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

佛祖历代通载 [ 念常 ]

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是一部编年体佛教史书。清代《四库提要》有著录。明《北藏》、《嘉兴藏》、清 《龙藏》、《频伽藏》 及 《续藏》 皆收。《大正藏》将其收入第49卷。卷首附有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和至正四年(1343)觉岸序两篇,以及凡例目录一篇。第1卷载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八思巴 《彰所知论》器世界品等。从第2卷开始,以中国历朝世代为线索,从盘古王至元统元年(1333),广载佛教史实,对僧人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历代皇帝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等,一一按年代顺序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前数卷所载28祖,均抄自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撰),自东汉明帝至五代的10余卷,抄自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祖琇撰),作者主要著述宋、元二代。对禅宗诸师的记叙尤详。 查看详情>>

释氏稽古略 [ 觉岸 ]

佛教史籍。简称《稽古略》。元觉岸著。四卷。编年体通史。成书于元至正初(1341)。初名《稽古手鉴》。采取史书编年体例,以历代佛统为纲,佛家世次行业为纬。从三皇起,到南宋止,对历代名僧及僧家通常掌故,略有搜采。取材冗杂不精。以年代为序,每年必录,年代之下分国,记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间的佛教史迹。其中记有著名佛寺三百余所,僧人三百六十四人。不少资料当取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僧本觉所撰《释氏通鉴》。有杭州本与影印续藏经本。收入《中华大藏经》。 查看详情>>

续清凉传 [ 张商英 ]

佛教史志。北宋张商英撰。二卷。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参与王安石变法,后与蔡京不合,被贬。大观四年(1110)为相,次年罢。商英广泛涉览儒、道、释之书。而最后归心于佛。元祐二年(1087)出任权发遣河东路提兵刑狱公事,游五台山金刚窟,次年遍游五台,观圆光圣灯,四年上山求雨,归作此传,以为所见皆文殊菩萨之化现。此与峨嵋宝光相似,可供科学家研究之用。五台山之灵异传播久远,其成为万民朝拜的圣地也当与此有关。传中叙及太宗灭北汉时,尽免五台寺院租税,至神宗、哲宗间边臣夺其良田,置弓箭手等,也为研究宋后期五台山佛教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书后有附传,记元祐四年本路其它官员观圣灯的经过。附录记元祐五年侍其灌、建中靖国元年(1101)钱盖在五台目睹圆光诸事。此外有崇宁三年(1104)李师圣《题五台真容院》、皇统元年(1141)朱弁《台山瑞应记》,文珫《后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性彻之偈,均为后人陆续附入。有:①清光绪蒋氏刊本。②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查看详情>>

明高僧传 [ 如惺 ]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查看详情>>

唐高僧传 [ 道宣 ]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查看详情>>

梁高僧传 [ 慧皎 ]

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为类传体。除“序录”一卷外,共分十门: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亡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每门之后附以评论。载自东汉永平七年(64)至梁天监八年(509)间僧人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余人。因时地所限而详于江左诸僧,略于北方僧人。所谓“伪魏僧”仅得四人。其《序录》述本书宗旨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北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依此,合称《四朝高僧传》。本书历代藏经均收。金陵刻经处更名为《高僧传初集》,分十五卷单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