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澄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 出生日期:1856年

周学海(1856年-1906年),字澄之。清代安徽建德县人, 两广督抚周馥之子。早年习儒, 光绪十八年(1892) 中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初授内阁中书, 官至浙江侯补道。潜心医学, 博览众书, 不取依托附会之说, 于医理尤有心得。服膺张璐叶桂二名医, 论治每取璐说。故其学与之相近。宦游江淮间, 时为人疗疾, 遇疑难症屡见奇效。曾刊刻古书十二种, 所据多宋、元秘本, 校刊精审, 世称善本。一生著书甚多, 刊刻于世的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形色外诊简摩》《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叶氏幼科要略注》等, 可见在中医诊断上造诣精深,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也殊多见解, 所撰《伤寒补例》论点明确, 论述简要, 切于实用, 且多有发挥, 颇能给人以启发, 被后人奉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如周氏认为, 既是伤于寒者不该包括在杂病内。凡是伤于寒而得之者, 皆可谓伤寒, 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 而有挟湿、挟燥、挟风之异, 还可因本体的阴阳、虚实而不同,治疗是否得当而可出现种种复杂证。故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一书, 拘于一书, 论伤寒不能仅据于六经证治。据此, 周氏将“伤寒例” 中“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 予以阐发。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伤寒初起本证治法; ②伤寒初起兼证治法; ③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伤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此外, 霍乱、风湿、食复等均以杂证附之。这样就打破了六经辨证之框框, 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周氏还指出“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因为伤寒大多伤于下焦膝胫, 邪伏于下焦, 久而上越, 过膝入腹, 阳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下焦阳气与新感相搏而使之然。故诊伤寒需先察其下焦元气虚实。虚而寒者为真阳不足, 温而兼补之, 实而寒者则重温搜, 可见周氏对伤寒的病因、诊断、治疗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周学海作品

形色外诊简摩 [ 周学海 ]

诊断学著作。2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光绪20年)。本书以望诊为重点,兼谈问诊、闻诊。周氏首先将《内经》有关望、闻、问三诊的原文予以编录,并将《难经》以下有关论著,选其切于实用和重要的内容加以补充后综合整理而成。上卷专谈“望形”,首叙“形诊总义”,包括身形内应脏腑部位及其病症;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作者系统引证《内经》论述,有不少个人的见解和发挥。下卷以“望色”为主,先谈“面色总义”,包括面部内应脏腑、外应肢节,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明等;次述面色,分析面色吉凶情况,并介绍伤寒、温病、杂病的面色见证等;又次为目色、舌色及外诊杂法类等。其中“目色”介绍目部内应脏腑部位,目胞、目睛的形色见证等;“舌色”以论述舌苔和舌质为主,并辨伤寒、温病、杂病的舌苔所见。外诊杂法包括诊毛发、鼻、人中、唇、齿、耳、爪(指甲)等,并介绍按、溴、闻、问四法。全书内容丰富,反映了周氏钻研“形色外诊”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临床辨证颇有参考价值。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重订诊家直诀 [ 周学海 ]

诊法著作。清周学海撰,二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 已著录。本书融汇《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书有关脉学内容,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上卷有: 脉象总义、指法总义、主病总义三篇。下卷有: 二十四象会通、八字真言、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四篇。论述二十四种脉象、指法、主病,正脉、变脉以及个人独创的移指法、直压指法等内容。言简意赅,分类详明,为较有价值的脉学参考书。有宣统三年 (1911)《周氏医学丛书》刻本,一九五○年上海中医书局重印本。 查看详情>>

内经评文灵枢 [ 周学海 ]

医经类著作。清周学海撰。三十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含《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依通行本《内经》之编次,用品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逐条评述。从文字及医理的角度,阐述撰者的见解,简洁明了。对学习及研究《内经》颇有裨益。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及单行本。 查看详情>>

伤寒补例 [ 周学海 ]

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伤寒补例》。周氏将《伤寒例》“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 予以阐发。认为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尚有伤寒证治。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久而上越,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或加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故治伤寒, 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初起本证治法; ②初起兼证治法; ③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诊伤寒, 不拘于六经辨证,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途径。本书包含在《周氏医学丛书》中,1910年福慧双修馆刻印。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国医学大成》, 有本书单行本。 查看详情>>

读医随笔 [ 周学海 ]

医话。清周学海撰。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撰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卷一证治总论,论述气血精神、升降出入、承制生化、虚实补泻等基本理论与证治法则;卷二分上下两编。上编形气类,论述六淫及三焦水道膀胱津液等。下编脉法类,论述脉理、脉位、脉象及怪脉、太素脉、结气伏热脉等;卷三卷四证治类,载寒、温、血、咳等五十余条篇;卷五方药类,论述部分方剂与药性功用;卷六评释类,载读《伤寒论》杂记、《内经》志疑等二十三篇,颇有阐发。如认为《伤寒论》中所论证治不外四种:伤寒初起本证、初起兼证、日久化寒或化热并误治等。书中分类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断、辨证施治等理论与临床问题,宗于经旨,颇多独到见解。为后人所重。文辞条达。有《周氏医学丛书》本,光绪二十四年皖南建德周氏藏版,《中国医学大成》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