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让-雅克·卢梭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瑞士日内瓦
  • 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卢梭刚出生几天,他的母亲苏萨娜·贝纳尔就去世了。对此,卢梭悲痛地说:“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见《忏悔录》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10岁时,卢梭父亲因与法国一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而被迫逃离日内瓦。父亲走后,舅父贝纳尔做了他的监护人,将他送到一位牧师家住了两年,学习拉丁文。从12岁时开始,他不得不独立谋生,先后当过手艺学徒、仆人、伙计和随从,受尽了人生的艰难和凌辱。后来,他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定居巴黎。在这时期,他同一位贫穷善良的客店女仆勒娃瑟尔结婚,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这给他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和自责。在巴黎,卢梭结识了激进的青年狄德罗以及许多哲学家、诗人和文学家,并阅读了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49年。卢梭经历了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一次,他去克桑尼城堡看望被关押的好友狄德罗。途中看到茅戍科学院《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的征文题目,一时有感写了《论科学和艺术》一文,文中卢梭大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谴责了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在这种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上出现的腐朽与堕落的文明。1750年7月此文获得科学院的第一名奖。由此,卢梭大获声誉,立时成为政治论坛上的著名人物。1755年他又应征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在法国学术界更加引人注目了。1761年至1762年卢梭先后发表了三部著作:《新哀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和《爱弥儿》。通过这三部著作更深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宗教和伦理思想。但是,这些包含着新的世界观和成为革命派的“圣经”著作,却激怒了官方和教会。巴黎高等法院和教会下令把《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列为禁书;法国政府发布了逮捕令,卢梭逃到普鲁士属下的纳沙秦尔。巴黎教会宣布卢梭“是上帝和人们的敌人”,煽动舆论,挑起对卢梭的憎恶和攻击。1766年,受尽凌辱和困苦的卢梭抱病到了英国,不久他的精神受到过度的刺激,表现失常,改名易姓跑回法国。回到法国后,卢梭断断续续地写回忆录,有的收在《对话录》中,有的收在他去世前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最集中的就是他的《忏悔录》。卢梭晚年生活是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的,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宁肯以抄写乐谱为生也不接受皇室的佣金和权贵的赠礼。

卢梭作品

自省之书 [ 卢梭 ]

集合了古今中外135位思想家的思想精华,翻译通俗易懂,如与智者聊天。自省让我们更有远见,缓解压力,看到希望。自我洞察与深思,正念训练和提升专注力,能激励我们更加深刻,走得更远。 读两页。停下来,思考。停止涣散。减少混乱。使头脑更加专注,冷静。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查看详情>>

忏悔录 [ 卢梭 ]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的自传,记载了他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得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写于1781—1788年。这部自传可说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专制的不平等社会、为维护“人权”而斗争的记录。书中,卢梭满怀感情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使他受到了沾染和损害。卢梭历数了他儿童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这部自传名曰“忏悔”,实是“控诉”。另一方面,他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作者站在人性论的立场,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表现出鲜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个性。自传既表现了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也暴露了资产阶级个性的本质。 查看详情>>

山中来信 [ 卢梭 ]

《山中来信》是2012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卢梭,译者是李平沤。本书是一部论战类文章,《山中来信》共九封信,信中讲述的,不是山中景色,而是“设计全国人民利益的大事”,是18世纪论战类文章的一部杰作。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对法国政府亦步亦趋,坚持对卢梭进行迫害。为此,小议会的检察长写了一篇《乡间来信》为议会辩护,卢梭则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山中来信》,作为答辩。此书篇幅不大,也被认为是卢梭的经典著作之一。 查看详情>>

漫步遐想录 [ 卢梭 ]

《漫步遐想录》(又译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以“漫步”为题写下的散文集,1782年出版。贯穿于《漫步遐想录》之中的就是卢梭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中的人对他一致进行迫害的感觉,是他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感受。它分析了作者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幻想着一种超越生死烦恼的佛教涅槃般的境界。这是作者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一颗孤独的灵魂自我解剖的自白书,有着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而大自然对人的亲切的抚慰,人与和谐的自然的灵息相通,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无比质朴和富于音乐感。这仿佛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抒情散文诗,充分体现了卢梭推崇自我,崇尚感情、热爱大自然的创作风格,该作对19世纪散文作家具有很大影响。 查看详情>>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卢梭 ]

法国卢梭著。17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作者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阐明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提出克服不平等的方法。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种类的道德关系,更没有统治和奴役,人人平等和自由。但人类具有“自我完善能力”,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增长才智,积累技艺,特别是农业和冶金技术的发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革命,为私有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私有制的产生使“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社会”。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进一步,社会就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贫者与富者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第二阶段是富者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诱骗贫者制订契约, 形成国家与法, 从而形成政治上的不平等, 确立了富者对贫者的统治; 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败, 变成专制政治。除了君主之外, 人人都没有任何权利, 人人都是“奴隶”。从另一种意义上说, 人人又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里虽是不平等的顶点, 但又回复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恩格斯称赞这部著作是18世纪形而上学统治时期的一部辩证法的杰作。 查看详情>>

爱弥儿 [ 卢梭 ]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查看详情>>

社会契约论 [ 卢梭 ]

又名《政治权力的原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中 译本根据奥比蔼版、摩·哈伯瓦斯注释本译出。译本曾于1958年以《民约论》书名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1963年初版、1980年2月修订第2版。全书共分4卷38章。第1卷以社会契约为中心,论述原始社会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进入政治社会,建立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的共和国等。作者首先对格劳秀斯、霍布斯等人提出的转让自由和主权的契约论加以批判,认为他们的主张是违背自然和人性的。在他看来,真正的社会契约不是人民和统治者订立的,而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社会契约的宗旨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从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象以往一样地自由。”(《社会契约论》第23页)所以,这个契约的主权在于人民自己,而不在于统治者。第2卷以人民主权为中心,指出人民主权具有如下四个原则:人民主权不可转让性、不可分割性、不可代表性和至高无上性,以及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分类、立法权由人民行使等等。第3卷论述政府与国家的区别及政体理论。第四卷主要论述政治制度等。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公意,即人民的公共意志。卢梭把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主权国家比喻为公共人格,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最高权威、最大力量。公意构成主权,是国家活动的动力。它的基础,是人民的公共利益即人人平等和自由,而它的基本精神是个人服从整体的集体主义。由于公意的主权权威性,作者把法律解释为公意的行为,主张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公意。本书集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最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即以暴力推翻封建贵族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美国独立战争、特别是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革命的圣经”,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查看详情>>

新爱洛伊丝 [ 卢梭 ]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写于1761年。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在贵族家担任教师,与他的学生、贵族小姐朱丽发生恋情,受到朱丽父亲的阻挠,最终酿成悲剧。封建等级制度是他们不幸的根源。作品细致的心理刻画和情景交融的格调,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在欧洲感伤派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与朱丽分离。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