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秉撰。《江南通志》作六卷,《四库全书》作二卷。二卷本首尾无缺,或因卷数有分合之别。记明末遗事,上卷起万历,终天启四年(1624);下卷起天启五年,终崇祯二年(1629)。对妖书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以及魏忠贤乱政、崇祯帝钦定逆案之类,无不详载。全文载录《忧危竑议》、《续忧危竑议》、《东林点将录》及《钦定逆案》等。书名取自《诗经》“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之意,即推究明代灭亡,萌于惨戮群贤之故。 查看详情>>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二卷。明耿定向撰, 毛在增补。《四库全书总目》称: “是书略仿宋人典型录之体,载明代名臣遗闻琐事,大抵严操守、 砺品行、存忠厚者为多。”明代自嘉靖后, “士大夫怙权营贿,风尚日偷”,而素以“孔圣正脉”自负的耿定向编此集,是为了“陈先进懿行以救时弊”,所以记录的“多居家行己之细事,而朝政罕及焉”。此书《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均入小说家类,而《明志》入史部传记类。 查看详情>>
明黄溥撰《闲中今古录摘抄》是以杨呐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呐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查看详情>>
《原李耳载》是李中馥死后由玄孙李青房,搜集散作整理校核而成的。分上下两卷,上卷记人物、忠烈、孝廉、名臣、宿吏无所不包。下卷记各种神异传说,儒、释、道三教皆容。清人孙闳达读罢该书后说:“余读之如读异书,得未曾有,其所载皆可喜、可愕、可感、可叹之事,可以启人之善思焉!可以敬人之恶志焉!可以坚人之信心,破人之挛见焉!是书也,其有功于名教不浅,非直为纪闻志佐之书而已也。”卷前有孙闳达、陈俶、许道基三人之序,还有李中馥自序和曾孙李从龙之序。卷后有其玄孙李青房之题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慎思堂刻本。钤有“石友山房所藏”、“周系英”两方印。省图藏。 查看详情>>
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此书作于万历三十七年到天启元年(1609—1621),历时十三年。共一千四百五十二条,约四十万字。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的明代朝野典故、遗闻逸事,也有一些考证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关明代掌故和人物的记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上自朝章典制、政治、经济、徭役、清军勾补等军国大事,下及社会风俗、人物传记、琐事遗闻,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对明代中叶的人物,如戴冠、王守仁、沈周、吴昂等人事迹的记载,相当生动详备,可以与史传互相参证。此外还记载了东南倭寇骚扰情况,以及隆庆、万历以来农民起义和市民抗税暴动的史实。其他如关于均田定役、关于遵化冶铁炉的记载、关于延安石油的记载,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经济、矿产及提炼技术已相当发达。书中还有关于明代官修书籍的情况的记载以及对一些习见名词的解释等,可以据此考证文献流传、名物制度。该书深受学者重视。版本主要有明万历本、天启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标点本。 查看详情>>
八卷,元王恽撰。此书记他34年中两入翰林所见所闻的有关词馆制度的故事,凡文章得失、典制沿革、掌故遗文等,皆加以汇录。书中记载当时制诰特别详细,可以考见元朝制度。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都不见其他书记载。又如,记唐张九龄、李林甫告身之式;记平宋所得法书古画名目;宋聘后六礼;金科举之法;以及论宣谕制诰之别;据柳公权跋,知唐时已有《广韵》;辨米芾之称南宫,以赠官太常;记秦桧家庙之制;摘颜真卿书《出师表》之伪;谓《金史·天文志》出于太史张中顺;与张德辉述塞北之程、刘郁述西域之事等,皆足以资考证。论宋、辽、金三史当各自成书,辽金不当为载纪,尤为平允。该书对于研究古代文馆制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原收入王恽所著《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又有《墨海金壶》、《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清人王仁俊又辑《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中。 查看详情>>
初予致政家居,强长史晟书云:“先生之在位也,不患于难进而患于难退。今既得谢不患于无复起之日,而患其有复起之机。”比起废西征,过西安,见之曰:“某不幸复起奈何?”晟曰:“朝廷以戎事起公,安得不出。但功成之后,宜早退以全晚节耳。”强汝南人,予提学时为真宁训导,以文学见知。前所言非道义不及,此顾予西事甫定,旋被召命屡辞不获,愧负忠言。宁夏有沃饶之利,故称乐土。 查看详情>>
5卷。柳堂撰。1901年笔谏堂刻本。作者于1895年起宰惠民县五年,于1901年移署东平县,晚年收集各种文稿成《笔谏堂全集》,是书亦收录其中。是书第5卷之卷首载有《义和拳本末》及《义和拳回答》两篇,前篇记载义和团兴起以后,惠民地区义和团的活动,以及盐山县义和团进入惠民的情况;后篇记载有关义和团问答10则。皆属于义和团之源流、组织、信仰诸问题。该书已编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查看详情>>
万历十年之四月兵部右侍郎铜梁张公肖甫兼右佥都御史来视浙师浙故有幕府亲兵四千五百人其人多括苍诸郡民家子颇选而故胡少保倚之起战功饷赉至糜县官廪不訾故赵尚书来代稍稍为裁缩然犹月一金而其兵分营九岁率以七营防海汛汛毕乃归是时承平久当国者有所向以桑孔为急而士大夫争言汰冗费因稍及兵饷於是给事中疏请减营兵廪三之一无巳而复请以新钱半之当幕府议钱法壅不行无所得食则相率号於两台使者居间幕府幕府吴中丞善言尝守吾郡用循吏治效骤迁不习兵弗听令予钱自如乃汹汹为恶语冀以恫喝止吴公吴公益持之坚顾仅两台使言之诸司道傍睨亡助者於是兵有二黠魁曰马文英杨廷用媾其党噪於治饷佥事王许之门 查看详情>>
明尹耕撰。耕,字子莘。代州(今代县)人。嘉靖进士,累官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此志记嘉靖三年(1524)七月,巡抚都御史张文锦为防蒙古骑兵南下,在大同北修五城堡,听从贾鉴建议,不另募兵,而调大同兵二千戍守。镇兵多有家小,游堕已久,不愿吃苦,又惧张御下严急,于是郭鉴等聚兴杀张、贾,拥戴系狱总兵朱振为主。次年二月被朝廷平定。嘉靖十二年十月,镇兵因总兵李瑾执法严急,复拥朱振作乱,杀李瑾。次年正月,勾结蒙古入寇,户部郎中詹荣密结叛军拥戴之指挥马升,斩首恶者二十余人,迎巡抚都御史樊继祖入。全文四千余字。其版本有:①明刻本,《千顷堂书目》著录,已佚。②《名臣守攘事略》本,北图藏。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