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旧题金河间刘完素撰,实为金张元素撰。此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得其本刊行,误题刘完素撰;明初宁王朱权重刻,又伪撰完素序文置于卷首,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正其谬误,辨明出于元素之手。其书上卷九篇,论述养生、诊法、伤寒、本草等及风、暑、燥、湿、寒之类病邪、病机、运气;中、下卷则考详内科杂症及妇科儿科诸常见病之病原、证候与施治方略,共二十三篇,于医理精蕴可谓阐发备至,极富参考价值。有刘河间《伤寒三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二卷。明程玠(生卒年不详)撰。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通九流医卜之学,著述较多,除此书外,另有《八门遁甲》、《眼科秘方》、《医论集粹》等书。此书卷上首先论述伤寒诸证,认为杂病治法均应以此为准绳。然后以脏腑分六经,论二十四脉。每经列图,并据脉象浮、中、沉分三种证候,浮脉又分迟、数、平,以定虚实寒热。以图为纲,以方为目,每证之下,必列方药,首列引经之剂,次为虚实寒热之药,共一百六十五方。卷下按杂病分四十四门,每门先有总论,次列方药,简便有效,变通实用。此书虽无高论新说,但平实无偏,为入门参考,颇可借鉴。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初刊本,天启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综合性医书。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期。龚氏在编撰《寿世保元》之前,曾有他所著述的《万病回春》刊行于世。随着他学术经验的积累和增长,总感到过去的著述“意有未尽”(见《郑堂读书记》),遂编写了此书,书中重点论述各科临床治疗经验。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6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中风、伤寒、四时感冒、瘟疫、痰饮、咳嗽、诸气、五疸、发热、眩晕、头痛等多种病证,兼述面、耳、鼻、口舌、牙齿、眼目等病证;卷7为妇人科,首列总论,次述经带、妊娠、产育、产后诸病;卷8为小儿科,介绍惊、疳、热症、脾胃、伤食、吐泻等病证;卷9为外科,包括痈、疔、疥、癣、瘰疬、下疳、打伤、汤火等病证;卷10为医学杂论,介绍单品杂治、杂方、中毒、邪祟、救荒、辟谷、灸法等内容。龚氏论述各病证比较强调辨证论治,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书中搜集了较多的治疗方药和治法,包括古今用方、单方、急救、外治、灸疗等,并附医案。全书内容比较丰富,方论契合,选方精审,切于实用,流传较广。自刊行后,刊本有数十种之多,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查看详情>>
《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卷一至卷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急治、缓治、正治、反治等百二十八法,各附列方剂。所论不同凡响,见解独特,尤多新意。如言治则,除内治外治、劳治逸治外,又有因人而治的男女治法、老少治法、产前产后治法、贫富治法。因时而治的春夏秋冬治法,因地而治的东南西北治法,因病而治的寒治、热治、正治、反治法等。论述方剂亦精,如分析补中益气汤“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去参、芪则柴、麻无力”,颇合临床实际。余如论精神疗法,析乌梅止虫痛和饥时服去虫药之理等,皆有参考价值。卷五后半部论及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诊断及儿科论治等,简捷明了。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并载若干验方。提出治痿症不独取阳明,更重补肾等观点,颇有发明。内容较繁,间有重复。夹有鬼神、报应等不经之语,应去粗取精。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澄堂刊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明德堂刊本,雍正八年(1730)广陵萱永堂镌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石印本等数十种刊本。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明周慎斋撰。十卷。慎斋名之干,太平(今属安徽)人。临床治验丰富,在医林颇具影响,撰有《周慎斋三书》、《脉法解》等。本书系周氏门人记录整理,成于万历元年(1573)。卷一至卷五论述脏腑阴阳升降及五行亢害承制、望切脉、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与药物炮制、古方解、古今名方等; 卷六至卷十分寒热、辨内外伤、九十八种病证的证治,并附以验案或方剂。周氏对《内经》、《伤寒论》研究有素,医术高超。书中介绍的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本、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机,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周氏运用古方,不拘成规,善增损化裁,随证加减,颇有可取之处。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盛燮荪《周之干和他的<慎斋遗书>》(《中医杂志》1982.2.9)可供参考。