘八图上进,各系以诗。具有元结舂陵行、郑侠流民图之意,又不仅以词采工拙论。四库已存目。 查看详情>>
二十二卷。明罗洪先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省)人。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深喜之。欲往受业,被其父阻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后官至春坊左赞善。著有《念庵集》、《冬游记》。是集凡二十二卷,为罗洪先六世孙罗继洪于清雍正六年(1723)所刻。洪先为文三变,初效李梦阳,后既从唐顺之等相讲磨,晚乃自成一家。其诗颇近击壤派,但其中亦有不少朗爽之作,亦颇堪訡诵。其诗文刻本甚多,有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安如磐刻本,名为 《念庵罗先生文集》,凡四卷;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刘珍刻本,名为 《念庵罗先生集》,凡十三卷;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甄津刻本,卷帙与刘珍刻本相同; 隆庆元年 (1567年)苏士润等刻本,名为 《念庵罗先生文集》凡八卷、《外集》十五卷、《别集》四卷,前有其门人胡直序;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 陈于廷刻本,名《后莲洞罗先生文集》,凡二十五卷。现有明万历本、《四库全书》 本存世。 查看详情>>
诗文集。明倪元璐撰。十七卷,续编三卷,奏疏十二卷,讲编四卷,诗集四卷。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曾官编修,国子祭酒,兵部侍郎,户部尚书。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清谥文贞。其书画俱工,工画山水石竹,行草尤为超妙。为明末著名画家。有《儿易内外仪》等。其画《疏林竹石图》最为有名。元璐官翰林时,门人刻其作《代言选》六卷,文震孟序之。崇祯九年(1636),以国子监祭酒归里,裒辑其作名曰《鸿宝应本》,陈子龙序之。崇祯十五、十六年,为户部尚书,闲取旧刻重为刊定,付其子藏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玄孙安世重新编次刊行,是为此本。是集约二十五万五千字。卷首有文震孟、黄道周、陈子龙、会鼎序,正文含制诰四卷,拟碑一卷,序三卷,墓志铭二卷,行状、志状、行述三卷,传、记跋、题引三卷,赞铭一卷,以上为正编;续编三卷,均为书牍;奏疏十二卷,卷首有宋玫、文玉甫序;讲编四卷,含经筵一编, 日讲三编;诗集四卷,收古、近体诗二百余首。其奏疏有《首论国是疏》、《寇祸陈言疏》等,皆详明剀切,多涉军政大事,关兴亡治乱之策;其余制诰、序、传等则文章典雅;其诗《落花》、《高秋雁影》等,与王世贞等七子风格相近。然散佚颇多,许多名诗佳句均未收入此集。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三十二卷。明倪谦撰。倪谦,字克让。上元 (今江苏南京) 人。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编修。十四年 (1449) 出使朝鲜。景泰元年 (1450) 归国。后预修 《寰宇通志》,进春坊大学士。天顺三年 (1459)主北闱试,被斥有弊,谪戍开平。成化元年 (1465)复入史局。寻授南礼部侍郎,以言官劾而致仕。不久复职,进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著有 《朝鲜纪事》。据李东阳序称,倪谦著有《玉堂稿》一百卷、《上谷稿》八卷、《归田稿》四十二卷、《南宫稿》二十卷。又有奉使朝鲜之作为 《辽海编》,别行于世。此本凡三十二卷。其中赋辞、琴搡、古今体诗、诗余十一卷,颂、赞、表、笺、箴、铭一卷,文二十卷。盖倪谦所自编,于生平著作,仅为六分之一。“三杨”台阁之体,至弘、正之间极弊盛,几乎万喙一音。倪谦当明盛之时,去前辈典型未远。故其文骤谨严,朴而不俚,简而不陋。虽体近 “三杨”而无末流之失。虽不及李东阳之笼罩一时,亦彬彬然自成一家。其诗虽多为题画之作,但善于铺陈,劲健拔俗,尤以七古为最佳。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另有 《武林往哲遗著后编》本,题为 《倪文僖公集》 (三十卷、补遗一卷)。 查看详情>>
