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博物考据类笔记集。3卷。后唐时人马缟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入杂家类。今传本前有马缟自序,称本书乃据崔豹《古今注》增益添注而成。体例仿《古今注》,其上卷73条,中卷43条,下卷80条,虽未如《古今注》分门,但次序大体一致。上卷为帝王宫阙等六十六门,中卷为皇后冠带等四十四门,下卷为古今音乐等八十门。主要考证各种事物的起源、演变,近似类书。该书前有自序,称“昔崔豹《古今注》博识虽广,迨有阙文,洎乎广初,莫之闻见。今添其注,以释其义。” 查看详情>>
唐姚汝能(一作龙)撰。三卷。汝能曾官华阴县尉。是编记武则天长安三年迄代宗宝应元年(703—762)安禄山事迹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全书以史家笔法,记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分纲列目,兼有议论,详于正史。上卷记安禄山始生至得宠;中卷记起兵叛乱经过;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至被杀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诸事。四万余字。内容较两《唐书》丰富,确有较高文献价值,为杂史笔记中之上乘。如对安禄山受宠,战役描写,颇生动别致,间有文学笔法,夸张诙谐。史家颇以为流于琐杂小说。有《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藕香零拾》等丛书本。后有民国缪荃孙校勘本,收入《唐开元小说六种》和《郋园先生全书》。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曾贻芬校点本,附录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中有关资料二十一条,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和(881—885)时,叙述历代帝王修建宫观、度道士等尊崇道教事迹。详列修建道观地点、数量,及所度道士的人数,兼采有关事件。各代文字,前略后详,尤以唐代最为具体完备,占绝大部分篇幅。 查看详情>>
分上、中、下三卷,共一百六十多则;又补遗及附录十五则。史学家刘知几之子、唐人刘餗作。内容记晋至唐史事,以隋唐两代居多。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曾采用此书中有关唐代的一些史实。 查看详情>>
亦称《唐顺宗实录》。唐韩愈撰,共5卷,收入《韩昌黎集》外集。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史书,它以封建帝王为中心,是由起居注和日历发展而来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始于汉武帝。实录的最早撰修者为南北朝梁时的周兴嗣,他所撰修的《梁皇帝实录》三卷,今已不传。唐实录由房玄龄等创修,后来历代皇帝也都有实录,共计有25种之多,大都亡佚,仅存《顺宗实录》。是现存唯一的唐代帝王实录,主要记载了唐顺宗李诵在位的八个月中,即永贞元年(805)正月至八月唐王朝所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保存了一些有关唐代历史的珍贵史料。书成于唐元和九年(814)。以前史官韦处厚《先帝实录》尚未周悉,因予重修。愈等于韦书削除常事,增补关于时政诸事凡十之六七,遂成此编。 查看详情>>
南朝宋何法盛撰。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纪传体。记东晋一代史事。刘知幾称为东晋史书中之最佳者。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五百二十余则,收入《汉学堂丛书》。又有清汤球辑本,共七卷,卷一为《帝纪》,卷二为《悬象说》,卷三为《徵祥说》,卷四为《后妃传》,卷五为《百官公卿表注》,卷六为《盛蕃录》,卷七分郡记录大族姓氏,如《琅邪王录》、《陈留阮录》、《范阳祖录》、《浔阳陶录》、《吴郡顾录》、《丹阳纪录》、《陈郡谢录》等,计有三十二族,收入《广雅书局丛书》。近人陶栋也辑有二卷,上卷为诸帝纪略,下卷为诸臣传略,附史述论一则、胡俗二则,收入《辑佚丛刊》。 查看详情>>
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卷。《史通·杂说篇中》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此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者矣。又刘遗民、曹缵,皆于檀氏《春秋》有传,至于今《晋书》,则了无其名(按道鸾编年书不宜言有传,刘遗民即刘坖之,今《晋书》列隐逸传,《史通》误也)。《隋书·经籍志》:《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德行篇》注陈仲弓造荀淑,大史奏德星聚事在炎汉,而称道鸾《晋史》,未详其义。《开元占经》所引,则皆日蚀星移之征。《旧唐志》作《注晋阳春秋》,“注”当作“续”,“春”字误增。《新志》作《晋阳秋》,脱“续”字,卷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