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著。清光绪五年 (1879)江苏书局重刊。此为初学发蒙之书,就朱熹《小学》一编,撮其大要,辑为韵语,复取古人注疏附于其下,通俗浅易,句短音谐,便于童习。是书重在立教明伦,固多封建迂腐之谈,惟有关立志修身、诚敬力行诸端,今犹可借鉴。 查看详情>>
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查看详情>>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后司马光续编,英宗治平四年(1067)成书。本书以《广韵》为底本修订成,韵目分部与《广韵》同,仍为206部,韵目名称和部分韵目编排次序及韵目下面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如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下注“独用”, 《集韵》下注“与隐通”。还改变了《广韵》注释中反切与释义的先后次序,先音后义,文字义训以《说文解字》为依据 查看详情>>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补》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则独附江部后;“江”字叶户公切,则总附东冬二部后;“鱼”字叶鱼羁切,则总附支微齐三部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夫古今声音之递变,亦如大小篆隶八分之递变,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于歌咏,于古虽有征而于今不能悉协。唐人古诗大抵皆相近之音,故东冬江古音虽同,而此书东冬自为部,江自为部;支微齐佳灰古音虽同,而此书支微齐自为部,佳灰自为部,皆取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也。”至于叶韵“此书所录,惟据古书注有是音者,使以类相从,明前有所承即后有所本。不复旁牵博辨,致枝蔓横生,解结释纷,尤为得要,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是书有殿刊本。 查看详情>>
清乾隆年间奉敕编撰。共三十卷。其反切注音,都以《音韵阐微》为依据,但《阐微》注重字音,训诂不求详备;《述微》注重字义,考据务求核实。在排列上,《阐微》以三十六字母的次第为序,《述微》则以领韵的字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之字,以次相从,使归于划一。《述微》收字增多,且增收后起义,故较为完备。 查看详情>>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曹寅刻本,即《楝亭五种》本。后姚觐元重刻,为《姚刻三韵》本。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所作的序文及郭守正的重修序、重修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另一种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即据此影印。此本书前无曹本所附之序文条例,正文五卷同。卷末附《贡举条式》 一卷,凡五十三页,所载上起元祐五年 (1090年),下至绍熙五年 (1194年),凡一切增删韵字、庙讳、祧讳、书写试卷格式,以及考校章程,无不具载,多史志之所未备,犹可考见一代典制也。 查看详情>>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宋音韵训诂学家。著《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现仅存《韵补》。《韵补》卷一为上平声,卷二为下平声,卷三为上声,卷四为去声,卷五为入声。此书据古人用韵推206韵之古音相通关系。取《书》、《易》、《诗》等先秦经典、诸子文章、《楚辞》、汉魏诗赋、唐宋至欧苏文集凡50种,录其韵字,依206韵次序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为一卷。收录的字有两类:一是用韵不见于《集韵》诸书的;二是虽见于韵书而训义不同,“或诸书当作此读而注释未收者”。吴氏就206韵论其古音之相通,收录的字也就列于所相通数韵的第一韵中。 查看详情>>
清初顾炎武撰。成于康熙五年(1666)。不分卷。顾氏在撰写《唐韵正》之后,遂作此书以正宋吴棫《韵补》之得失。 《韵补》内容可分为二:1是收录古人用韵而今韵不收的韵字;一是论206韵的古音关系。此书对二者均予是正。首先,逐字考辨吴书所收之字。依内容异同分别若干门类:一,所收与古音相合的;二,不合古音的;三,虽不合古音而又见于《诗》、《易》方音用韵的(此为存疑条);四,四声递转,吴氏本不必收录的;五,“入声转用”的(此见于去声阴声韵中)。进而逐韵考订吴氏所论206韵古音相通关系。其与吴书意见相同的,则列而不论;意见不同的,则列而正之。其中有吴氏认为与此通而顾氏认为当与彼通的,如江韵;有一韵当析其半而吴氏未析的,如庚韵;有古韵部当立与否的,如尤侯幽。但真以下14韵,吴氏分真、先二部,顾氏虽不分,却无异议。此书对吴书的功过是非,都能尽其所知给予指出订正,态度公允,条理清晰,考订详谨。此书有连筠簃丛书本。《音韵学丛书》、《丛书集成初编》都收有此书。 查看详情>>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书共6卷。卷首附乾隆《御制同文韵统序》和允禄等人的奏本,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梵文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梵藏文阴阳字谱、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华梵字母合璧谱。各卷前后均有说明和诠释。其中卷1、卷6为全书主要部分。卷1中所增10余个满文新字母,以解决满文字母之不足,卷6用梵文字母、藏文字母及满文十二字头同“三十六字母”等韵“四呼”作比较对照,说明字音的原理。在反切的改良、字母的等呼的论述方面,对研究音韵学有较高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