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明李开先(1502—1568)撰。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侍少卿。曾上疏指责朝政,罢官家居近三十年。李开先与当时的王慎中、唐顺之、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并称“嘉靖八才子”。李开先喜藏书,又长于戏曲创作,著有传奇《宝剑记》和院本《园林午梦》。另有诗文集《闲居集》。建国曾辑印他的著述《李开先集》。此《中麓画品》一书,大致是仿谢赫、姚最之例,品评明代画家之画,共分五品,每品之中优劣兼陈。据王士祯《香祖笔记》说:章丘李中麓太常,藏书画极富,自负鉴赏,尝作《画品》,次第明人。按此书持论往往与众不同,如对当时名家,以戴文进、吴伟、陶成、杜堇为第一等。以倪瓒、庄麟为次等。而沈周、唐寅则居四等。李开先之论,后人多指责其偏颇。据说李开先与王世贞友善,王世贞曾观李开先所藏画,以为无一佳者。可见李开先鉴赏眼光,确不同于时人。此书《四库全书》收入存目,另有《函海》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美术丛书》(民国二十五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本。 查看详情>>
四卷。书论。明代王绂撰。绂,字孟端,自号九龙山人,又号友石,永乐间南京无锡人。少为弟子员,以善书荐官,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本书原题为绂所撰,据清嘉庆时嵇承咸为之校对付梓时谓得自故肆中。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所记嵇氏本卷首题九龙山人王绂孟端撰,但检考诸书,俱未言孟端曾有此作。但此书历四百年而问世,赖有嵇氏校刊。嵇氏自谓十易寒暑于此,实此书之幸。但嵇氏以“不揣鄙陋,补阙略订”。余氏评其“尤乖校佳雠之例”,因“校刊古人遗著,首在存真”,“岂容以己意擅为增订,致滋来世之疑。即或有所增订,亦应详为注明。”嵇氏在“书中除小注外,悉未注出,遂使庐山面目顿失”。原著得后,遭蟫残鼠劫者十之三,帝虎鲁鱼,别风淮雨者又十之二。嵇氏校刊补订后分十集,末二集为嵇氏自作之书。原书八集,分四卷,计论书一卷,论画一卷,书事丛谈一卷,画事丛谈一卷,每卷合二集,页数甚富。古人著书分卷,向不如此,因疑非旧帙,乃嵇氏所订。论书、论画两卷内容,或采录诸家之成言语,或摘录前人成说,或为之改纂,或为自撰之文,或不注明所出,体例不一。篇后评语,有精者,也有甚为肤泛者,文句又有不似元明间人口吻。《书事丛谈》一卷,分道德、事功、风节、文章、逸迈、雅韵六门,各系小传,多详生平,不尽言书事。《画事丛谈》一卷,分全艺、精敏、风教、知几、灵异、荣遇六门,杂采传记、题跋、诗文所记出处,或不注,每则下俱有“山人曰”云云。惜嵇氏校刊时,有阑入近代者之语言,遂致瑕瑜互见。书前有承咸自序,末有嵇承浚、顾应泰、吴宝书等后序。有嘉庆癸酉嵇氏层云阁刊本。【此为卷二画论】 查看详情>>
元黄公望撰。一卷。凡二十二则。论述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继承南宗画理论。提出“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在布局透视上,提出“三远”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以“阔远”取代北宋郭熙“三远”中的“深远”,体现元人对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同时主张山水创作要去“邪、甜、俗、赖”,即反对用笔不正、无内在美、意境平凡、格调不高和泥古不化的作品,崇尚理、韵和自然生趣,因此重写生而反临摹,“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其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辍耕录》本、《图绘宝鉴》本、《书画传习录》本。并收录《画论丛刊》、《历代画论名著汇编》。 查看详情>>
画论。东晋顾恺之。 一篇。 约380年。 有《津逮》本、《画苑》本、《学津讨原》本、《书画谱》本、《历代名画记》记载。为一幅具有宗教色彩的山水画的创作而撰写的文字设计稿。文章记述了所画云台山的山川布局与人物的安插,具体地勾出整个画面的轮廓特点,对内容复杂、组织繁综的这幅创作的构思、构图予以严密而完整的考虑,具有浑然优美的整体感觉。提出了人物画创作的“神气”说,在背景安排、色彩施用等方面,周密而恰当的将人物置于山水画景中,使人物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的刻画典型而深刻。为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画理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对了解当时山水画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和印证。 查看详情>>
元代管道昇撰。道昇是赵孟頫之妻, 书中阐述了墨竹画法:一画竿,二画节,三画枝,四画 叶。还提出画竹避讳;画叶“粗忌似桃,细忌似柳”,画 竿“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 手指及似蜻蜓”。 查看详情>>
画论,清王原祁撰。六法古人论之详矣,但恐后学拘局成见,未发心裁。疑义意揣,翻成邪僻。今将经营位置笔墨设色大意,就先奉常所传及愚见言之。以识甘苦。后有所得,当随笔录出。 查看详情>>
一卷。明张丑撰。此表是记张丑家累世所藏书画。前有自序,称其始祖号真关处士。那时便开始收藏书画,时有黄庭坚、刘松年等人真迹,后散佚无存。其高祖出于明代书家沈度、沈粲兄弟之门,其曾祖也曾与沈周游,其祖与父都与文征明父子为姻娅之好。可见张丑之家的确渊源有自,所以他特以鉴赏而闻名于世。张丑又说他作此表时,家事已中落,书画已都卖尽,故此书是追其名以记之。表中所列,以时代为经,以世系为纬。第一格为其高祖张元素所藏,第二格是其曾伯祖张维庆、曾祖张子和所藏,第三格为其祖张约之、叔祖张诚之所藏,第四格为其父张茂实所藏,第五格为其兄张以绳所藏,第六格是张丑自藏,第七格是其侄张诞嘉所藏。时代是上至晋,下至明,作者共八十一人,书画帖四十九件、图一百一十五件。其中多有名迹。此书主要版本有:知不足斋别刊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 查看详情>>
中国画评论著作。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全文共二十条,第一为论画之难易,其余各条是对两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画家二十一幅画作的评论著录。即:《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表现内容有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还有列女、壮士和名流高逸之士;有宗教题材,还有文学作品、山水走兽等题材。其主题在图圣贤“明鉴戒”的同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各件作品的评论持论严谨公允,见解高妙新颖。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迁想妙得”、“置陈布势”、“巧密于情思”以及“骨法”、“神气”、“情势”、“天趣”等一系列绘画审美主张和创作技法,这些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和中国绘画品评之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查看详情>>
中国画论著。元代王冕撰。一卷。约作于至正八年(1348)之际。刊行版本有日本广岛市图书馆出版的岛田修二郎校注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本书的内容包含了采集宋元画梅名家的论述和自己画梅艺术实践的经验体会,共十三则,分别为:原始、总题、总论、述梅妙理、指法、论枝、论花、难画、论梅、口诀、论梅之病、续论梅之病、墨梅指论、扫梅十要。在论述中作者主张梅花画作是画家情感的表现,是心与物的相通。原文为吴太素《松斋梅谱》辑录。 查看详情>>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