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 叶桂 ]

清·叶桂撰。桂字天士,吴县人。张振家参校,振家字筱林,吴县人。张氏跋云:叶氏《临证指南》一书,风行海内,操轩岐术者,恒家置一编。说者谓中多赝鼎,命意立方,间有可议,实非当时之定本。曩从贝师游,有叶先生手写方数页,治法入神妙,字迹亦苍劲。闻先生家别有存本,相承洎六世,不以视人,乃真洄溪先生所评定者。咸丰初,粤逆扰吴下,其家中落,货大书簏于市,故纸充塞,检之则是书在矣。振家以厚币易归,如获波斯鸿宝,今忽忽垂三十年,振家亦老矣。脱终失坠,岂非先生之罪人欤。先生元孙衲人,曾刻《医案存真》,而此书未尽刊入,藏为家秘,爰属及门诸子,详加校订,以公斯世。先生之真传不泯,亦振家之幸。振家尝叩先生之书而讨论之,偶有所得,附赘于上,聊以醒读者之目云。此振家得书及刊书之缘起也。阅其方案,意义确是叶法,且语简意赅,切合病情,其用药变通,与江浙人体质甚合。 查看详情>>

虚损启微 [ 洪炜 ]

清·洪缉庵撰。缉庵字洪炜,又字霞城,浙江余姚人。书成于乾隆辛巳,其上卷,首述经义, 阐明调摄之义,保持固有元神,庶几可免致虚成损,得尽其天年。次论证,既不能遵行古人摄生 调神诸法,或以酒为浆,或以妄为常,或醉饱入房,或饮食过度,或喜怒失常,或七情内伤,皆能 致虚。阴虚者,其病则为发热烦躁,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吐血衄血;阳虚者,其病则为怯寒憔悴, 气短神疲,头晕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至若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喑,筋 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渐削,妇人月闭等症。治法之要,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或咳嗽,或失血, 或骨蒸,或遗精,或妇人月闭,各列现证,按证施治。及诸虚见证,分别阴阳寒热虚实治法。次论 虚损劳瘵,次论虚损传变,论五劳七伤六极,辨虚火,论脉,论爪,论嚏,辨虚损危候,辨似损非 损。其下卷,列方七十二道,鉴别各方,专治证候,及加减各法。辨证详明,用药准确,断非他书 所能及,实为虚劳类中最要之书也。 查看详情>>

修昆仑证验 [ 天休子 ]

养生类著作。天休子撰。不分卷。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 (1846) 。首为揉积论,(即按蹻气血凝聚、经络阻滞之积),引证 《黄庭经》、《庄子·外物篇》 等书中有关论述,说明 “尺宅寸田可治生”,即按蹻头部于人体至为重要。主要是揉百会、眉心、眼内外眥、颧夹等处,凡十法。此后详列亲身证验三十八则。多合以脏腑经络原理。末附“晒说”,亦为亲身证验。全篇虽多道家言辞,然与医家多合。因孙真人养生歌曾借“昆仑”以喻头部,此书又多参以切身体会,故名。有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刻本。 查看详情>>

形色外诊简摩 [ 周学海 ]

诊断学著作。2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光绪20年)。本书以望诊为重点,兼谈问诊、闻诊。周氏首先将《内经》有关望、闻、问三诊的原文予以编录,并将《难经》以下有关论著,选其切于实用和重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后综合整理而成。上卷专谈“望形”,首叙“形诊总义”,包括身形内应脏腑部位及其病症;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作者系统引证《内经》论述,有不少个人的见解和发挥。下卷以“望色”为主,先谈“面色总义”,包括面部内应脏腑、外应肢节,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明等;次述面色,分析面色吉凶情况,并介绍伤寒、温病、杂病的面色见证等;又次为目色、舌色及外诊杂法类等。其中“目色”介绍目部内应脏腑部位,目胞、目睛的形色见证等;“舌色”以论述舌苔和舌质为主,并辨伤寒、温病、杂病的舌苔所见。外诊杂法包括诊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指甲)等,并介绍按、溴、闻、问四法。全书内容丰富,反映了周氏钻研“形色外诊”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临床辨证颇有参考价值。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校注医醇賸义 [ 费伯雄 ]