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明皇甫中撰,明王肯堂订补、邵从皋参校。十卷。甫中字云洲,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三代业医,承其家学,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体会,仿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体裁,用歌赋、论述相结合形式,约于天启二年 (1622) 撰成此书。卷一载病机赋、经络总抄、药性歌三篇。卷二至卷七为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卷十为小儿科。每病证均分歌、论、脉三项先予总述。继之审因分类论治。理、法、方、药悉备,可供临床参考。有明万历七年(1579) 刘氏重刻本,清光绪间刊本,一九二二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查看详情>>
八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九 (1764)。“兰台”本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又称史官为兰台史或兰台,本书即取材于历代医著撰写而成,作者认为其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名。卷一为通治方;卷二至卷八为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治,按证分门论述。徐氏持论,多以张机所传为主,认为古之经方,唐人流传下来的已有窜乱之处,至宋元以后更迷失古法。所以此书辨证论治悉宗《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之旨,所录诸方亦多取于上述诸书。而宋代以后方剂则采其经验证有效者。徐氏自称“本《内经》以探其本,次《难经》及《金匮》、《伤寒论》以求其治;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自宋以后诸家及单方异诀,择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附焉。”此书取材十分严谨,对病名方药主治和配伍等内容论析简要,颇具条理,对各病的论述,较诸家方书只说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能先论病源,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反对单凭切脉诊断疾病和滥用补药,提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砭、熨、引、按摩等法,亦应相宜采用。其学术见解,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然徐氏天性好奇,颇信服食之说,所注《本草》于其久服延年之论皆无驳正。书中所列通治方中,于《千金方》中“钟乳粉”和《和局剂方》中“玉霜园”之类的金石燥烈之药亦多取之。是为此书之弊。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 洄溪草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综合类著作。清罗国纲辑。二十卷。国纲字振召,号整斋,湖南人。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遂以医业。临证擅随境处方,多获治验。晚年综合《内经》 及历代有关资料,选择会要,结合平日临证所用考脉法及心得辑成是书,旨在使前人丰富经验,由博返约以为借镜,故名。刊于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卷一脉法,卷二治法精要,卷三至卷四伤寒,卷五瘟疫,卷六至卷十三杂症,卷十四至卷十五妇科,卷十六至卷十八本草,卷十九儿科,卷二十疮、痘科。其中对杂症及妇、儿科论述尤详。叙述各证,先辨明病属何脏、何经,属表、里、风、热等性质,后据证立法,备列相应方剂,并述随脉证不同的加减法。后附单方,以备选用。对所引前人之论多发个人见解,对病证辨析较细,论治颇为灵活,间附若干自行化裁新方。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简练,理法严谨,切合实用。有乾隆五十四年镌大成堂梓行本。 查看详情>>
八卷。明孙志宏(生卒年不详)撰。孙志宏字克容,别号台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孙氏之父孙桂岩为当地名医。孙氏青年时曾攻儒学,参加科举考试,后承父业,专攻医学,行医五十余年,颇有医名。孙氏参考古今医籍,众家之说,又参以己见撰成此书。自序中孙氏称:其书备而不冗,约而不漏,义类浅显,个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名之。此书卷一先列“要言一十六则”,着重论述养生、辨证治疗、用药得失及医德等内容,次论病证;卷二至卷五论述内科杂病、伤寒、五官、口齿疾等病证,卷六为儿科疾病证治,包括养子十法,论及婴幼儿保健; 卷七为妇产科疾病证治,又论述胎前十要、初产十要等内容;卷八为外科疾病证治,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外治法中如针、灸、吸、熨、溻渍、围法等。全书述证简切,议论平正,通俗易懂,多为孙氏临床之经验,颇有实用价值。每病证下列有主方、成方、简效方,亦有孙氏自创之方。论述精详简切,立方慎重,注重实用。颇有临床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有崇祯三年 (1630) 初刻本,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绣水胡树槐补刊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