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徐用诚名彦纯,字用诚,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学术上宗朱震亨,兼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等诸家医说。精于医术,擅长本草,著有《本草发挥》等书。刘纯,字宗厚 (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此书徐氏原撰于洪武元年 (1368),题名 《医学折衷》,立论以 《内经》为宗,同时亦兼采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诸家之论,尤参考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之说,并以朱氏之论为准。刘纯其后又增补若干病证,对原书中诸证亦有所附论,并改其名为 《玉机微义》,成书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卷一至卷七分列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七门。卷八至卷三十三分列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脚气、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秘、眼目、牙齿、腰疼、腹痛、心痛二十六门。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分列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痉、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十门。卷四十四至卷五十分列斑疹、黄疸、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七门。共五十门。其中卷一至卷七,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为徐氏原撰内容,卷八至卷三十三,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为刘氏增补内容。搜罗广泛,以内科杂病为主,亦涉及外、妇、儿、五官等诸科。论述精详,旁征博引,颇有学术价值。卷八至卷五十为刘氏续增内容,共三十三门,与徐氏同出一辙。为后人所重视。有明初刻本、正统四年(1439)姑苏陈有戒刊本、日本宽文四年(1664)刊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喉科著作。清尤乘撰。一卷。乘字生洲,江苏吴县(一说无锡)人。从师于李中梓,官太医院御前侍直。归里后施济针药,医学理论造诣颇深,治验宏富,擅长针灸,求治者盈门。撰有 《食治秘方》、《勿药须知》 等,并增辑李中梓 《诊家正眼》、《本草通元》、《病机沙篆》、《寿世青编》 等。本书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 。列有喉症总论、咽喉门 (七病)、口牙舌颈面腮门(十九病)、喉证治法、制药法则、用药方法,后载喉证验方十六首。系统论述口、齿、咽、喉、面、腮、颈等部位病证、病因、诊断和治疗,并详述方剂的药物组成、所需剂量和用法,可称理、法、方、药具备。在临床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为重要的喉科著作。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医话著作。清黄凯钧撰。八卷。凯钧另有《药笼小品》已著录。“友渔斋”为黄氏室名。本书以医话形式,记述了黄氏医疗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包括《一览延龄》一卷,《橘旁杂论》二卷,《上池涓滴》 一卷,《肘后偶钞》二卷,《证治指要》一卷,《药笼小品》 一卷。内容涉及养生、历代医书大意、五脏病证、用药及个人医案等。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嘉庆十七年(1812) 刊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查看详情>>
又名《推拿秘书》。推拿著作。清骆如龙撰。五卷。如龙字潜庵,太平县(今属安徽)人。精医术,以儿科见长。本书撰于乾隆五十年(1785)。一万四千字。卷一记有保婴赋,论述了儿科病的诊法,主张观面、审音、切脉探求病因。卷二至卷三分述图象穴道,以及各种推拿手法等。卷四至卷五列病证二十门和应用验方。是书不仅详述推拿穴位和手法,且在治疗中强调因人而异,灵活施法。有一定临床价值。有乾隆五十年(1785)金陵四教堂刊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济南正益石印馆石印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儿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4年。前四卷论儿科诊法,并将主要病证(无痘科)分为24门(类),各编四言韵语一首,予以综括。韵语之后,复采前人学术经验,融汇己说,阐述对于该病的辨证立法和治法。后二卷为诸病应用方。现存清刻本、1957年出铅印本。本书曾收入 《沈氏尊生书》。 查看详情>>
儿科著作。明王大纶撰。三卷。大纶家世业医,对内、外、儿均有研究,尤以儿科见长。著有《痘痧心法》、《外科经验诸方》等书。王氏继承家学,广采诸家名论,参之己见,于天启二年(1622)撰成此书。全书十一万九千字。上卷主要论述禁风、脐风、胎毒、夜啼等病诊治。中、下卷对中风、中寒、中暑、伤风、咳嗽、喘、呕吐、霍乱、泄泻、失血、水肿、黄疸、五淋、脱肛等病进行论述,配诊法图五十二幅。论病理、法、方、药具备。内容丰富,论述详明,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儿科著作。10卷。明·鲁伯嗣学著。刊于1542年。其内容卷一载初生儿护养、小儿脉法、变蒸、脐风、五脏病证;卷二载抽搐、急慢惊风、惊痫;卷三载五硬、五软、夜啼证; 卷四载胎疾、解颅及五官科诸病; 卷五载五迟、腹胀、腹痛和积滞证;卷六载伤寒及喘嗽等;卷七载霍乱、吐泻、痢证;卷八为脱肛、痔证及溲闭、便闭和疳证;卷九为虚证、蚘虫、疝气等;卷十为疟疾及痈、疽等外科证。每一证均以问题形式提出,然后详述之。每问必究其病源,每证必详其治疗,因病处方投药,剂量、服法、临症加减,均其详备,共计百问,八百二十八方。且鲁氏能参会众说,自成一家,取材审慎,表明了鲁氏在儿科证治方面的造诣。是书初为郭定所藏,后其子坤刊刻于陕西蓝田,始得流传,复由吏部尚书许赞献于当朝,得王肯堂、熊宗立氏校定,流传乃广。王肯堂评曰:“故其为书,论辨详审,制合精当,……病无遗载,方有余奇,开卷昭然,矇是发矣”。建国后有排印本。 查看详情>>
眼科著作。清顾锡撰。四卷。锡字养吾,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眼科治验丰富,因道家称目为“银海”,故名。顾氏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书精华,广集华佗、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汪石山、薛岳斋等各家有关论述,并参以治疗眼疾经验,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五轮八廓,五运六气,六淫七情与眼病的关系。卷二论述脏腑主病及伤寒、中风等病以及眼病症状,舌脉辨析与治疗原则。卷三、四为眼科常用方药与医案。辨证精细,方药切合实用,书末所附医案详明,多给人以启发。有嘉庆十五年(1810)三友草堂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二卷。唐孙思邈撰。“银海”,道家语,指眼睛。《四库全书》在该书《提要》中考证: “银海”指目,在王安石、苏轼之前未见,且此书唐宋志皆不著录,孙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据此断定此书作于宋以后,非孙思邈所作。此书是我国较早的中医眼科专著,分上下两卷。上卷首列五轮八廓总论,把双目比附为五脏,进而与自然界及五行八卦联系起来,反映了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辩证理论。上卷次列六十四种眼病,加上下卷所列十五种,共阐述了七十九种目疾证治。书中还有各种目疾图八十幅(加上五轮八廓图二幅计八十二幅),列出验方六十一首。既有内服方药,又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及金针拨翳障法。此书主张区分情况,根据症状,宜内外兼治,补泻并施。此书是研究中医眼科理论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有明嘉靖间刊本,万历十五年(1587)陈氏刊本,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近圣堂刻本,同治九年 (1870) 聚英堂刊本。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醉耕堂刊本影印本。 查看详情>>
内科著作。元王好古撰。一卷。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今河北赵县)人。通经史,好医方,先学医于张元素,后师李东垣,官本州教授。撰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故集前贤有关学说,附以己见,于宋端平三年 (1236) 撰成此书。书中叙述阴证,首列《内经》 的阴阳脉例; 次列张洁古及王氏的内伤三阴例; 再举伊尹、扁鹊、张仲景、许叔微、韩祗和诸例。各证之后,间附药方,审证用方颇有条理。书末附“海藏治验”为王氏验案。本书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鉴别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有 《济生拔萃》 本,《十万卷楼丛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