五卷。明卢楠撰。卢楠,字少楩,一字次楩,又字子木,浚县(今属河南省)人。以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识,恃才傲物,忤县令,被诬论死,幸谢榛为之鸣冤,始得平反。著有《蠛蠓集》,又有传奇《想当然》一本。是集为卢楠所自编,以后虽多次翻刻,但编次内容基本上未变,凡五卷。其中杂文二卷,赋一卷,诗二卷。初由冯清、梁相于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刊刻。前有作者自序。万历三年 (1575年) 窦宝泉翻刻之,前面增有万历二年 (1574年) 张佳胤序、万历三年 (1575年)穆文熙序等。万历三十年 (1602年)张自忠又重刻此集,并增有张自忠序。据自序称“蠛蠓者,醯鸡也,取其洁于自奉,介以自守。且又系狱事,类蠛蠓之厄燕吭罹蛛网,振其音而暗暗者,故以名集。”今观是集,其诗才气横放,词情回荡,并无拘挛局促之态,即使是近体诗,亦写得自然、圆润,陈子龙《明诗选》称其诗“排荡自春,有越石清刚之气”。其亦能文,但成就不如其诗。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查看详情>>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 《国史经籍志》、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 《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载至海昌,留居州北,执经问难。凡一诗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论议,必当于理乃己。谢肃之学问渊源,实出师泰。集中 《题天风海涛亭诗序》云:“用先师尚书贡公玩斋所咏诗一句为起,以仰止于公。又《师泰遗集》亦谢肃所刊行。均惓惓不忘其本。故所作古文词、格律具有法程。其在淮州寄人一诗,载所与同征修礼书者有张绅、杨翮等十人之名,为《明史·礼志》所未及。又《送行人蔡天英颁琉球周王印宝一诗》。考之《明史·外国传》,但有赐中山、山南、山北三王镀金银印一事,而不言曾遣行人。凡此之类,于考史尤有所裨益。故采掇编次,厘为八卷。戴良 《序》说: “密庵五言古,则本之魏,歌行则遵李、杜,近体则祖少陵。他若山川之离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废兴,可以正史策之讹谬补志之缺略,纪行之诗,可谓盛矣”。现有 《永乐大典》本存世。 查看详情>>
文集。 明朱元璋(1328—1398)撰。二十卷。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东)人。为明代开国之君,尊为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贫苦农家,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他先后击败陈友谅,杀韩林儿,俘张士诚。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建明。力主强化皇杈,分封诸王,并大量赐田,而加强了土地的兼并。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加强屯田,办学校、兴科举。是集初刻于洪武七年(1374),翰林学士乐韶凤编录。此本刻于万历十四年(1586),姚士观、沈铁同校勘,十五万六千余字。正文含诏二卷,制、诰二卷,书一卷。敕命四卷,策问、论一卷,乐章一卷,乐歌一卷,文、记二卷,序、说一卷,杂著一卷,祭文二卷,古诗、歌行一卷,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一卷。收有《即位诏》、《农桑学校诏》等,反映其治国之大政方针,颇具史料价值。有万历十四年刻本,《四库全书》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查看详情>>
明代诗文别集。王廷陈(字稚钦)著。旧刻于家塾,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弟王廷瞻刻于淮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侄王同道又刻于吴中,均为17卷。诗赋11卷,文6卷。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重新翻刻,万历三十年(1602)王追淳又加以修补本,为23卷。《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诗意警语圆,轩然出俗,则不得不称为一时之秀。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如良马走坂、美女舞竿,五言尤是长城。又称王稚钦、吴明卿之五言律各集,妙境专至而有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谓其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殊多精诣。盖在正、嘉之间,何景明最为俊逸。廷陈之天骨雄秀,抑亦骖乘矣。若杂文则藻采太多,华掩其实,等诸自郐无讥、无庸深论也。”陈田《明诗纪事》亦评论说:“稚钦格矜复古,意取标新,亮节清音,绵情丽制,大约古体胜于近体,五言胜于七言,固由诣有专精,亦是才分各限。” 查看详情>>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