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伯喈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 出生日期:133年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善操琴,妙音律。数学天文,无不通晓。建宁中,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后因上书批评朝政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当政时,再度出仕,初置祭酒,又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后拜左中郎将,故世人称之“蔡中郎”。封高阳乡侯。及王允诛董卓时,他受牵连而入狱,死狱中。擅长篆、隶书。世上传说他曾经入嵩山学习书法,于石室中得一素书,上面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之法,于是苦苦研诵三载,终于明白其旨意。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曲等上奏灵帝获准。蔡邕乃亲书于碑,延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始立,观览摹写的人众多,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又传其曾在修鸿都门时,见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在墙上刷字,受其启发,归而作飞白书。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谓蔡邕飞白书“得华艳飘荡之极”。卷中列其八分、飞白入神品,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品,评曰:“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曰:“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所书的汉碑主要有《鸿都石经》、《真定宜父碑》、《范臣卿碑》等。书论主要有《大篆赞》、《小篆赞》、《九势》、《隶书势》、《笔论》等多篇。

蔡邕作品

九势 [ 蔡邕 ]

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撰。论述运笔规则,即: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查看详情>>

蔡中郎集 [ 蔡邕 ]

诗文集。东汉蔡邕(132—192)撰。原集已佚。现传本皆后人所辑。6卷,汉蔡邕撰。该集见《四库全书》本。《隋志》载其集12卷,注曰梁有20卷,看来其集至隋已非完本矣。《旧唐志》仍作20卷。当有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宋志》著录仅10卷,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年少博学,喜辞章、数术,精通音律。灵帝时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后因上书论朝政,流放朔方。遇赦,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任为侍御史。卓被诛、王允当权,邕下狱死。此编为明张溥辑本,所录赋、疏、表、书、论、议、对问、设论、连珠、颂、赞、箴、铭、碑、灵表、诔、神诺、哀赞、祝辞、弔文、诗凡一百三十一篇。本传列后。赋或吟琴棋笔扇,或写婚姻爱情。《述行赋》最为著名,写陈留往洛阳途中所见,陈古刺今,抨击汉末腐朽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语极沉痛。其文清丽典雅,多用骈偶句。《陈太丘碑》和《郭有道林宗碑》悼念汉末名士,朴实自然,为表墓正宗。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成就最高,《文选》却题为乐府古辞,后人多持此说。《翠鸟》一诗,亦为汉末五言佳作。《篆势》、《隶势》论书法,如数家珍,音调铿锵。《释诲》继承设辞传统,忧生念乱,愤嫉直陈。有清光绪五年(1879)信述堂刻本。 查看详情>>

琴操 [ 蔡邕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说琴曲标题,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音乐著作。传为汉代蔡邕所作。全书分类收录47曲。第一类“诗经五曲”,第二类“十二操”、第三类“九引”、第四类“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已知《琴操》版本一种是专著体例的本子,如《平津馆丛书》本、《读画斋丛书》本、《邵武徐氏丛书》等,其中以《平津馆丛书》本为最佳。另一种是辑佚书体例的本子,如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谟辑自《初学记》等类书的《汉魏遗书钞》本。两种体例的几种版本在文字上大同小异,所记述的琴曲均为汉代以前音乐生活中流存下来的作品。 查看详情>>

独断 [ 蔡邕 ]

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查看详情>>

笔论 [ 蔡邕 ]

一篇。书论。东汉蔡邕撰。此篇选自宋代陈思《书苑菁华》一书,主要论述书写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主张书写前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并对身法如何更好地表现字体要深加揣摩。其要有二:(1)主张作书之前要舒散,“任情恣性”,又要聚精会神,“如对至尊”,如是才书“无不善矣”。此说是蔡邕“禀乎人性”说的具体展开,既强调了书艺创作的超功利性的特点,又触及到了书法陶情写性的艺术功能,对后世“抒情”理论、“虚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2)认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要“纵横有可象”、“方得谓之书矣。”此说是蔡邕“肇乎自然”说的具体阐发,强调了书法艺术的状物、再现功能,开后世书论“观物取象”说之先风。然此说理解有纷歧,或以为是指书脉贯通,清代刘熙载《书概》:“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或以为此说所述的“象”,根本就不是指事物的固定形状,而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或动态的形式,因此,不可视为简单的摹仿论。今有《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本、《述古从钞》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艺术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刊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