成书于1863年。清代费伯雄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此书原为24卷,后毁于兵火,费氏晚年追忆书中内容,不及十之二三,遂于原名后续“賸义”二字。全书共四卷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疾,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病,先讨论病证,随载编著者自制方,后附古方,使读者明了。 查看详情>>

先醒斋广笔记 [ 缪希雍 ]

成书于1622年。明代缪希雍撰。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该书约12万字,分4卷。卷1,载有中风、寒、暑、疟、痢、泄泻诸疾。卷2,载脾胃、虚弱、吐血、消渴、妇人诸疾。卷3,载有幼科、肿毒、杂证诸疾。卷4,炮炙大法,选录常用药物433种。后附用药凡例。前3卷主要是作者对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临床经验、效方、验案,并总结了一些病证的治疗规律,如中风治法大略,伤寒三阳三阴治法总要及治血三要法等。缪氏的治气治血三法丰富了杂病的治疗。所谓治气三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治血三法包括补血法、清血凉血法及通血法;在中风的论治上挖出了“内虚暗风”之说。后1卷主要介绍各药的性状鉴别、炮制方法、佐使畏恶等。其用药凡例,对丸、散、汤、膏的制法和适应证,以及煎药、服药方法和十八反等内容,辨析尤详,其中常有缪氏的独家见解。该书体现了缪氏的学术思想,也切合实用,对中医药理论研究及临床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新修本草 [ 苏敬 ]

简称《唐本草》。本草类著作。中国古代第1部由政府组织编修并颁行的药学著作。唐代苏敬等23人编修于显庆二年至四年(657—659)。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 七卷,《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凡五十四卷。约七万七千字。正文为在《本草经集注》 基础上修订与增补而成。共载药八百五十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本书继承历代本草成就,重视民间经验,提出“下询众议”,“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诏全国,征集各地药物标本,予以描绘。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科学价值,为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颇著。唐朝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本之一,日本也早有传抄本,并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补辑三,共十一卷。《纂喜庐丛书》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影印书写卷子本(此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说),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查看详情>>

先哲医话 [ 浅田宗伯 ]

《先哲医话》二卷,描述了后藤艮山、北山友松、和田东郭、荻野台州、华冈青洲、永富独啸庵、惠美宁固、福鸪慎独轩、田中适所、福井枫亭、高阶枳园、多纪桂山、多纪茝庭十三位汉医的医学贡献。张斯桂(时日本国首任副使)序,黄公度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况书中至理名言,多发明《内》《难》经 旨之处。 查看详情>>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蔺道人 ]

伤科专书。又名《理伤续断方》。1卷。唐·会昌年前间蔺道人传。约刊846年前后,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伤科专书。本书扼要而科学地总结了唐以前在伤科方面的主要成就,集中地论述了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全书由二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记载包括局部冲洗、诊断、手法复位、局部敷药、夹缚固定,以及内服损伤方药等一系列的基本方法。对于以手法复位有困难的骨折,主张手术切开复位法。对于开放性损伤,主张先行“清创”,然后以手法复位、缝合等,符合把开放性损伤变为闭合性损伤的现代创伤治疗原则。在夹缚固定方面,主张以软物作垫,以减少局部“压疮”的发生;在强调有效固定和不发生骨折再移位的前提下,患肢应作适当的运动,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对于加速骨折愈合与减少伤后病残的发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书中尚记载肩关节与髋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后一部分收录40余首有关伤科的各种方药。该书对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方面均有价值。今流传的版本有明·洪武年间刻本、正统道藏本,并收于《青囊杂纂》中。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洪武本、道藏本予以合校后,出版排印本。 查看详情>>

西方子明堂灸经 [ 佚名 ]

针灸著作。旧题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八卷。系参照《铜人经》、《千金方·明堂三人图》、《外台秘要》诸书编辑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年间。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以图为题,分别载列正人头面、胸膺、腹肚、手足图,伏人头、手足图,侧人头颈、胁、手、足图等。详叙经脉走行、腧穴分布,并说明取穴法、灸法、禁忌以及主治病证。共载腧穴三百五十二个。腧穴收载较全,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且腧穴名下多有注解,佐以图示,是一部较早灸法专书。因王焘曾力言误针之害,故《四库提要》曰:“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意也。”收载资料颇多,保存了部分已佚古籍内容。有元熊氏卫生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钱塘丁氏据山西平阳府本校刊本附校勘记一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