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查看详情>>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和胡震亨 《唐音统签》为基础修纂而成。是一部资料相当丰富、搜辑比较完备的唐代诗歌总集。 查看详情>>
历代诗总集。四百八十六卷。清陈廷敬奉康熙皇帝旨编纂。陈廷敬(1639—1712)本名敬,奉旨改为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咏物诗为中国古典诗歌之重要门类,自上古即有咏物之作。此编“包罗诸品,荟藂群材”,上自天地日月宇宙之大,下及草木鸟兽鱼虫之微,无不囊括以尽。全书共分四百八十六类,又附见四十九类,起于上古,下至明末,收录历代咏物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各代咏物之作,多会于此。如四库馆臣所言,书中所收“诸体咸备,庶汇毕陈,洋洋乎词苑之大观也。夫鸟兽草木,学诗者资其多识,孔门之训也”。“学者坐讽一篇,而周知万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于借题以托比,触目以起兴,美刺法戒,继轨风人,又不止《尔雅》之注虫鱼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知此书不仅使研究咏物诗者便于查考,而且对研究博物史者亦有参考价值。此编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内务府刊本,极精美,此刻分装为六十四本,未分卷。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时分为四百八十六卷,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生卒年不详)奉敕编纂。陈邦彦,字世南,号春晖。陈元龙从子,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小楷,著有《乌衣香牒》、《春驹小谱》。此书又称《历代题画诗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我国古代题画诗的总结性著作,凡一百二十卷,共分天文地舆、鸟兽、草木、以至宫室、器皿与一切登临览胜如山水、名胜、古迹、故实、闲适、人事、杂题等三十类,得诗八千九百余首。凡历代绘画范围之诗所及尽录之。每一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目,天文部以唐代李行敏《观庆云图》为首;杂题类包括“诗无专属,或义取赏鉴,或意在应酬”(《凡例》)之作。题画诗以唐宋时为最盛,大多借此以“发其旨趣”,因而古人所作诗画有“可以触类而知所务”(同上)的作用。这对我们研究古代诗歌及绘画艺术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存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 最早刻本。 查看详情>>
诗别集。二卷。元贡性之撰。贡性之,字友初,《归田诗话》作有初,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贡师泰之族子,元末始为簿尉,后补闽省理官。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征录师泰后人,大臣推荐性之,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悦。其从兄弟仕于朝者,欲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为贞晦。以祖居宣城南湖,因号南湖先生,并以南湖为集名。集中《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云深处隔花看”,《题肃万邦蒲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滦阳”,有倦倦不忘故国之意,又在诗中赞陶渊明,有不事二姓之意。集前有贡钦序,序称王冕工于画梅,若无贡性之题诗,其画则不贵重,故集中多咏梅诗,如“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又有“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句。其集上卷为五、七言古体和五、七言律诗,下卷为五、六、七言绝句。其诗较少用典,清丽明畅。明孝宗弘治(1488—1505)间,其裔孙贡钦将《南湖集》出示李东阳,李称其诗清新可传,为删去十之一,由贡钦刊刻行世。此集有明刊本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二卷、丁氏抄本六卷。 查看详情>>
诗词别集。十卷,包括诗九卷、词一卷。宋张镃撰。张集在宋诸目录著作中皆无记载,镃早有《南湖集》之名目,故杨万里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曾为此集作序。宋末元初,方回为《南湖集》作跋云:近得其前集二十五卷,三千馀首,嘉定庚午(1210年)自序,盖所谓得“活法”于诚斋者。从方回之跋,可知《南湖集》最初编定时间及张镃诗作之多。明初书录中始见著录《南湖集》。《文渊阁书目》与《箓竹堂书目》并载《南湖集》五册,不知是否方回所见二十五卷本。但此后张集便沉没无闻。张镃之诗、词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之中,四库馆臣加以采掇裒次,以类相从,厘为十卷,得诗一千一十七首、词七十八阕,编为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鲍廷博刊《南湖集》十卷、《附录》三卷,其中诗词文亦自《永乐大典》中辑得,附录为遗文一卷、碑刻一卷、逸事一卷,有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查看详情>>
四卷。明陶宗仪撰。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 (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有《国风尊经》、《南村诗集》四卷、《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沧浪棹歌》一卷,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说郛》。《南村诗集》卷一为古诗,卷二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为七言律诗,卷四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毛晋尝刻入 《十元人集》。刘体仁 《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 《十元人集》内,如倪瓒、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瓒遁迹江湖,阿瑛随于谪徙,未沾明禄,自可附朱子纲目陶潜书晋之例。陶宗仪则身已仕明,孙作《沧螺集》中有陶九成小传可证。毛晋仍列之元人,非事实。观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孙即位诗》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对儿孙两鬓霜”。则陶宗仪臣明,原不自讳。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门、二日早朝、三日率诸生赴礼部考试、十日给赏、十一日谢恩诸诗,即《明史》本传所谓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赴礼部试时作。是又岂东篱采菊之人所有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强使与栗里同称。是集不知何人所编。考其题中年月及诗中词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铙歌、鼓吹曲诸篇,似为元时所作。其编次年月,颇为无序,殆杂收遗稿而录之。其诗平实顺畅,虽受元末纤秾风气的影响,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颇有影响。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毛晋汲古阁刊本 (收于 《元人十种诗》) 行世。 查看详情>>
元诗总集。或名《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习采集,孙存吾编次。傅习字说卿,清江(今属江西清江)人。孙存吾字如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习仕履不详,存吾曾为儒学正。此编以存诗坛全貌为原则,搜罗面较宽,并有意识广征来稿。“后集”目录后有牌记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启。”由此可知,傅、孙二人系与书商合作以成此编。此集与元人蒋易所编纂之《元风雅》名称相同,又皆以刘因开篇,二书又皆有虞集序,故后世读书多混淆。其实二书区别很大,傅、孙所编《皇元风雅》收录诗人二百八十人,而蒋易所编《国朝风雅》只收录一百馀人,而前者所录诗篇数仅蒋书之半。另外傅习、孙存吾多收录江西人作品(可能因与编者同里而易于采摭),江西诗人多近宋体,而蒋书所录之诗却近于唐音。《皇元风雅》因为是随得随录,无一定体例,比较杂乱,有些竟是一人两出,但其中多采不见经传之作者诗篇,许多元诗亦赖此以传。此编由于是随得随刊,其分卷亦大不相同,此前后集皆十二卷为卷帙最繁之本,为《四库全书》所著录。另有前后集均作五卷之元刊残本传世,亦有前后集皆作六卷之本,目录后有古杭勤德书堂识语,此本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所编《四部丛刊》。还有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之明初刊本传世。 查看详情>>
金诗总集。74卷。清人郭元釪编,康熙五十年(1711)奉敕重篇。本书全名为《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书前有康熙五十年玄烨御制序及郭元釪序。玄烨在序中说,久欲得金诗之全,以补《金史》之所未备,卓然成一代之书,“会有《全金诗》之进,遂命更加搜缉,凡金人集之断简残篇,皆令附以入”。郭元釪序中申明本书的经纂过程,他说,自早年读《中州集》,就十分喜爱金诗,认为金诗“清真淡宕,有宋诗之新,而无其鄙俚;有元诗之丽,而无其纤巧。文质得宜,正变得体”。为求金诗之全,郭元釪据《中州集》进行了增补。《中州集》收入诗人240多位,诗1980余首。郭元釪辑《全金诗》,收入的金代诗人为365家,增120家;所入的诗5544首,约增加3560首。《全金诗》有“卷首”2卷。卷首上收入帝藻、公族等作,卷首下为乐歌。卷1—2为诸相,卷3为状元。卷4—7为宋耆旧,卷8为党怀英(“大家二人”之一),卷9—14为赵秉文(“大家二人”之二),卷15—21为“名家12人”即蔡珪、刘仲尹等人,卷22—52为“诸家”包括朱自牧、孙九鼎等人(其中卷44—50是李俊民的诗),卷53为异人、隐德,卷54—59为“河汾诸老”,包括麻革、张宇等,卷60—61为道释,卷62为“宴会”、“名媛”、“仙鬼”等,卷63—72为“遗献二人”即元好问(卷63—72)刘祁(卷72后半卷,共收诗8首)。作为一代总集,《全金诗》的编辑尽管有《中州集》作依据,但仍然显得比较仓促。体例上显然与《全唐诗》属同一系统。由于它顶着“御订”(或“御定”)之名和金诗本身不如唐诗的读者广泛,所以《全金诗》流传不广,也未见有针对它的补遗、正伪之作问世。首先,它成书较早,不可能利用乾隆年间自《永乐大典》辑佚书的成果,其次作品重出、漏辑时有所见。《全金诗》除了收入《四库全书》,尚有清康熙五十年序刊本,分装3函共30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